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人犯罪的概念能否成立、是否应成为犯罪主体、应不应负刑事责任等问题,法学界很多同志作了探讨,但各持己见,仍末统一。 一、法人犯罪的概念 (一)、法人犯罪的概念能够成立。近几年在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中,揭露出许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家企业、事业单位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经济犯罪活动十分猖撅,严重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可见,在我国法人犯罪己成为社会现实。那  相似文献   

2.
<正> 在我国法学界,司法界就“法人犯罪”问题展开了一场较大的学术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反映在法人有无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能否构成犯罪主体以及如何适用刑罚的问题上。本文试将各家观点择其具有代表性者综述如下。一、“法人犯罪”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我国当前“法人犯罪”是客观存在的法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的必然产物,“法人犯罪”则是相应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法人是民法中的重要范畴,是与自然人相对应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法人创立的目的和活动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法人划分为企业法人、国家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使人们愈加明确地认识到,建立健全法人制度,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近些年来,法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出来,出现了恶性膨胀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法人犯罪采“两罚制”,但该制度存在着处罚标准不明确、处罚根据不明晰及预期效果难以达成的问题,故应考虑代替方案。但作为传统立法论的企业组织体责任论与法人行为责任说均存在着缺陷。作为因应,应提倡组织模式并用说。该说在考虑法人作为“被认可为在法律上具有与自然人同样权限与能力的存在”及“组织体之性质”的基础上,承认个人模式与组织模式的各自意义并一并采用。一方面,该说基于对责任主义中主观责任之原则的尊重,将能与法人等同的自然人的意思与行为视为法人的意思与行为,并追究法人的故意、过失责任;另一方面,该说基于企业系统过失责任,赋予企业法人建设相应系统的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5.
法人犯罪先是见诸于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现在也开始为一些大陆法系国家所确认.虽然两大法系在这一问题上立场已逐步趋近,但是由于其固有传统的差异,两大法系关于法人犯罪刑事责任的依据、内容和适用刑罚上仍有许多可比可鉴之处,这种比较研究的结论又可以为完善我国有关单位犯罪的刑法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法人犯罪及自然人渎职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东窗事发的概率和犯罪成本有所降低。这是因为当前的经济结构和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法人犯罪行为的隐蔽性大大增强,很难被及时发现或查举;加之社会风气不正,法人犯罪主体模糊,以及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相互勾结,使法律惩戒的具体对象和惩戒力度受到很大影响。二是我国的企业治理结构缺乏一个健康的监督制衡机制,经营者阶层权力膨胀,董事会几近虚设,有必要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强化制衡机制及实行决策失误连带责任制。三是以罚代刑弊害甚多,如行为主体与受罚主体错位,行政干预过多引发派生性经济性犯罪,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隐型流失等。罚款措施不应滥用,其惩戒对象及有关规则也应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7.
在肯定法人犯罪的基础上,法人犯罪立法中的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法人犯罪的范围、法人犯罪的归责基础以及法人犯罪中法人与相关法人成员的关系。在刑法分则中挑出部分罪名进行立法的方式,固然有助于控制法人犯罪的范围,但还存在着罪名稳定性缺乏、选择标准模糊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法人犯罪的成立范围宜采取普遍性的立法。由于替代责任与刑法责任主义原则相悖,容易导致法人责任认定过于宽泛,故法人犯罪的归责基础应采用组织体责任,法人成员的意思一旦转化为单位整体意志,该意志即成为单位犯罪的意志。基于组织体责任,立法应明确企业事前合规对法人犯罪成立的阻却作用。同时,在两罚制视野下,法人犯罪中法人与法人成员属于两个不同的犯罪主体,法人成员的犯罪并不依附于法人,立法应统一规定,法人成员的犯罪按自然人犯罪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8.
肇因于中国特色,我国的法人基本权利保障问题本不突出,但在市场经济运行多年之后,法人的基本权利保障日显重要,其中最值得探索的部分,就是法人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在我国的实践情形与展望.本文自探究法人得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入手,从宪法层次探究适于法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内容,同时参考德、美、日等国之相关宪法理论或规定,以寻求当法人之人格权受到侵害时得以主张精神赔偿的(宪法)法理依据,最终证之私法人在我国的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的适切性与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论战后日本法人资本所有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人资本是在个体资本广泛、大量存在的基础上,通过资本间的相互融合而结成的资本联合体,表现为个体上有形存在而总体上却无形所有的一种社会化了资本所有形态。可以说,这种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相当高程度后而出现的一种新形的资本所有制形态。当法人资本所有制形成后,不同形态和不同规模的资本主体便自律地和他律地组合成一个个带有宠大社会性的资本群体网络体系,实施一体化和共同化的资本运作活动。因此,探讨战后日本法人资本所有制,对我们合理运用资本、科学调整资本组合,进而完善和建立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都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
公务法人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国和德国的行政法中,公务法人制度是其行政主体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务法人是指在国家与地方行政机关以外的,享有一定的独立性,并承担公共事务职能的法人组织体,可分为社团法人、公法机构和财团法人三种类型.在行政法中,公务法人是以公务为基础的分权形式,对中央集权是一种限制,它与国家、地方行政,构成一个国家的完整的公共行政体系.目前,我国行政法中,虽有行政主体的概念和制度,但由于没有理论和制度上分权的存在,造成了我国现行的行政主体制度存在着缺陷.表现在:第一,行政主体过于单一,范围不明确;第二,缺乏以公务为基础的分权制度.因而,我国应借鉴法国、德国的公务法人制度,理论上引入合理的公务法人的概念和类型,立法上对公务法人制度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1.
宗宁 《社科纵横》2013,(4):62-64
法人权利能力的范围主要包括有财产权和人格权,对其限制主要从法人权利能力性质、法律、目的三个方面进行。就性质限制而言,是指其不享有因自然人之身份而专享的权利与义务;法律限制集中在公司法中关于转投资及其担保方面;目的限制主要是超出章程经营之权利能力的限制,其从动态的角度对法人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改正,贯穿于法人经营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在法人处罚立法上,可以并用法人和自然人同一视的个人模式和追究法人自身责任的组织模式,但在建构法人自身刑事责任方面,应当以过失犯为中心。在法人过失的认定上,仅考虑法人过失就足够了,将企业合规措施单独提出来加以考虑,缺乏积极意义。日本实务中的过失,不是在事前对其内容一概都有规定,而是根据个案的不同情况,斟酌考虑其中的注意义务内容,在法人过失犯罪案件中,必须实质性地考虑合规体制对于法人业务风险防控的意义。在对法人故意犯和过失犯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日本刑法中法人处罚的完善建议,建议在立法中增设处罚法人具体情形的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和健全法人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在民法典和法人条例尚未颁布的情况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出发,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阐明一个企业在经济上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时必须在法律上是一个法人的意义。文章还从法人制度的简要历史考察中提出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法律上建立完整的法人制度,这种法人制度最能适应和反映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特性的观点,同时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的厂长法律地位和公司法人地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法人概念的公法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昕 《浙江学刊》2008,(1):19-25
囿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国有关法人制度的探讨仅限于民事领域,欠缺对公法人的功能、价值、法律地位的全面认识.从渊源而言,公法人脱胎于私法人制度,因而在理论渊源上保持一定的通联与一致,但公法人独有的价值与功能决定了其法律特征的特殊性.从功能角度而言,公法人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法人的自主与独立特性来实现行政的自治与绩效.因此,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的公法人制度,对提升行政权的有效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世春 《日本研究》2006,53(2):28-32
法人资本所有制并非是日本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组织形态和市场组织体系,但日本的法人资本所有制却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制度完备、体制完善、体系完整、机制运作最有效的国家,战后日本的经济制度从家族资本主义演进成法人资本主义后,以银行为中心,以法人为主体的企业组织形态便逐渐建立起了多层次、环绕型、系列化的法人资本体系。战后以来,日本的法人资本体系曾以独特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剧变,日本的法人资本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体系链条出现了明显的松动,旧体系趋于瓦解。旧体系的瓦解并不意味着法人资本体系的终结,目前,日本正以一种新的体系模式变革着旧的法人资本体系。  相似文献   

16.
企业法人在经营活动中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已成为污染社会经济环境,扰乱经济秩序的公害。本文拟对企业法人侵权责任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依法追究企业法人的侵权责任,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有所裨益。 一、企业法人的侵权行为能力 企业法人是否能够承担侵权责任,首先取决于企业法人在法律上是否有侵权行为能力,即企业法人能否实施侵权行为并承担该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责任。对此法学界曾有肯定与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追本溯源,分歧的原因在于法人本质解释的不同。关于法人的本质,法学界曾主要有以下三种界说。为法人拟制说…  相似文献   

17.
在韩国,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的主体是公共部门和民间部门。公共部门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民间部门包括个人、社会福利法人、宗教团体、志愿者团体等。在民间部门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社会福利法人组织。在社会福利法人中,国家资源和民间资本结合在一起,共同承担着增进国民福利的责任。本文主要分析韩国社会福利法人的特征,考察韩国社会福利法人发展现状和运营模式,探讨社会福利法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看法人间相互持股的正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泡沫经济”崩溃后 ,日本人开始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曾对战后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各种经济制度。尤其是近几年来 ,日本的产业界和学术界又普遍对独特的法人间相互持股制度提出了新的质疑 ,把制度创新的触角一下子触及到了日本“混合经济制度”中最为敏感的“神经”系统。实际上 ,改革调整法人间相互持股制度就等于直接冲击到了日本现行的企业制度、大企业体制和传统的企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改革调整法人间相互持股制度不亚于战后初期的“财阀”解体运动 ,因此 ,探讨法人间相互持股的正负效应 ,无论对研究新世纪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  相似文献   

19.
浅谈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乐生 《探求》2001,(2):23-25,34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后,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本文从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健全企业激励机制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如何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非营利法人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日本国会通过了一般法人法、公益法人认定法及相关法律完善法,对现行非营利法人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制度重构。通过本次制度变革,废除了现行民法所维持的公益法人设立的许可主义和主管机关制、对于非营利法人的设立采取准则主义,并导入行政机关以外的公益性认定机制。与此同时,删除和修改了民法上关于法人的规定、废除了中间法人法,在民法体系和法人制度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该重大变化,从具体制度方面来说,可以为我国社会团体相关法律制度的建构提供参考;从我国民法典建设方面来说,可以促进我国民法人法体系的思考,并对民法典人法体系的衰落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