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义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9)
社会主义現实主义是馬克思主义美学中最重要的問题。偉大的无产阶級作家高尔基不仅在自己的創作实踐上,而且也在理論上体现和闡述了社会主义現实主义的原則。高尔基留給我們的珍貴遺产,在不同时期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想就“高尔基論述社会主义現实主义的继承和革新的問題”、“高尔基論述社会主义現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高尔基成为社会主义現实主义作家的基本因素”等三方面,写些粗淺的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2.
翁义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一九三四年,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从此之后,围绕着这个问题,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例如,西方某些人就扬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斯大林制定的模式,认为这种纯属个别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同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格格不入的;在苏联,也有人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叫做"斯大林的公式".其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不是斯大林制定的模式,也不是其他个别人物的主观臆造.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创作方法一样,它也是适应一定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但写出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而且还在其论文、日记、书信中,阐发了他的文艺思想,对现实主义作了很有价值的探讨,给人类文学和文艺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称之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这首先是因为托尔斯泰极其重视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必须面向现实、忠实于生活,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他说:“诗的感情是关于生活并伴随着生活的形象与感情的自觉的回忆。”他在《什么是艺术?》(1898)这一论著中指出:艺术是人们用来交际、相互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真艺术 相似文献
4.
翁义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他的影响,十分深远,如同高尔基所说:“整个宇宙,整个大地都在望着他:从中国,从印度,从美国,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着活的、一直在颤动的线向他伸过来”。对于托尔斯泰及其创作,无论是在他生前或死后,也无论是在十月革命前或十月革命后,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评价。一九○五年的革命失败后,俄国进入斯托雷平的反动年代。反动营垒在用极其野蛮的监禁、苦役与绞架政策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同时,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也发起了对革 相似文献
5.
苑良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6):68-69
列夫·托尔斯泰是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家 ,他属于俄罗斯 ,也属于全人类。像他这样一位同样也十分关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现实命运的虔诚的人道主义者 ,不可能不与屡屡惨遭蹂躏的中国人民和已开始处于历史转型中的中国发生关系 ,更不可能不与中国文学的转型发展发生关系。以不抵抗主义即托尔斯泰式人道主义著称的托尔斯泰 ,在社会政治生存方面 ,是很主动地对中国表示关心的。 190 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 ,他曾几易其稿 ,写成了《告中国人民书》 ;而在 190 5年和 190 6年分别写给张庆桐和辜鸿铭的信中 ,也极为主动、真诚地表述了自己的观… 相似文献
6.
曾簇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Z2)
一提起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文学史上的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文艺同人们便争相称颂,以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赞之不绝,因为巴尔扎克取得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而托尔斯泰,则被誉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然而,何谓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表现何在?即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这一传统的美学命题一直纠缠着大家的头脑,要求我们作出合理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当代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 ,但现实主义在多元化中独占强劲的一元 ,各文学流派多样的艺术手段和叙述方式 ,使当代俄现实主义小说有了不同以往的美学风貌和艺术新质。 相似文献
8.
张中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托尔斯泰并没有按照一种标准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进行创作,而是走向了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所谓泛现实主义化创作,即作者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去不断开拓现实主义疆域,具体表现在创作中分别向心理的、自然的、古典的三个领域拓展,由此形成了三种新的现实主义:即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其相应的代表作分别为<伊凡·伊里奇之死>、<哈吉穆拉特>和<复活>.泛现实主义化创作现象的出现,既与作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使其不甘于一种表现形式有关;也与当时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趋于衰落有关.托尔斯泰的泛现实主义化创作一方面使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暂时化解了现实主义所遭遇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看,泛现实主义化创作是对托尔斯泰一生创作风格摇曳多变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陆人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阿历克赛·托尔斯泰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但是在他初登文坛的时候却是一个象征派诗人。从1907年第一部作品《抒情诗集》发表到长篇名作《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问世,他的创作经历过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从象征主义转变到现实主义,第二次从批判现实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次转变相继发生在俄国革命史上两个重大事件——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他早年在创作方法上的探索,为他日后攀登艺术高峰开辟了道路。从 相似文献
10.
张爱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6):54-57
林纾以180多部“林译小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国人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域外艺术园地,第一次实现了中外文学大规模交流,而且以其译作的序、跋等形式,阐发自己在西方文学启发下所形成的新的文学观念,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具体小说理论分析,阐述他的文学业绩对我国五四新文学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欧阳霞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19-22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新世纪初,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切实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依照法律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欧阳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3,3(4):19-22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新世纪初,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切实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依照法律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王庚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哈吉穆拉特》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作家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贡献。然而,长期以来这部小说不但没有得到苏联文学评论界应有的估价,而且受到某些权威学者不切合实际的指摘,因而埋没了这部小说的真正价值与重大意义。本文试图从详细介绍内容人手,通过作家写作思想及对主人公形象的分析,反驳国外学者对这部小说不公正的指摘,进一步揭示作家创作的真正意图和小说的重大意义。达到介绍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马克辛姆·高尔基和斯蒂芬·茨威格,这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就和他们出生的城市伏尔加河上的尼日尼·诺夫哥罗德和多瑙河畔的维也纳之间的差异一样。一个是俄罗斯帝国的外省小城,泥泞的小巷,发出霉气的地窖,阴暗潮湿的夜店,里面住着满面胡须、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穷苦百姓,墙上爬满了潮虫,空气滞重得叫人窒息,远处传来伏尔加河上纤夫的低沉悲凉忧郁的歌声。另一个则是奥匈帝国的首都,宽阔的环城大道,两边是金碧辉煌的皇 相似文献
15.
程家钧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在伟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以后写道:“弗拉基米尔·列宁,这个世界的伟大的真正的人物死了。他的死在那些知道他的人们的心上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扑灭列宁在这个疯狂世界的窒息的黑暗里所举起的火炬。从来没有一个人象他一样真正值得全世界的永久的纪念。”作为列宁的挚友,高尔基当时的心情是十分悲痛的。列宁对高尔基的思想和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他对高尔基的亲切的关怀和诚恳的帮助,成了高尔基前进的巨大动力。列宁与高尔基,一位是伟大政治家,一位是伟大艺术家,他们之间的亲密友谊,在世界革命史和世界文艺史上是令人瞩目的。出身“底层”、饱尝艰辛的高尔基,以一个憎恨压迫、憎恨剥削的革命者的目光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揭露社会黑暗,投身革 相似文献
16.
毛慧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1908年至1911年,列宁发表了7篇专门论述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对托尔斯泰思想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他与俄国民主主义文学及社会思想传统的关系,以及他在各种文学派别、政治派别的斗争中的作用与意义等等作了科学分析,其论述的核心问题当然是托尔斯泰与俄国革命的关 相似文献
17.
陈幼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在“五四”前夕,茅盾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茅盾仍怀念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本文列举并分析了现实主义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相应语义,勾勒出现实主义概念历史发展的大致轮廓:现实主义始为一哲学概念,十八世纪末始被移至文学领域。移植之初.现实主义的哲学意义成为其文学意义的历史与逻辑前提,二者一体,是一个兼备形而上学、生存哲学与美学及创作方法论诸层语义的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术语。后因失落作为其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哲学意义而无本无根,成为一种可随意诠释的纯粹的文学创作方法论,从而致使现实主义的内涵空乏,最终泛化为无边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9.
夏仲翼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5)
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百花园里,俄罗斯文学是开放最迟的一丛鲜花.当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萨克雷、狄更斯这些大手笔的创作生涯接近尾声的时候,在俄国这个封建农奴经济、沙皇专制政体的恶浊土壤上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文学的繁荣;从西欧各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竟在经济落后、政治反动的沙皇俄国幻为奇葩,这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异峰突起的俄国文学人才辈出,犹如层峦叠嶂的群山,络绎奔赴,连绵不绝,而其中巍然倚天,一览众山的巅峰则是列夫·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20.
牟正秋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高尔基是苏联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许多作品,在我国有广泛的影响。研究他的成长道路,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高尔基生于1886年,五岁成了孤儿,十岁为生活所迫而走上社会。为了糊口,他当过鞋店的学徒,制图所的听差,轮船上的帮厨,还当过彩画工、面包工、搬运工,到处漂泊流浪,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二十四岁那年,他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三十岁那年,他才委身于文学事业,此后逐渐闻名于世。象高尔基这样一个只读过几个月小学的流浪儿,是怎样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革命文学大师的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