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甲骨文中的“■”、“■”、“■”,历来专家都将其释为“舟”字。但“舟”乃一些古船之泛称,它既包括各类的单体船,又包括各类的双体船。因此,“舟”字的本身很难表明甲骨文中所表示的这些船型是属于哪些类型。这不仅对有关的甲骨文字不能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且对我国古代船舶形制演进的研究,也会造成史料上的混乱。这些甲骨文中所谓舟字,究竟应如何解释为宜,兹就管见所及,试作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1981年5月,在汉武帝茂陵东侧一号无名冢南,从葬坑内出土的二百三十六件铜器中,有十八件铜器上刻有铭文,学术价值较高,引起中外考古学者的重视。(厶贝)安志同志《谈阳信家铜器铭文》(以下简称(厶贝)文》),对这些铭文作了考释研究。我们读后深受启发,对一些问题试作如下补释。  相似文献   

3.
<正>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古人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分別之义又不同”,应“比较之而求其相沿之意义,否则不能赞一辞。若合其中之单语解之,未有不龃龌者。”他所列举的古之成语有“不淑”、“涉降”等等。王氏此说十分精辟。由此我们认为,在先秦、两汉古籍中比较常见的“无类”一词,由于有其特定的义蕴和使用范围,也理应视为“古之成语”。反之,如果将“无类”当作一般语词训释,必定会产  相似文献   

4.
(三) 这虽然是一部講原始社会的書,但也談到農奴的問題,在原書家庭一節內曾有下列的話: 馬克思对这一点补充道:“現代的家庭,在萌芽时,不僅包含着奴隸制,而且也包含着農奴制,因为它从最初起,就是和耕地操作有关的。它以縮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的对抗,这些对抗后來在社会及其國家中廣泛地發展起來。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体育保健”就其宗旨及内容而言,实质上就是指的我国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各种“养生之道”。弄清这些“养生之道”的渊源及形成过程,正是本文旨在探讨的问题。一、我国“传统体育保健”的起源与产生。  相似文献   

6.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批竹简,是研究秦国和秦代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的《秦律》和有关部分,是至今存在的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和附件。在中国法制史上,填补了《唐律》以前历代法典的一大段空白。但是,目前出土的这部《秦律》究竟是零简残编,很不完整,因而给研究者又带来不少困难。对这个残编所反映的社会性质究竟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其中的关键问题“隶臣妾”究竟是官奴隶还是刑徒,至今都尚在学术界研讨之中,未成定论。笔者对这个问题,亦曾有一个反复的认识过程,徘徊于两说之间。几经变化,最后乃至决定先从排比材料入手,细加分析,始恍然必须突破按“汉律”解释“秦律”这一框框,而后才能认识其真面目,并得出一些初步推论,以求研究中国法制史同志的指正。  相似文献   

7.
杨笑雄 《理论界》2008,(5):143-144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之一,大约在170万年前,就有了远古人类的活动。现代的人们不禁在想,人类最初的历史是怎么流传的?是口耳相传还是结绳记事?是刻木为契还是图画记事?这些问题归根到底也就是有关档案起源的问题。做为一名档案工作者要想在档案管理的工作实践中能够正确地认识档案的性质与功能,准确地把握档案工作的历史作用,就必须了解档案的起源。本文将从""档案""一词的溯源以及档案起源的条件等方面出发,探讨档案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9.
谷斌  刘雁 《殷都学刊》2012,(3):11-16
"巴"字自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字形一直在不断的简化,但始终保持蛇形的特点,只有识出甲骨文(巴)字中的两根竖线为毒牙,才能使巴之本义浮出水面,也使"巴"字的演变有了合理的解释。《说文》释巴为"虫、蝮",更是证实了巴之本义为毒蛇,并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历史文献及现代动物学证实,这种蛇远古时期称"巴",秦汉时期称"蝮虫",民间又称"反鼻虫",唐宋时称"蝮蛇",明代也称褰鼻蛇,现代称五步蛇或尖吻蝮。  相似文献   

10.
(一) 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列宁几次提到它并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论国家”内说,“我希望你们在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看看恩格斯所著家庭、私郁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这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信任的,共中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而是根据浩繁的历史和政治材料写成的。”因此,我是满怀信任  相似文献   

11.
“繄”字的训释自古以来就有歧义,其根源是未能分清假借与通用这两个文字词汇学上的概念义界,以致说解多带有随遇性和片面性。本文确立了“繄”的四个假借义项,并且在严格定义假借和通用的基础上概括出通用字的四项训诂条例。认为语音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史上的原因,是通用字的启用和废置的制约因素,而训诂条例则是通用字解读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正> 郭绍虞先生曾说过:“研究文学批评史,首先的难题,就是要辨识这些抽象名词的义界,不使它模糊,亦不使它混淆.”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内涵,没有严格的界定,往往具有多层意蕴,而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变化.更何况古人运用概念又相当随便,同一概念,不同批评家运用时涵义可能不同;同一批评家在不同场合运用同一概念,涵义也许有异.这就是概念内涵的历史性和复杂性.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个最常见的概念——自然——的历史发展,以之说明古代文学风格概念内涵的复杂性.一、自然观念的起源与六朝的自然观念文学批评上的“自然”一词,来自道家哲学.自然之道,是老庄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的.“自然”有几种含义.首先,自然是无为的.“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庄子·田子方》)自然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和意识,没有功利性,  相似文献   

13.
释“ ”     
成语“ ”见于武丁早期卜辞。 即不字, 像以丝绳系物下垂之形,乃县字之初文,后加心作 , 像蛛在网上之形,释 ,又写作蛛。“不悬蛛”即蜘蛛不在网上,故是吉兆,也是吉语。它与同版的兆序、二告、卜辞没有直接关系,和兆 的清晰与否亦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辞海》收“库伦”一词(ku lun),释为,“北方方言。四周有墙而无房屋的空场。多用于地名。山西山阴县有薛家库伦”。 (该词尚有其他字形,本文均写作“库伦”) 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库伦”一词,音[k'a ky](为方便,准确,声调省略,似下记音均如此),其意义与《辞海》所释有吻合的地方。比如,四周用于打垒筑墙围起来的空地叫“土库伦’,呼市东边有“小场库伦”村,南边有“羊库伦”村,乌盟兴和县有“大库伦”乡等等。 但是,“库伦”的词义并不限于《辞海》所释.比如巴盟五原县人把县委大院也称为  相似文献   

15.
释“传说”——兼探结绳记事的内部运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青万 《文史哲》2002,(5):124-127
在殷墟甲骨文字中 ,保留了一些关于上古结绳记事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分析可知 ,在结绳记事的内部运作机制中 ,有专人负责结绳和记忆结绳中所记之内容 ,并将其不断地“传说”给他人 ;在该记忆者年老之后 ,还必须将自己所管理的结绳和结绳中所记录的内容“传说”给自己的继任人。这应是“传说”一词的原始义。这样的“传说”不仅并非“无可征信的传闻” ,而且还应具有“信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殷周的文祭——兼再释“文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青万 《文史哲》2001,(2):86-90
从对殷商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 ,在殷商的祭礼中有用文章典册祭祀祖先神灵的内容。从《周礼》、《礼记》等古代文籍中看 ,周代亦仍有以文章典籍祭祀祖先神灵的情况。因而 ,文祭应是殷周祭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周礼》、《礼记》中有“羹献”、“玉献”、“饩献”、“禽献”、“币献”等祭品名称 ,“文献”一词的构词法与它们相同 ,因而“文献”亦应为祭品之一种 ,即用以祭祀祖先神灵的文章典籍名。自郑玄以来对古“文献”一词的解释当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释“信宿”     
“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传》曰“再宿曰信”,信宿即连宿两夜。《周颂·有客》“有客信信”,《传》亦曰“再宿曰信”。典籍注释训信宿为再宿者,不胜枚举,其义无可置疑甚明。然再宿何以得曰信宿?未有说者。今案信为申之同音假借。《邶风·击鼓》“不我信矣”,《释文》曰“信即古伸字也”。《考工记·轮人》“信其程围”,疏曰:“信,古之申字”。《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邪”,注曰:“信,申字,古今所共用”。皆其例证。申字训重训再,如《荀子·王霸》“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注曰“申亦重也”;《苟子·仲尼》“疾力以申重之”,注曰“申重犹再三也”;《尔雅·释诂》曰:“申,重也”;《大雅·旱麓》序“申以百福干禄焉”,疏曰“申者重也”。申字既有重、再之训,故再  相似文献   

18.
释“肜”     
“肜”字音“融(róng)”,读阳平声。一边从“月”,表示是兽肉;另一边从三撇,表示加有彩色装饰。总起来看,指的是加过彩饰的祭肉。一直到全国解放前,我国民间春节所用的祭肉,尚有加上红纸剪花的习惯,可见此风由来已久。古代祭祀宗庙时将这种祭肉装在鼎中陈列于祭台。商代有次祭祀时,有野鸡飞上鼎耳鸣叫,当时人解释为将有远方国度前来朝贺,见于《尚书·高宗彤日》,就是“雉雊于鼎”的典故。后人作诗文时,如需用末字仄声的词句,就用“雉雊于鼎”;如需用末字平声的词句,就用“雉登肜”,倒是平仄咸宜.  相似文献   

19.
释“寤”     
殷墟甲骨文有字写作(甲骨照片见《甲骨文断代研究法的再检讨》附图2.4和《京人》Plate246。拓本见《京人》S.3099,又收入《合集》20966。摹本有二:一为《京人·本文篇》图109;一为严一萍先生所摹,见《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附图11.37,以及《甲骨学》下册第七章“断代”图37),日本贝冢茂树先生和伊藤道治先生释为客字的异体,与宾字同义,殆作动词用。严一萍先生隶写为寤,无说;丁驌先生从之。  相似文献   

20.
在《尚书·尧典》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其中,“静言庸违”四字,后代一些史家曾一再引用,各注家理解也互有抵牾。如《左传文公十八年》引《尚书》曰: 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