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志颖 《现代交际》2013,(12):192-192,191
纵观现在的中职学生现状,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数是很喜欢音乐的,但是对于音乐课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如何提升学生的学音乐的动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随着科技、网络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享受音乐,并且是在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上。只有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好的氛围,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学生也能够有机会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  相似文献   

2.
在初级中学,由于音乐学科未列入升学考试范畴,往往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课时也常被挤占、挪用。又因专职音乐教师较少,学校音乐器材少,且学生又受其家庭经济文化等影响,音乐基础薄弱。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萌发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从而达到完善素质教育、美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梁幼林 《职业时空》2008,4(9):20-20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情感被称为是音乐教学中的灵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因此,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课程之一。教师为了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课堂中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中外音乐作品,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近些年来,。新生入学的专业水平比以往大有下降,学生的音乐基础和文化素质浅薄,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十分有限,难以接受,缺乏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内涵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音乐“新谋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这是教师在新时期下面对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倦乏的一个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音乐鉴赏作为培养高中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终生喜爱音乐的兴趣,通过鉴赏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些都要从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  相似文献   

6.
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每节课如此,干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玩儿课”。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呢?  相似文献   

7.
评价一堂好音乐课,除了要关注教师选择教材、整合教材、应用教材的能力,还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以及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参与性,抓住音乐作品的风格,让音乐学会说话,吸引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享受学音乐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8.
李雪芝 《现代妇女》2013,(10):235-235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经典诵读与音乐相结合,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热爱.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更好的培养他们的乐感,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教学实践证明,经典诵读与音乐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而且音乐教学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音乐艺术的行列中,为此.音乐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作为一名从事音乐的教育工作者将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做为一个重点.为新时代下音乐教育改革做举手之劳。本文也就对当今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将自身所积累的经验为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浅析数字化音乐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效果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晶莹 《现代交际》2010,(3):126-127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理论课,从课程的内容上讲,它通过视唱、听觉和听写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和感受力,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对专业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合理运用数字音乐技术并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创设新教学模式,已成为音乐理论教学的重要突破。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合理运用既为音乐专业学生的扎实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为视唱练耳教学提供了新的环境,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教师自身也面临新的开拓性认识。本文主要针对数字音乐技术和多媒体系统的应用对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应用以及发展体现谈谈拙见。  相似文献   

11.
赵大利 《职业》2014,(21):183-183
目前,技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普遍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选择适合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作者从学生的音乐基础训练抓起,借助有效教学方法等内容,对如何上好技校的音乐课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提高和培养技校学生的欣赏兴趣与能力,为他们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感知音乐表现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开放化程度的加深,人文素养缺失现象比较突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高职音乐教学更应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主要就高职音乐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发表自己的浅见,希望通过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韩绮丽 《职业时空》2008,4(7):126-127
近些年来,随着不少高校音乐类考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带动了大批高中生中途开始学习音乐,除部分从小热爱音乐,致力于音乐事业的考生以外,选读艺术类院校已成为很多文化学习稍差的学生的热门道路,由此导致了很多师范类院校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不高,普遍基础薄弱现象的出现,而钢琴教学又是高等师范(以下简称高师)音乐教学极为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王淑梅 《职业时空》2010,(2):138-139
音乐的旋律,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音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音乐这一教学手段,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所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改变学生心日中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的印象,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冰 《职业时空》2008,4(12):56-58
本文对《高师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高雅音乐欣赏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这一厅课题的实践研究成果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文中证实了高雅音乐欣赏对高师非音乐专业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概述了在这一课题引导下取得的良好实践成果,比较完善地设计了高师院校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高雅音乐欣赏课教学板块和完成这一课题目标的具体步骤,对高师院校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高雅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具有推广意义的实践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岗 《职业》2013,(29):163-163
音乐欣赏课是幼师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调动兴趣、搭设舞台、激发创造三个方面,对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做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郑雪飞 《职业》2011,(9):115-116
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歌唱教学对于实现音乐教育的整体且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音乐教学大纲提出的:“唱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与能力的有效手段。题材丰富、内容健康、形象鲜明的歌曲,富有表情地歌唱,最能感染教育学生。”与音乐教学中的其他领域相比较,歌唱教学是最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曹广壮 《职业时空》2005,(16):46-47
目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只注重单一的专业技能提高,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缺少实践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机械复述出某一专业的技巧,没有能力去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去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9.
田明 《现代妇女》2014,(8):364-364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标的推动下,更多的提倡“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师生之间的教学与学习氛围更加和谐,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像音乐这类专业化较强的学科更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在事件中掌握音乐的要领,因此,音乐课堂要排除枯燥的讲解,要进行互动,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发挥向导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更加和谐高效。  相似文献   

20.
校园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格和谐发展的学生,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对培养和谐人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审美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当学生徜徉在世界各民族音乐天地中,被音乐的美所吸引、所沉醉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尊重友善的情怀;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的音乐视野,开阔他们的胸襟。所以说高中音乐课程对于培养和谐的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