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化论理性主义是哈耶克在批判笛卡尔式建构论唯理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洞见,它为重构宪法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以进化论理性主义的视野,宪法是进化的而非构建的,是经验的而非逻辑的;宪法发展的科学形态实为进化.宪法的进化是连续的而非断层的,割裂传统的宪法必然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宪法的进化是自主的而非附从的,因社会革命、政治运动、体制改革、政策调整而强行改变宪法不是宪法发展的正常形态;宪法的进化是持续的而非间断的,宪法的进化过程永远没有尽头;宪法的进化是模糊的而非可预测的,因为宪法的进化趋势取决于无数特定事实,而人们永远不可能全然预测和掌握这些事实。  相似文献   

2.
新闻信息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在新闻写作中能较好地掌握表达新闻信息的语言规律,对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新闻信息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是语言学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新闻信息是现实生活中的于受众有一定价值的事实,而描述这些事实的语言大都是模糊的,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新闻信息语言的模糊性。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大多数新闻都是用非精确词语描述事实,在不确定的程度上再现“场景”,仿佛模糊数学、模糊逻辑一样,是人类传播信息的普遍思维规律。请看下面一篇人物通讯对主人公的肖像描写:  相似文献   

3.
人际交往时空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所经历的时间和所占有的空间.随着人类语言、文字、印刷术与造纸术、无线电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交往媒介的革命,人际交往时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社会信息需求量激增为人际交往时空变革创造了条件,使人际交往展现出不断拓展的交往时空、多样化的交往方式及人际交往范围无限扩大的图景.同时,人际交往时空变革加速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人的全面的发展.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易导致个体的孤僻个性、形成反社会的亚群体、激发潜在的社会冲突.正视人际交往时空变革产生的正负面效应,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际交往时空资源.  相似文献   

4.
模糊恐惧是一种社会的病态心理。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探究这种社会心理的含义及实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它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对于调整和理顺人们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心态,促进人们观念的更新和转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本文所谓的模糊恐惧,指的是人们置身于某种极不明确的社会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包括惧怕、忧虑和焦虑等情绪在内的不安全感,以及由此导致的某些社会异常行为,甚至是越轨行为的社会病态心理。人们在正常社会文化形态中比较明确清楚地知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化倾向日益突出。有时甚至离开经济条件就很难进行交往并建立相应的人际关系。在一些情况下,不花钱、不送礼、不宴请,就办不成事,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友谊与纯真感情显得淡薄了。对此,人们感到不满,希望能够改变。因为这种现象扭曲了人与人间的正常关系,污染了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与后果。所以,认真研究人际交往中经济化倾向并进行相应的调节,对于建立社会转型期新型人际关系,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一、人际交往经济化倾向的表现应当承认,在人际交往中难免包含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6.
金奕 《学术交流》2007,(5):152-154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形式,语言及其使用日益成为教育者研究的对象。信息时代汉语方言对人们思想感情、人际交往效率、经济成本和行政成本等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具体解决措施是:从横向的角度来做,确定方言和普通话共存的总体思路,创造使用汉民族共同语的环境,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全国各行各业使用普通话。从纵向的角度来做,设置情感目标,让方言区民众从情感上逐步接受和习惯使用普通话。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最有力最多能的交际工具,虽然交际并非全凭语言。所有已知的人类集团都掌握语言。语言与其他系统不同,它能通过语法和语义结构上的细微差异指示各种各样的物体和概念。同时,言语是一个社会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按着社会公认的规范和期望选择语言。因此语言现象既可以在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中,也可在更广阔的社会行为环境中加以分析。在分析语言形式时,注意的目标是从语境中抽象出来的特殊的语言素材,主要研究其指代功能,分析社会定义范畴内的语言运用。这个社会定义的范畴就是语言共同体,即凭借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经常…  相似文献   

8.
郭忠 《学术交流》2012,(3):33-38
"天道"与"自然"是中西方法律的形而上基础,它们都起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本原的形而上思考。人们普遍认为顺应于"天道"或"自然",人们就会拥有正确的行为方式,社会和人生就会拥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中西方在认识"自然"和"天道"的时候,却产生了不同的方法,古希腊人的认识路径是以语言为桥梁,经历了从质料到形式、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路径,而中国古代始终不以语言为认识终极秩序的载体,从天命到天道,在认识万物终极规律的时候,始终站在天人合一的立场,强调对"道"的自证自悟,而非知识化形态的表达。而这种分歧带来了中西人治和法治思想的缘起。  相似文献   

9.
混已成了人们的日常话题和用字。种种对混的描述和论述充盈社会,我们很有必要对其作一综述。“混”字的出现这里的出现是指混字在今天的广泛使用。象“倒爷”一类具有时代感的词一样,“混”字的出现也绝非没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且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语言本身的需要。历史学家把文字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这充分体现了文字在文明社会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字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逐渐开始向文化转型,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八十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一方面,由于翻译与女性有着同样的遭遇,在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惯常用性别话语来描述翻译,将翻译女性化,翻译文献中因而含有大量的性别歧视语言。这些性别歧视涉及三个方面:描述原作与译作关系的性别隐喻、描述翻译过程的性别话语以及译语使用上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翻译是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交际最重要的桥梁和工具,法律的制定和公布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法律的目的是规定权利和义务,而法律语言是法律的主要表达形式。因而,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要求法律语言必须精确、严谨。然而,在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或模糊表达也规定着诸多法律条款和具体事由。大量的模糊语言存在于法律语言中,对法律语言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从语言学、语言哲学、认知学、法学的角度对法律语言模糊性及其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所讲的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以及语言、艺术等等物质的和精神的规则。社会文化是在一代一代相互传递中积累的,是社会群体共有的,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对待周围的生活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其社会心理、习性、气质、性格、行为等等无不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仅在家庭、社区等民间礼俗社会教化过程中奠定其性格倾向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社会组织中,人际关系对组织成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它是一个人在组织中立足与成功的关键。人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这种非正式的人际交往,包括聊天谈家常,议论褒贬上至国家大事,下至个人隐私,等等。由此而结成的关系就象一张强有力的巨网一样,它的吸引力同它的威慑力一样笼罩着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人们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道德和价值观念模糊、心理素质不高、知识技能不扎实、人际交往和角色扮演能力不足、缺乏参与社会的目标和信心等问题。笔者试图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如建立高校社会工作者队伍,在高校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加强大学社区和周边社区的建设以及把社会工作引入课堂教学等,以弥补高校学生工作的不足,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调节整个社会、社会构成单位,社会集团或个人活动的手段,即人们活动、行为应遵守的规则。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在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际交往更加频繁,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越发需要科学的社会规范来指导和调节人们的言行,使社会生活协调发展。因此,探讨社会规范的科学含义、特点、功能及其改革问题,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有着不同的态度,但国内大多持赞扬立场.作为对社会形态的考量,网络社会理论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并能用来描述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方向;但也有局限性,它依旧无法解决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网络社会视阁下的跨文化传播,在更大意义上应该是社会结构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力量的多重整合,而非单纯的技术力量.  相似文献   

17.
张富蓉 《创新》2009,3(10):85-88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为了交流的方便而使用缩略语,缩略语已成为语言应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简洁的语言形式。"缩略"是指为了用语的经济而对某些事物称谓中的成分进行有规律的节缩或省略。"解构式缩略语"是指其普遍意义被重新解构之后又整合出新的含义的语言,并且常被用于一定团体。"解构式缩略语"在表现形式、建构本质、生成机制和成因上都有独到之处,这种社会语言现象通常呈现出形式新颖、简洁和年轻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浅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惑及消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爱花 《唐都学刊》2008,24(4):126-128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但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却出现了多种心理困惑,由此而增加了心理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形成原因和消解对策.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和提高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流行语,流行起来没商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更行 《社会》2002,(1):22-23
仅就思想观念而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显著区别是,传统社会静止而保守,现代社会变动而流行.而流行语的泛滥和快速更替,可谓是对现代社会人们思想状况的多向折射.流行语通常是一种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语言形式,它常被用于享有相同生活态度或人生价值观以及有可能属于同一行业、群体甚至全社会人们之间的口语交际之中,因而人们通常认为流行语在语言交际中只能扮演次要角色,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20.
宠物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他者,其价值不仅在于玩赏或是陪伴,更在于唤起人们对于某种生存符码的联想与记忆。当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猫为媒介的传播之道随之改变,人际间的距离也在以猫为核心的场域中粘合与离散。在探赜媒介化的猫对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拟情关系"的概念,指涉人们与猫虚拟的、想象的、人格化的亲密关系。对猫的移情与拟情,本质上是在大时代的洪流与小人物的焦虑中现代人丰富情感的安全投放,是中国社会结构变革下人际关系变化和社会心理变迁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