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的创业人才重任.基于“互联网+”新思维,探索“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变革;从战略规划角度分析“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目标规划和功能规划;从应用层面系统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框架,包括创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块、创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块、信息资讯与成果宣传模块、产学研合作与项目对接模块、师资建设与学生交流模块、创业教育服务保障模块.  相似文献   

2.
中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电子商务应用将从过去的销售渠道逐渐向更广泛的业务平台发展,“大电商”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新思维,人们对电子商务本质的理解将突破“开网店卖货”的认知局限。基于电子商务的业务升级、企业转型和网络创业将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的新常态,面向“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教育将迎来专业教育、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传统小吃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如何解决传统小吃行业暴露的问题,充分利用行业和互联网的优势,是传统小吃企业“互联网+”转型实践中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以广西某著名的传统小吃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传统小吃企业“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向符号资本的转换过程与作用机制,提出转型的具体实践路径。从符号资本视角研究“互联网+”转型,是对传统信息技术升级视角的有益补充,不但拓展了现有研究的理论视野,也有助于带动传统行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置身于网络空间场域,“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漫灌输出、强规则、低互动等功能桎梏,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以“基地”教育型、“创建”教育型和“技术”教育型等“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实践类型为逻辑起点,梳理分析“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面临的互联网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网络民族团结宣传内容同质性、网络场域高地竞争力较弱、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突发性等局限,从技术治理层面的智能化、个性化、可控化等维度破局,为有效解决“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的技术理性问题提供思路。针对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离散性问题,一是要明确智能搭建民族团结教育的区域大数据平台的推行主体,二是要明确算法推荐技术应用的个性化导向作用,三是要合理引导社会网络传播中心化的发展进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驱动传统行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存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管理“互联网+”程度不高、“互联网+”与教学深度融合不够等新问题。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应积极优化教育管理环境、加大教育管理投入、健全教育管理机制,以“互联网+”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习总书记强调:“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而安全的基础是安全素质的提升,安全教育则是人员安全素质提升的必要措施和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安全形势要求管理者与时俱进地制定安全教育策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提供的便利,真正融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发挥出互联网+时代安全教育的潜力.文章从理念的提出,大数据驱动下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生态结构下对安全教育的要求以及安全教育策略,乃至互联网渠道的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有利于高校管理部门在安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是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逻辑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发展的结果,它立足于中国新时代,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何做”“做什么”“谁来做”“如何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增多。网络舆情管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提出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正向引导机制,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正向引导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迎来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互联网+”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供了充分的可能。为解决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从设置适应人才市场的教学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途径、融合互联网与会计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新时代“一条道路”“中国梦”“两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全新发展;新时代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时代课题的回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步破解、对新征程的大力推进确立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坐标。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通过“缩小政策差异”+“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共建良好的发展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创设“处理边疆民族事务”+“协调边疆民族关系”的有序法治机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同构建全面教育机制,借助边疆各民族“互嵌”+“沁入”共创共居、共事、共享的协同机制,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是知识经济时代加强“三进”教育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它是高校邓小平理论教育伸展的新的主阵地、主渠道 ,是加强邓小平理论“三进”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有效工具 ;另一方面 ,邓小平理论“三进”教育又是消除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负面效应的有力武器 ,同时 ,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极其丰富的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积极影响 ,又带来消极影响 ,如何加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新全球化时代。新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与挑战。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在深切关注一系列当代人类发展的新课题、在“不断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过程中,其主题、视界与范式都将发生“交往实践观”的转向,从而成为“充分适应”这一时代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呈现出“加速化”、“生活化”、“公平化”、“个性化”等新特点和新趋势,这为高校德育社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同时网络环境治理、德育课程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也给推进高校德育社会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从目标维度、问题导向、实践路径探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对于新时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在2016年有了新的发展,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将2016年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归纳为9个方面。研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系列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和定位,深刻回答了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是指导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重塑和改变着中国新闻业,“媒体+直播”的模式成为众多媒体突出新闻现场感的报道模式,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始变革新闻生产方式,VR技术进入媒体领域并不断深入,社交化媒体成为重要的舆情场域,在社交化和数字化变革发展中的新闻业呈现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媒体融合从业界的媒体创新实践上升到国家战略,媒体融合成为传媒集团创新实践的重要手段,学界也对媒介融合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解析,反思了目前媒介融合的难点和发展瓶颈,认为亟需从业态的媒介融合转向社会形态的媒介融合;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通过媒体平台间优势资源的互补、重组与整合,通过组织融合和机构创新实现战略化转型;数据新闻成为新闻业重要的创新实践,在改变新闻生产方式的同时衍生了出其他社会现象,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同质化阅读普遍,数据新闻缺乏深度和人文思考的问题突出,应以政府为核心实施“大数据战略”,增加数据新闻的新闻温度;新媒体产品创新的理念和产品重构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体发展进入了社交基因全面渗透时期,新媒体从业者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片面追求市场效应和商业利益,应促进社会化媒体的舆论健康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多种意见的集散地和多元价值观的呈现场所,应从政策法规方面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明确各行为主体要担负的互联网治理责任,优化互联网治理模式,提升互联网治理能力,让网络生态逐渐好转;在“互联网+”环境下,当前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做的却是“+互联网”,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应在对西方理论的过度倚重中反思新的理论面向和学科范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入认知传播视角思考传播学研究的本土转换,反思新闻学的规范性研究;新闻传播院校应推行适应新闻业变化的新闻传播教育,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迅速发展,各种信息变得更为透明,民营经济若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出适合企业的发展路径,就必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企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利用互联网探索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存在领导层网络意识淡薄、难以改变旧有的商业模式、构建网络平台能力差、与合作企业之间存在信任短板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在平台利用上缺少一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并且抓住机遇,融入“互联网+”的大潮中,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努力构建网络信息中心平台,提升民营企业互联网接入水平,政府也应搭建相应的网络平台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旨趣契合了近代中国人“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呈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互动,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交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难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以伟大的实践创造回应时代之问,以卓越的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正确反映、把握、引领时代中,构建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筑牢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学生工作”的开发、应用、创新、研究的心理认同是基于内在或者外在对象的意义肯定。“互联网+学生工作”的 开发、应用、创新、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旨趣,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结合理论实践,深化认同;促进改革创新,适应新常 态。价值旨趣的实现遵循价值链运作规律,价值链运作规律又是基于心理认同机制,从学生群体、学生工作者以及学生工作理 论与实践研究者三个主体层面揭示了对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对于“互联网+学生工作”开发、应用、创新、研究的动机激 发路径指向。  相似文献   

19.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实践定位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要。究其本质,实现人(师生)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定位的出发点和最高价值追求。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则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达到知行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师范教育不仅受到“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还受新时代新矛盾的影响,作为承担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重任的地方师范院校,需要突破传统师范教育的桎梏,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新师范”体系。“新师范”之新体现在所处时代、所负使命、所持理念、所构体系和所建评价等方面,“新师范”建设重在创新,是高水平、专业化、智能化、开放化、特色化的师范教育。地方师范院校“新师范”体系构建要在分析时代挑战和内在动力基础上,从顶层设计搭建“一个目标、一种模式、一套质量标准、一系列保障机制”的改革框架,并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时代“新师范”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