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业垄断在我国公用事业领域广泛存在,它限制竞争、损害公众利益、造成资源浪费、助长社会不公平、滋生腐败和违法现象,已成为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障碍。本文就我国行业垄断的表现、危害、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中介组织沟通、协调政府与社会各类利益主体的关系,提高公用事业的效率,其作用不可替代。这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深化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迅猛,与人们的认识步伐不太一致,再加上公用事业改革本来就涉及到很多的利益主体,因此,在中介组织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目前关键是要理清它在此项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之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空间;然后加强已有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其行为,探讨并建立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和谐的前提是不同社会主体间实现利益平衡,社会主体的物质利益与精神文明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必须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把公众的利益诉求纳入公共决策中,保障决策的正确性;创新政府服务机制,完善公众利益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通过信息交流,更新形象,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谋求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利益的实现,求得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开明的现代经营管理观念。它的建立使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发展,使社会组织、公众、社会三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公众利益观念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公众利益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公众利益观念及其行为的变化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众利益观念变化对社会稳定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为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坚实的物质条件。为了适应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扩大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保证了公民获得维护和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权利,并通过社会共同体内部的利益综合,进而维系了社会共同体内部的稳定,而且通过利益表达可以维系公民与政府间的沟通以及彼此间的信任,确保了政府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人是互动的关系,环境对人有塑造作用,人也可以作用和改变环境.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要求.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逐渐发展的,取得了许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公民现教育,发展非政府环保组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诉讼机制等等.将公众参与政府行为程序制度化,确保公众能够表达自身利益,多方利益能平衡,政府行为受制约.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用事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必须超越“垄断”与“竞争”独立的二元治理范式,推行公私合作制。在公私合作制下,需构建以风险分担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为核心的合同治理机制,以实现私人部门参与的经济性目标;同时,为避免私人资本盲目逐利损害公众利益,还应匹配相应的规制政策。由此引申,设定政府的行为边界,设置激励性的资本收益规制模式,激励被规制企业主动提高效率,构成城市公用事业公私合作机制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险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科技专家、企业、政府、公众和媒体,在具体的科技风险事件中由于其相关度、紧急性、影响力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由于在社会地位、知识水平、权力资源、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科技风险的认知与规制中出现了专家(系统)与公众、媒体与公众、"专家企业"科技共同体与"媒体?公众"社会共同体等多重冲突。建构以每个利益相关者为中心,以其他利益相关者为联动的复杂、多层次、多中心的"行动者网络"和科技风险治理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优势和权力资源,又能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其核心是责任与信任的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11.
市政公用事业民营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垄断经营下的市政公用事业部门经营效率低下 ,自身积累和发展的动力不足。文章对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环境、民营化的效率、民营化的模式进行了分析 ,指出民营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机遇和挑战并存 ,民营化能够成为对原有制度的一种改进 ,同时提高社会效率。民营资本通过BOT等模式进入公用事业领域 ,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环境群体性事件进入高位运行的凸显期,是公众以环境利益受损或预期受损为直接诉因,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利益矛盾的整体反映。在公众环境忧虑普遍的情况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给社会治安带来较大压力,不利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综合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动因,解决环境恶化、经济与环境对立、公众环境权利不足、生态文化滞后、人与人不和谐等问题,不断调适公众利益需求,有效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风险,促进经济发展、生态良好和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13.
公用事业企业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其改革与发展;其次,公用事业企业本身要树立社会营销观念;最后,公用事业企业必须重视企业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公众对供水、交通、电力等公用事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原有的由公共部门垄断经营的模式已满足不了迅速膨胀的市场需求,所以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进入到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来,本文通过对公共服务民营化取得的成就和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求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民营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公用事业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用事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但长期以来其垄断经营 ,管理体制僵化 ,经营困难 ,改革滞后于一般企业。本文认为 ,公用事业本身有其特殊性 ,不能套用一般行业或企业的改革模式。必须引入竞争机制 ,改革其垄断经营体制 ,加快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为实现公用事业市场化发展方向 ,必须进行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同时发挥政府在公用事业改革与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态度逐渐受到开发方和环保主管部门的关注。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机制为利益相关者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一个利益博弈机制和平台。文章以近期典型的环境群体性为例,简要分析了公众参与环评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程序,从公众参与的主体、信息公开、反馈机制和司法救济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现行公众参与环评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应从扩大公众的主体,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完善环评信息公开制度,强化舆论监督;构建和完善环评的司法审查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真正落实环评的预防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公用事业:挑战、权衡与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l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公用事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市场经济规则的挑战、全球化的挑战、环境保护的挑战、城市化的挑战和资源约束的挑战,发展环境愈来愈复杂。同时,在公用事业改革的进程中,面临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国有与民营、垄断与竞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权衡取舍关系。为了应对公用事业发展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权衡取舍各类关系,政府须建立与当前社会制度环境相适宜的,规范、理性、创新、动态的管制模式,促进公用事业改革并最终使政府管制更具效率。  相似文献   

18.
现代行政规制改革是我国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步骤。公众参与作为行政规制的重要制度,在行政规制的完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规制公众参与模式主要有利益代表模式、合作治理模式和社会监督模式。行政规制公众参与利益代表模式主要强调分散利益的具体保护和部分公众的正义救济,行政规制公众参与合作治理模式主要强调行政规制主体与被规制主体的合作协商关系,行政规制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模式主要强调社会公众对于行政规制机关的公民监督权利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要求科学行政决策机制的建立。行政决策制度建设中必然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实质就是决策主体在进行决策时要考虑公众的利益诉求。当前,中国社会团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实,社会团体在行政决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了使其客观反映利益诉求,社会团体在行政决策中扮演的角色应单一化,即社会公众的角色,且其单一角色的扮演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原子时代的开端 ,核能的前途似乎是一片光明。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核能经历了一个不受约束的扩张阶段。但是 ,随后公众的支持和经济利益转向了反对核能技术。从 70年代后期开始 ,美国公用事业公司再没有订购新的核电站。美国核能管制体系在决定核能命运的选择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没有预计到的重要角色。文章详细地描述了这个体系的演变历程 ,以及它在公众对核能的信心的消逝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核能管制体系对公众的这种信心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管制体系具有的促进和管制核能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冲突、管制过程的保密以及一种幼稚的与大众沟通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