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字产生后,我国就有关于傩的记载。傩舞广泛流传于农耕文化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复合文化体——集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于一身。江西南丰傩舞由此传承数千年并相沿成习,遗存了大量的上古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民间传统艺术珍品。从南丰本土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南丰传傩时间最长、宗教文化最盛以及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典型村落是广大学者们正确认识南丰傩舞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家行政力量以"非遗"项目为中介作用于民间信仰,为民间信仰带来社会声望与经济资本,使巫傩信仰的发展传承重获可能。其中,傩戏与巫傩信仰发生分离,民间信仰及其秩序被重构,"文革"时期傩戏的集体记忆也被重新予以界定和解读。虽然巫傩信仰被迫改变了自身的传统规则,建立与新的权力和利益格局相适应的新规则和新秩序,但随着文化主体的被动缺场,官方与民间对巫傩信仰及其建构的理解发生分离,彼此难以互相认同。一旦民间信仰的定义、理解及信仰活动秩序安排被行政力量完全掌控,民间信仰不但无法真正作为民间文化深入至乡村公共生活,也不可能成为真正受到官方肯定的信仰形态,最终将悬置于社会,无从挂靠。  相似文献   

3.
彩调艺术与广西巫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调演出是广西农村巫傩祭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作用;彩调戏俗中一些驱邪求吉的祭神驱鬼仪式与广西民间的巫傩祭祀仪式十分相似;一些彩调剧目由广西民间的巫傩祭祀活动衍化而来,剧目中的一批神鬼戏是民间巫傩文化及其信仰的反映;彩调音乐与表演中也吸收了不少巫傩音乐和祭祀歌舞.  相似文献   

4.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以江西南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本文对传统南丰傩舞舞蹈动作的特点、服饰的艺术特色、音乐的风格、形式、种类及南丰傩舞面具形成的渊源和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南丰傩舞鲜明地方风格和独特神韵特色的同时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江西南丰傩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妆手段,融合了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艺术工作者研究古傩舞的活化石。江西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闽、台傩文化之两种事象 :傩之游戏与傩舞 ,并论述 :傩之游戏和傩舞也是庄严的驱鬼仪式 ,其营造和渲染热闹气氛的手段与所营造和渲染的热闹气氛 ,亦是出于驱傩的考量。  相似文献   

7.
傩,是中国古代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辞海》里说:它是一种用于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或神鬼的仪式舞蹈,并把它归类为:“祭祀舞蹈”或“面具舞蹈”(因它的特点是戴面具表演)。据考,这种古老的祭祀舞蹈,源于原始社会对图腾的崇拜,大约在商周时期就有表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最早的形态只是一种为了驱疫逐鬼的祭祀仪式;后来祭祀者或因兴奋,或为娱神,  相似文献   

8.
"巫"与"圣"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两个极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关联,这种"文化关联"的形成与迁变,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走向.在中国古代精英文化域内,"巫"与"圣"这两个子文化系统时而并立分存,时而关联互渗,它们的存在形式与消长变化状态在先秦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与特征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审视"巫"与"圣"的文化关联,可以从中更深入地揭示出古代儒家文化思想的原始构成.  相似文献   

9.
虎节仪式是流传于云南省彝族罗罗人部分村落的一种巫傩逐疫仪式,蕴含看丰富的巫术文化内容。本文就行巫术的三要素、相似律发生原理在仪式过程中的呈现,以及虎节传说中的巫术文化内容和象征意义进行集中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早期宗教祭祀及其乐舞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演等戏剧因素。巫觋在此类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颇似今天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为孕育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虚拟的装扮性和心理的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远古时代宗教祭祀仪式中孕育出的戏曲萌芽,由于先秦礼仪文化理性精神的发展,并未能进一步演进,虽然荆楚歌舞中戏剧萌芽保存下来,但只能转化为理性文化改造的宫廷祭曲,或保留在少数民族的泛文化宗教习俗之中。  相似文献   

11.
苗族历史悠久。由于历经战乱,迁徙频繁,从平原水乡到边远山区,乃至国外。因而源于劳动生产,植根巫文化的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战斗历史的描述、艰苦生活的体现,顽强性格的表达和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深厚的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一、雄浑阳刚之美舞蹈属于观赏艺术,因而动态性是它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的审美特征。苗族舞蹈在这一点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因为苗族先民基本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在战争环境中产生的舞蹈,必然是以战斗为主旋律,所表现那种上刀山、下火海和剽悍勇敢、气势雄浑的形象,具有极为鲜明的动态性,是阳刚之美别开生面的具体表现。以《…  相似文献   

12.
楚国“信巫而好祀”,研究屈骚及屈原其人,在那个巫史并峙于朝的历史区间,实在不应该谈巫色变,排斥那个时代的巫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巫、巫官有其特定的语言,巫文化有其恒绵的内蕴和广袤的氛围。当我们穿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隧道,再审读屈骚的瑰丽伟辞时,就会发现在屈骚中缀满了巫文化的语言密码,就会产生一种清醒的理念:屈骚是屈原在南楚巫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天才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湛江傩舞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与祭祀礼仪。湛江傩舞、傩戏、傩面具等均涉及到舞蹈、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等交叉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基于粤西乡间的丰富艺术调研,试从湛江傩服饰视角,探析湛江傩服饰的艺术特征、制作工艺及颜色,并做出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4.
刘洁 《中文信息》2013,(8):157-157
中国戏曲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艺术生珍惜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璀璨的产转,因此他不仅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更重要地融合了舞蹈艺术,其中武术和舞蹈中融入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舞蹈动作,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韵律优美的戏曲舞蹈,上下五千年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孕育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式的艺术文化。如果中国的戏曲.武术.舞蹈等等,在我们这么丰实的文化国度里,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我们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文化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各种领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傩”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巫术活动,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人类的祖宗戏”,是宗教与艺术混合的产物.傩长期以来根植于贵州广大农村地区,其发展经历了从“悦神”的傩祭到“娱人”的傩戏的转变,反映出贵州地域文化艺术受中原文化、荆楚巫文化的深刻影响.透过弥漫着神秘宗教色彩的贵州傩戏艺术,可以窥视到各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江西南丰傩舞因其表演形态而出名,其身体动作无不由一个符号总体组成。通过南丰傩舞中表演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和声音三种运动符号的分析表明,傩舞中表演者的一招一式都具有强大的意指功能,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神话和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提起日本的传统艺术,大多数人会想到"能剧".可是提起中国民间的"傩",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笔者之所以把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放到一个课题里研究,源于对两者发音上类似性的偶然发现.至今为止,中国和日本有许多学者对"傩与能"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傩对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对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的考察进行得仍不够彻底.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又是什么原因使两者呈现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样相呢?本文将对傩和能的传承关系及发展轨迹的差异进行分析,试将两者在祭祀到艺术的发展之路上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8.
临川傩舞之神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傩舞在临川区域传承了几千年,始终保存着一整套“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临川傩具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类别、粗犷刚劲古朴神秘的武文化特色、有违一般运动规律的动力特征、质朴奇异的傩面具艺术、戏剧化的表演及震人心魄的乐曲伴奏等特征,同时又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赖永兵 《学术论坛》2012,35(5):110-113
三峡早期巫文化是整个中国巫教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着重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将《山海经》文本和特殊地理地貌相结合,对发生在三峡地区的早期巫术活动进行了梳理,认为三峡早期巫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二就三峡早期巫术活动进行历史分期,一是"灵山十巫"时期,一是政教合一时期,这两个时期都以"巫咸"为显著标签,都分别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文化建设和不可避免的"丈化一体化"过程中,河北舞蹈艺术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正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大众消费文化的流行,大力推广群众舞蹈,打造燕赵舞蹈品牌,推行商业运作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也必将为河北舞蹈艺术的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