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苏立宪派是清末立宪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辛亥革命前追求立宪,主观上反对革命;辛亥革命期间,控制革命并促进革命在全国的成功;在"二次革命"时背离革命,加速了"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江苏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追求立宪的政治活动,加速了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但在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则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相似文献   

2.
陈力  张永江 《兰州学刊》2006,1(10):43-46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相似文献   

3.
以国内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为基本内容的辛亥革命素为世人所瞩目,其成败得失至今仍属干中外史学家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言人人殊.个中现象,既源于史学客体辛亥革命自身的复杂性,也同史学主体的主观差异性不无关系.本文拟就政治革命的历史结局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认识论问题略抒浅见,权充拙稿《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一文的补充与续编.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它不仅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而且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人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辛亥革命之所以可以发挥其政治觉醒作用,一是由于世界政治环境的影响,当时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二是中国现实国情的无奈,迫切需要一场较为有力的革命来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三是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起着觉醒中国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董佳 《船山学刊》2012,(2):155-158
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政府的不良施政及其对危机事件的不当处置,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民众对官方的强烈不满,革命形势日渐成熟。辛亥革命虽成功推翻了旧政权,但革命毕竟是一项全面、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命,除造成权力的转移外,并未给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带来新的变化,革命发生异化。而社会的被边缘化也埋下了革命在建立政权后即告终结,革命无法继续深入的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6.
由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转变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政治现代性视角出发,反思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得失.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政治形态确立的起点,并分析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解决的和未曾解决的问题.用政治现代性视角回顾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当今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主、共和、宪政: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的航程在20世纪初年面临着一次艰难的抉择。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股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政治运动: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股势力互争雄长;可以说,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新走向。三种势力较量的结果,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国政治向近代化道路的迈进。历史的合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在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逐步瓦解,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相互勾结,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不仅使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十分悲惨,而且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因此,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政治的现代化就成为中国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辛亥革命作为一次伟大的社会革命,较为成功地完成了上述任务,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开始有意识地建构一套辛亥革命史的话语体系,并试图通过这种建构,达到灌输革命学说和凝聚党人心理的目的。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革命原起,建立一条以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的主线;第二,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构建一种孙中山与武昌起义成功密不可分的历史叙述;第三,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构建一种革命后背离孙中山路线并导致革命失败的叙述。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辛亥革命史的历史编纂。在孙中山去世之前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史著作中,这种影响尚不明显。孙中山去世后,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根据孙中山的相关论述,建立起一种正统的辛亥革命史观。  相似文献   

11.
60年来,海峡两岸在争取华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辛亥革命这一历史资源,从各自立场赋予辛亥革命以新的时代意涵和政治寓意.两岸围绕着谁是革命正统的继承者、中国如何走向统一等问题展开论争,利用辛亥纪念仪式来扩大外交或团结侨众,同时以辛亥革命为基点调整各自的侨务政策.华侨在双方的宣传攻势下,总体上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着较为客观、相对准确的判断,最终促进两岸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祖国繁荣成为绝大多数人的政治取向.百年问辛亥革命作为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被不断诠释,其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诠释本身是否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是否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1949年以来大陆官方对辛亥革命的高规格纪念,作为一种政治仪式,既是出于现实政治需要,也是延续纪念传统,弘扬辛亥志士的精神,表明中共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及传承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需要。通过辛亥革命的国家纪念,诠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表达、宣传了政府及各党派的主张,弘扬了辛亥革命的精神,构筑了两岸交流的平台,保存和传播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任何革命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向西方学习、追求社会现代化为目标的辛亥革命是在中国的具体社会条件下发生的 ,传统文化的影响当然在所难免。本文从社会主体的传统性 ,革命党人本身的传统性 ,包括反满民族主义的社会动员 ,党人自身的帮会与江湖习气以及内部非原则性的权力与利益冲突 ,革命目标与手段的背离 ,革命行动的狂热、盲动与极端化等方面 ,论述了社会传统对辛亥革命的制约作用 ,从而说明传统因素对这场革命的局限性影响 ,使这次革命只能够完成它实际上能够实现的直接的近期目标———反满共和 ,而不可能也不能够要求通过一次革命来完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政治暗杀既是清末十分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部分革命党人的基本共识。为了有效地配合武装起义,激发起国人的反抗斗争精神,震慑清统治者,消灭顽固死硬分子,排除革命的阻力,革命党人策划了一系列对清廷重要大员的暗杀活动。尽管这些暗杀活动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与局限,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均对清末政局产生过直接而重大的政治影响,皆是反清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日后辛亥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以往关于辛亥革命影响、性质、成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建立在了一个与今天比相对窄小的史料基础上,而且解读、分析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较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就毫无价值,可以弃之如敝屣;相反,我们要尝试扩大史料的范围,重新进入历史的情境,进而更深入地通过这些问题去认识辛亥革命实际的与作为符号的历史演化进程。近十年辛亥革命研究史料的拓展与利用,以辛亥革命有没有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及为何种性质的革命这两个重大问题,展示了辛亥革命研究去熟悉化与通贯前后史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着重反思如何在中国现代转型进程中重识辛亥革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动员对于任何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以来中国所发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这次革命的爆发与社会动员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作为辛亥革命导火索的四川保路运动之所以能够从文明争路发展为武装起义,除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外,更与成功的社会动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四川保路运动社会动员与历史上传统的社会动员既有继承关系,但更主要的是还体现了时代的创新性,这是一种在现代化背景下所开展的社会动员,其领导者、动员方式、动员内容都有着根本的区别,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其后的各种社会动员都产生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以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社会革命的方式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并且仿照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共和,进行一种积极主动的制度选择与建构。从结束帝王专制统治来讲,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也是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促进了整个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在辛亥革命前后,董必武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经历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辛亥革命前民主主义思想的孕育与启蒙、辛亥革命中革命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辛亥革命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董必武始终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自觉性和坚持性.  相似文献   

19.
徐特立一生以天下事为己任,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支持过维新变法,参加过保路运动,投身过辛亥革命,并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评价.在充分肯定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的同时,徐特立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这场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不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不重视农民问题、不重视政权建设以及不重视革命理论建设.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吸取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成败从头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长期以来,无论是官方的态度,还是学术界的看法,基本上都倾向于后者。然而,窃认为,辛亥革命并不是一次功败垂成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次大获全胜的资产阶级革命。当然,我在这里只拟就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略输芹曝之议,而并不涉及国民党正统史家、港台以及国外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 一、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任何一次社会革命运动都有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因此,是否完成了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就成为衡量或界定一次社会革命运动成功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