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深切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 ,对现代技术世界进行了深刻批判。而要充分理解现代技术世界的非真理本质 ,就必须把握海氏对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历史的批判路向 ,追索其内在理路 ,由此寻找存在之真理的真理性开端。  相似文献   

2.
克服形而上学,开启出存在一思想的非形而上学之思,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大主题.海德格尔认为,在存在历史的舞台上,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交替出现,共同演绎了形而上学蜕变的轨迹;他主张,思想的道路要实施"返回的步伐",回到早期希腊思想的源头,回到思想的第一个开端那里去思存在之原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思想是对现代人类本质及其未来的深切思考。现代人拥有现代性意识,现代性意识起源于形而上学。现代性意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现代性的集中表达。人类在现代性的驱迫下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技术化。技术造福于人类,但又使人类脱离生存之本质,并将人类的大地性全部铲除,真正消灭了人类赖以维系的根基。因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可以说是对克服形而上学的思考,这是对现代性意识的真正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中根本不存在什么断裂式的思想转向,只有一个海德格尔,只是这个海德格尔同时置身于第一开端的形而上学之路解构之战和在另一开端的本然之思中的道说本现之中,应该说,海德格尔在两个思想构境层中的辛苦努力都是一贯到底的。总体上看,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青年海德格尔的思想蛰伏期;第二个时期为青年海德格尔走向存在论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和绝弃存在的本然思境的生成期;第四个时期是晚年海德格尔思想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宣称采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通过对"逻各斯"等希腊思想词语"六经注我"式的词源学考察,建构起其独树一帜的"存在史"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对其评论的分析 ,试图证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矛盾中 ,根本说来包含在“存在”和“存在者”的互相“混淆”、“颠倒”和“替补”之中 ,因而从古到今 ,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 ;而反过来 ,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 ,包括海德格尔在内 ,如果不想沉入东方式的“无言”和沉默的话 ,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从这个意义上说 ,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摆脱不了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在海德格尔那里,“克服形而上学”并不是要摧毁形而上学,其根本动机乃是要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努力寻求一种解说存在意义的新境域,从而得以在新的地基上重新经验形而上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是与时>以基础是论解构了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那种将世界划分出一片超感性的领域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继续了生存论一是论分析方法来揭示"无"这一虽位于形而上学之外,但为后者所必须的东西,通过生存体验可以通达到"所是之整体"之外.基于此在之是的形而上学性质,海德格尔于后期导入了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讨,许多术语的双关性根源于人们的思维定向.然而,海德格尔这些深沉含义上的形而上学含义比范畴体系意义上的更深刻,是"人之为人"的最深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黄茂文 《阴山学刊》2006,19(4):82-86
艺术问题是和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在西方传统的理性观念中,它预设着“理念”和“主体”等认知范畴,因此形成了在本质上以现代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审美艺术观。海德格尔一反这种理论传统,力图在人与宇宙之间重建一个非人本主义为中心的意义空间,因此提出了一种天、地、人、神共在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在质疑现代主体性观念的同时,使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关系,对于深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来说具有深远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0.
从"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一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海德格尔将对形而上学本质的切问归之为追问存在(无)的问题.作为虚无的存在通过对存在者整体的超越,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一种先验的境域.这种先验性特征要求我们放弃传统形而上学"是什么"的发问,重新寻找到一条崭露"存在本身"的本己的现象学之"如何是"的发问方式,从而在存在本身的澄明中去呈现形而上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遮蔽,造成了现代人的无根状况。人的本质取决于他与存在的关系,存在是“天、地、人、神之四重整体的统一体”,唯思才与存在相契合,思让存在达于语言,与存在相契合的语言是本真形态的诗之道说。作为一种道说,诗让我们采取“对物的泰然任之”和“对神秘的虚怀敞开”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唯如此,人才能栖居在大地上,这就是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在其一生的哲学生涯中 ,都在试图为形而上学找到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此 ,他重新提出并进一步界说了“存在问题”。从中我们认识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为我们所理解或研究的形而上学并不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而充其量只是科学 ;而对于任何一门科学来说 ,事实上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承诺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即是“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诗人哲学家”的海德格尔,其文艺美学思想建立在其哲学基础之上,是其哲学观点的延伸和论证。在对传统文艺美学思想反叛同时,海德格尔提出了艺术作品中主客体相统一的观点,考证了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真理的揭示,强调存在先于存在者,从而指出诗是一种“存在的创建”,它通过语言去神思存在。尽管海德格尔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然而它对艺术在社会、历史、人生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的肯定是启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4.
海氏通过“比现实性更高的是可能性”[1](P45)的大胆论断,确立可能性思维方式的优先地位,以恢复被传统形而上学遗忘的本真存在的思考,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建设性批判,而且始终保有对其建立的新形而上学的自我批判与拯救。但由于海氏仍局限于哲学领域本身的反思,即出发点仍然是哲学,因而归根到底,不过是要求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因文化传统和语言的不同,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哲学时常为一些问题所困扰,如对某些基本范畴的理解、翻译、及由此涉及的思想方式的把握等。其中,关于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Bing”的理解及其中文译名的取舍引发了研究者的激烈争论,并由此引起学界对西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刘敬鲁 《学术研究》2002,65(4):16-21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实际探索了两个主要问题 :存在的意义问题和人的生存由何而定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对这两个问题的继续思考 ,最终导致了他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实质上是从此在的生存是存在的一种突出样式到人的生存是被大化所决定这样一种根本性的改变 ,这表现在理论结构、内容实质、人学主体等方面。但同时 ,在海德格尔的前期和后期思想之间又没有一道绝对隔离开来的鸿沟 ,相反 ,二者是有着内在发展逻辑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前期人学思想所思的内容是后期人学思想得以形成的实际上的出发点 ,后期思想则是海德格尔对前期思想所提出的根本内容进行更深入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的批判始终是同他对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使前者获得了其自身的深刻性 ,同时也使他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始终拒绝形而上学问题的现代合理化理论 ,具有了一种基础性意义。因为现代技术理性的无约束的高扬 ,乃是合理化理论不可回避的内在难题。在形而上学问题的必要参与下 ,合理化理论的真正难题就表现为 :存在本身的合理性 (本真性 )如何同科技进步的合理性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18.
张松 《东岳论丛》2003,(3):5-10
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的批判始终是同他对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使前者获得了其自身的深刻性,同时也使他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始终拒绝形而上学问题的现代合理化理论,具有了一种基础性意义.因为现代技术理性的无约束的高扬,乃是合理化理论不可回避的内在难题.在形而上学问题的必要参与下,合理化理论的真正难题就表现为:存在本身的合理性(本真性)如何同科技进步的合理性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时间、语言是构成这一共属关系的三重维度。通过对存在与此在相互共属关系的揭示 ,海德格尔达到了追问存在之意义的现象学目标 ,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克服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将尼采解读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但如果遵循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批判基督教道德起源的线索,从他的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就会发现,海德格尔本人没有跳出“在场形而上学”的窠臼,因持守着在场的,特别是本真的此在,与世界发生对峙而摆脱不了“怨恨”;因在更加根本的生存论层面上揭示出此在的罪责存在和否定特性,而将“负罪感”进一步升级;因坚持追求虚无的真理,持守存在之真理和此在之生存的结构性关联,而成为“禁欲主义理想”表面的反对者或真正的虚无主义者。由此引发的两位思想家方方面面的争辩,有助于我们辨别二者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异同及其共同的局限,进而找到克服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