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铿出生于潮州一个教师家庭,早期创作以抒情笔触歌咏自然、青春和爱情。1929年到上海,投身革命,作品由描写知识分子转向表现武装的工农大众,由同情下层妇女悲惨命运到歌颂“红”的女人的战斗生活,续写出中国女性文学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代“左联”主张文学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解放斗争服务,要求作家深入革命的实际,与战斗的实际生活接触,到工厂到农村到战线到社会的底下层中去关心工农大众的生活,去描写他们的生活。因此,左翼作家小说创作描写工农大众生活的题材从数量上来说是最多的,而各种工人、农民的形象则成为作品中人物的主体,显现出一种与五四小说创作不同的主题与题材取向。  相似文献   

3.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卷首,曹雪芹借“石头”之口说,他创作此书“不敢以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这里所说的“儿女笔墨”,从作品的实际来看,主要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描写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悲欢离合的种种情事,所谓“唐突朝廷”,是指作家通过作品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封建阶级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为我们刻划了那个社会的众生相,从而使这部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杰出作品,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他“不敢唐突”是假,如实描写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作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短篇小说三十余篇。其中,有五篇是描写二十年代在上海英国租界的牢狱中生活和斗争的作品,有六篇是描写延安时期生活及解放以后工人生活的作品,还有一篇是文化大革命后作家的新作。除这十几篇作品外,其它二十余篇,都是描写我国农村合作化时期湖南劳动农民的新的生活风貌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作家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一样,塑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了身,做了主人的劳动农民的形象。它们标志着作家短篇小说创作道路上新的显著的发展。 在这一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作家以满腔热忱、深切热爱的心情,从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6.
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艺作品,均包含再现与表现两个方面。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这类作品本身存在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这就是说,不论该类作品的质量如何,都脱离不开再现与表现的创作过程,而运用再现与表现的手法、技艺的能力和水平.又是决定作品质量、层次高低的关键所在。因为文艺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是由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物经过作者的描写创作过程而形成的。为什么“自然物能够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一是由于人的劳动实践使人的本质在自然对象中显现出来;一是人在劳动实践中也改造了自然的自然,发展了与自然界本质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著名的音乐家,李焕之在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民族音乐方面,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音乐艺术“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信条,从而使其民族音乐作品体现出了“民族气质”和“大众显质”的音乐哲理,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指引着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为中国当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翁扬 《南都学坛》2002,22(3):71-75
刘绍棠是一位优秀的社会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数量大、质量高 ,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开拓新境界、新局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如下 :一、他努力描写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使读者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而树立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二、他的作品以饱满的热情描写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三、他的创作以正确的观点表现“反右扩大化”与“文革”的历史 ,科学、公正地评价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四、他成功地反映了人民的美好心灵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总之 ,刘绍棠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 ,而且在理论宣传上也坚定地捍卫着社会主义文艺方向  相似文献   

9.
浅谈翻译     
真正的翻译工作,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是文学艺术翻译作品还是科技作品,都应当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有人否定这种看法,说什么“翻译就是翻译嘛,翻译工作就是翻译工作嘛,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诚然,翻译小说和创作小说绝不是同一回事,两者之间不应该划上等号,但翻译和创作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需要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思维。有人说,创作小说是“无中生有”,而翻译小说则是“照本宣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姑且不说创作是否能够“无中生有”,也不说创作小说是否不需要深入体验生活,提炼生活素材,只说说翻译是不是可以“照本宣科”和“依样画葫芦”?翻译小说  相似文献   

10.
溪州竹枝词是溪州土家族文人在清朝中后期创作的作品,作品追忆了土家族的历史,描写了改土归流后溪州土家族地区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文体活动等,是诗意化的民族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创作是为了反映二十世纪开元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成长与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以教育和鼓舞劳动群众为推翻旧世界,创造新生活而斗争。要实现上述的创作意图,作品的语言结构就要适应最广泛的劳动群众的需要,即语言的运用上必须尽可能的简朴明快、生动形象。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应该“力求使语言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具有最大感召力”,《母亲》的创作本身,正是体现了他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本文试从下列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及其落潮时期,鲁迅以《呐喊》和《傍徨》两部小说集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石。他的小说描写的是普通人家、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既无顶天立地的英雄,又无轰动世界的大事件,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令人常读常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具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的由来、表现以及价值和意义,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叶永烈的“始末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永烈的传记文学写作可以分为几大系列。其一是黑色系列,主要是对中国大陆十年“文革”的史实以“始末”体的形式加以写照。其二是红色系列,这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始末体历史长篇。还有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传记系列。叶永烈的这些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创造了一种写史的文学体裁,姑且称之为始末体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纵览屠格涅夫的作品,不难发现作者比较多地描写了人物的“梦境”。细细品味起来,这些“梦境”描写,突出地反映了屠格涅夫思想和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学作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它在人民中间口头流传,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无形的作品,故有人把它比喻为“风”,象风一样流传一阵之后就消失了。要使得这宗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文化财富长期保存和不断流传,就必须用文字加以记录和整理写定,使其从口头的“无形”转化为书面的定型作品。即搜集整理工作。搜集整理是完成民间文学作品从口头转化为书面的过程中两个不同的工作阶  相似文献   

16.
李准曾这样来说明他近几年来创作中的一个体会,叫作“闲笔不闲”。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中就有许多精美的“闲笔”,充实着、美化着作品的细节描写,调节着作品的情节结构,在形成李准这一时期创作的特有色调、情趣、节奏、风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闲笔”本身已在逐步成为李准小说创作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从韩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个别类型入手,分析韩国人在古代是如何认识、描绘"中国"这个他者,并探究其中所蕴含的韩国人的思维及如此创作的意义,最终尝试在东亚文学的多种发展脉络中,把握韩国文学的本质及地位。高丽与朝鲜时代,以"中国"为素材和背景的作品非常多。一些抒情诗和叙景诗以中国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出使路上所见的风景名胜为素材进行创作;一些传奇和小说将背景设置在中国,出场人物的国籍也均为中国。这些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在文人的作品中。通过与来访朝鲜的中国使臣的会面,通过去往中国的朝鲜使臣的访问记录,通过览阅中国书籍和士大夫收藏的绘画,可以探寻中国历史和文化空间。一般而言,这些以中国为描写对象和抒情对象的诗文作品,表面描绘中国,实则隐晦地表达或呈现了韩国本民族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以及命运。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叙事类文学以叙事为主,作者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抒情诗就没有人物与环境的描写了。中国诗词作品就常常以“代言体” 的方式,截取生活片断,描绘出感人的人物与环境。即使是那些表面上不描写人物的山水诗,其抒情主人公“我”,不就是身处这山水景物的自然环境中的“人物” 吗?叙事文学比较发达的西方,主张“人物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抒情诗可观的中国,认为“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主张“诗之为道,缘情而发,亦即境而生”。中国抒情诗篇幅短小,抒情是其根本特性,“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是它的任务,它注重抒写的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典型情感及其借以萌生、赖以存在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白先勇是一位引人瞩目的小说艺术家。在“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的交点上,白先勇以其深厚的文学根底、出众的艺术才华以及对文学的独特领悟建起了一座瑰丽的艺术殿堂。也许我们并非一定要称他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中的奇才,”①但他的小说创作无疑确立了其在中国当代文学上的坚实地位。 白先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台湾现代派文学盛行之时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一开始便受到现代派的影响。早期作品主观色彩浓郁,多用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少见对现实生活作客观冷静的描写,大都以青春和性爱作为小说的贯穿线索。…  相似文献   

20.
广义的科普是通过某种媒介,将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传递给普通大众。大众化是科普的主要特点及最终目标,因此以亲民性为基础的大众文学作品是科普最理想的载体之一。分析两位西方顶级大众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和丹·布朗作品中承载的科普内容,希以一个侧面展示大众文学的积极意义,拓展科普型作品的研究视野,以期为中国科普型作品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