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种生产力相结合构成社会生产力。 劳动力与劳动力相结合成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指劳动力运用过程中的社会结合所形成的生产力,劳动力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协作,以及以大机器工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都可以创造出新的集体的生产力。 劳动力与自然力相结合成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是指劳动力运用过程中借助自然力而形成一种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不仅依靠自己的劳动力,还要借助于种种自然力。人们的劳动力对自然力的利用有它的特殊性,即人们利用自然力发展生产时必须要维护自然力所赖以不断再产生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发展劳动的自然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今生产力革命及其深刻而宏远的影响,沉闷的理论经济学至今仍然把生产力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尽管也提到“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只不过把生产力当作研究对象外在的东西加以标签式的粘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生产的自然属性.按照这种传统观念,理论经济学当然不会去研究工艺学或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对象.但问题在于,生产力果真只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只反映生产的自然属性吗?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机械地割裂开来,绝对地对立起来,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也不符合历史与现实.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要正确地理解生产力范畴的基本涵义,必须从劳动生产过程的本质方面进行分析。就其本质而言,劳动生产是人们支配自然力的活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的运动过程。生产力并不是只同直接生产活动有关系,而是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不断运动的结果。凡是在社会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因素,都对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支配自然力的能力,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整体力量。  相似文献   

4.
所谓生产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生产“能力990它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前者是一种自然属性,后者是一种社会属性。“生产力悖论”,抽象而言是指“人为”生产力盲目、非理性地发展。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几大关系的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减小和消除“生产力悖论”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指我国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而社会生产力却是指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过程中的能力,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社会的成员又是民族的成员,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同时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们在社会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然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又必然要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就产生了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不是论述所有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而是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决定生产力水平各种因素矛盾运动在当代新发展的崭新概括,是对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新总结,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理论与学说。第一,它是对决定生产力水平的诸要素矛盾运动的崭新概括。我们知道,社会劳动生产力是指一定时代的人们结成一定的关系,运用物质手段,作用与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了社会的人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中总是包括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人,用于劳动过程的手段和条件,即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这三个因素是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具有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并不是生产力的构成由三个要素变成了两要素或  相似文献   

7.
姚黎明 《北方论丛》2017,(6):128-132
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是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也是阐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危机的理论依据.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客观力量来源于“人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资本“无偿”吮吸客观物质世界的三种“自然力”,形成推动社会生产力系统扩张的强大动力.根据这一理论思想,资本过度吮吸自然力,吞噬“自然力空间”,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危机尤其是人的发展危机和资源生态危机的形成机制.这正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要阐释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抛开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形式,即抛开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就叫生产力,它是生产的自然关系。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又总是由人们的具体劳动引起、调整和控制,并通过人们的具体劳动实现的。所以,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也就是人们通过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物使之采取适合人们需要的形态即产品形态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①,“在同一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就意味着“劳动的生产能力更大”。劳动生产力,按其产生的本源和途径,可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技术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指的是由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即协作所产生的生产力。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从人的劳动或实践出发,阐发和诠释了自然生产力的生成机制.基于这种生成机制,既应善待和保护自然力,反思和审视传统生产力观的盲目和不可持续性,又应克服“遮蔽”实践的消极无为的自然观,在实践范式的生态转向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与联动.  相似文献   

10.
“生命共同体”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理念,实现了思维方式上的重大转变:一是从“体”外关系转向“体”内联系。不再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外在关系,而是将其作为“生命共同体”中的一种内在联系。二是从“控制自然”转向“遵循自然”。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转向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是从“发展生产力需要保护生态环境”转向“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确立,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提升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根据现行观点,还可以表述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简言之,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类通过劳动付出自身的体力与智力,并且借助生产工具改变、调整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尽管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不可孤立存在的,但是各个要素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界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生产力反映的是分工协作下的劳动者和自然的关系,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的解释基础上,分析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3.
社会生产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按自然的规律决定自己活动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改变自然客体的物质形态。这样,人们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须认识自然,人对自然的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两种关系。表明人对自然的实践力量的客观标志,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力量的主要标志,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在这里,科学和物质生产力都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互相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曾将生产力定义为: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这个定义的模糊性是未表明这是何种“力量关系”,以致造成“物质力量”说与“人的能力”说长期的争论。现代科技发展,使生产力的质只能归结为现代科学优化了的人的能力,或曰科学的能力。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生产力“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的论断,正是对现代生产力的质在认识上的还原。  相似文献   

15.
试论“第一生产力”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第一生产力”的嬗变曾春晖,谷陵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结成的关系。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无数事实表明:这种关系是越来越密切的,这种能力也是越来越强大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迁,生产力诸要素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生产关系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并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要素之间、生产过程之间以及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指上一生产过程和下一生产过程之间的周期性衔接和持续发展关系。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指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生产力”称谓被广泛使用于学界内外,凭借约定俗成的思维惯性,似乎再无需思考它的本真含义究竟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更无需反思它是否尚存缺失、是否需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修正、充实和发展的问题。靠了这类概念的支撑和推演,便形成几十年一贯制的各种稳定的理论体系。人们所熟知的生产力界定通常有如下表述: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①;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是由劳动者、…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考察生产力时,不仅十分明确地把自然力看作是生产力的一个内在因素,而且认为科学地、合理地利用自然力,就可以不费分文而又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充分认识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力,并使之在不断扩大的规模和程度上进入生产过程,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们拟从自然力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自然力的基本特征、自然力的生成与转化规律、自然力的利用、自然力的效益与衡量指标等方面,作一论证。  相似文献   

19.
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的剖析要阐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阐明它的重要意义,首先就要对构成这一规律的基本要素、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等进行一些剖析。(一) 对构成这一规律的两个基本要素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所谓生产力,就是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它是由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几个要素所构成的。生产力表示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而劳动者则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和决定的因素。所谓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总体,它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是这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郝立新  陶小白 《中州学刊》2023,(4):108-116+2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丰富内涵,有必要从多向度进行梳理把握。可以从实践维度、社会历史维度、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进行解读:马克思立足实践阐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成与建构;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深刻把握人、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在科学视域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指导人们修复人与自然新陈代谢断裂;在价值场域中阐明人与自然间的价值关系,通过实践明确以人为主体的价值关系中自然对人的多重需要的满足。依据上述思想,对“工具价值论”和“自然内在价值论”进行辨析,可以澄明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避免价值错位,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