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思想立足于现象学视角,深入阐释了死亡与存在的关系,启发教师重视生命教育中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兼顾生死主题的教育目标,注重生命教育内容选择的整体性、适宜性及生活化,关注幼儿教师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角色的特殊性及“宽容”的师幼关系的建构,为师幼生命个体价值追寻及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全人类实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非常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它道出了生命的一种本真的、自在状态。人原本就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存在,过着自由自在的“天然的”、本真的生活,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控制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以致忘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生命教育中涉及三大重点问题:生命困顿问题、生命意义问题和生死问题,推进生命教育是提升学生及全体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当代“80后”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以提高其生命质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规律研究还很少。大.学生生命教育应遵循以下五条规律: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为灵魂;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等四大原则;“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生命教育的主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归宿。  相似文献   

6.
诗是生命与语言的互动,生命主要指人的个体生命,就是存在中的此在。然而,人的个体生命并非凭空御虚地存在,它必须在语言中找到自己的栖居之所。生命与语言双向互动,诗的本质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生命与语言的达成,有一个重要中介,那就是思。思即诗,诗即思。语言在思中才始成其的语言,才始进入自己的本质存在。这样的语言在根本意义上是诗的,语言在运思中成为人的生命诗意栖居的场所,生命与语言在思中互动,正是人生根本意义上的诗。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命本身如需得到关照和滋养,必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映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中传承和延续着对生命关注的精神传统,其过程在于以“文”的感化为本,塑造教育主体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的时代导向;以“仁德”的教化为基,丰盈生命内涵,渗透贯彻“精神生命”教育的核心保障;以“行事”的实践为要,扩展“社会生命”宽度,共筑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以此为基础,就传统儒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推进,可以生命的协作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化,润泽生命底色;以生命的价值释放实现生命教育的深化,丰盈生命层次;以生命的诗意情结实现生命教育的升华,绽放生命雅致。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最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它以学生的生命为基本点,致力于提高学生生命意识、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以不断促进当代大学生生命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所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命意识教育;二是生命健康教育;三是生命价值教育;四是生命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9.
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应当把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列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用泰戈尔的话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信息.生物学科对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位子课程改革前沿的生物学科在新的时代更加负载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意义,引导学生懂得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任务.本文沿“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三个梯度阐述了生物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并在人生中实现生命的价值。针对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形式多于内容、过程简单且效果不佳的现状,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误区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失位的原因,指出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构建开放式的生命教育模式、强化生命责任教育、改善目前效用滞后的大学生心理疏导与干预机制,从而使大学教育回归教育本真——人之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语文教育出现的“无人的教育”等现象,从生命视野出发,全新地注解语文教育与生活、智慧、生命的关系。生活、智慧、生命分别是语文教育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当前教育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澄清当前生命教育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预测它的未来走向,是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促进实践变革的前提。从人类生命发展的轨迹可以预测:走向“类生命”是当前生命教育的理想选择,正确理解“类生命”和“‘类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是一种解脱痛苦、安抚生命的思想。首先 ,针对生的短促和死的必然 ,陶渊明表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 ,进而提出了带有宿命色彩的“委运任化”的命题。其次 ,针对功名无成的生命困厄 ,陶渊明矛盾重重 ,转而选择了皈依自然的诗意栖居。陶渊明正是借此安身立命 ,并为后代士大夫建造了一座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价值追求与教育实践存在着背离,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文化、工具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主体缺席、情感遮蔽、审美匮乏,因此亟需祛除生命之神秘,返回自然之本真。生态美育与生命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生态美育视角出发,主张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祛魅”与“返魅”应坚持审美性、情感性、体验性原则;走出师幼主客二元对立;创设充满生命氛围的亲生命环境;打造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实现生命教育美育转向。  相似文献   

15.
本真的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生命,展现个体生命的意义。当下教育却“遮蔽”着学生生命,对生命的“遮蔽”造成当下教育中“人”的缺失。学生生命又在这种“遮蔽”中挣扎,在挣扎中反抗。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了“对话”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旨在帮助学生摆脱生命的被“奴化”,使学生生命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及基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对教育对象的“生命”本身的关注,作为生命主体的学生来说,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被简单地割裂,这是道德教育的异化。相比而言,佛教以“人人皆具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的生命智慧为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健全之“人”。从生命化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古典教育观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强调生命具有理性和超越性,倡导生命交往式的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是培养整全的人。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点亮”生命,在教育场域中体现为自然教育思潮强调个性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发展态势,极端的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导致独特生命个体的价值被漠视,教育忽视了对生命的关照。在回望人类思想宝库中蕴藏的生命教育思想,反思现代性教育潜藏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层面提出构建新时代的生命化教育,以使教育更好地培养具有情怀和个性,更好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生命态度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的特性不明确是制约当前生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问题。生命教育的核心应该定位在生命态度的培育上,这种定位不仅概括了目前教育界关于生命教育内涵和目标的共识,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现代生命教育的独特价值,而且内在地包含了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借助这一定位,可以对生命教育的独特价值形成一个合理的认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命视野中全面发展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四育”是身心和谐发展、真善美人格完美统一的要求,为生命发展所设计,但现实中的教育却偏离生命,疏远甚至遮蔽生命。因此,必须把全面发展的教育置于生命的视野中进行反思和重构,寻找教育的生命“家园”,走向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剖析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和层次的基础上,指出了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实施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是转变教育观念、进行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教育和创设“体验”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