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外设有学宫,聚集了大批来自各诸侯国的学者,从事讲学、议论朝政和著书立说的活动。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曾两次游齐,他与稷下学宫是否有关系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一、孟子不列稷下说难以成立钱穆认为孟子虽游齐而不列稷下,并写了《孟子不列稷下考》(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列举了三条证明。我认为孟子不列稷下的三证是难以成立的。钱穆说:“《史记·孟荀传》云:‘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等宠之。’不数孟  相似文献   

2.
<正> 战国时期,七国虎争,出现了并称东帝、西帝的齐、秦两大帝国。齐国也曾雄于天下。《史记》载:“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在文化上,齐国也出现过一个鼎盛时期。郭沬若同志指出,齐国“曾成为一时学者荟萃的中心,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十批判书》) 当时齐国在国都稷门之下设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任其讲学议论,史称“稷下之学”。《史记·田齐世家》介绍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这可能是稷下之学发展的高峰时期的盛况。纵观“稷下之学”由兴而衰凡五代,历时一百四、五十年,它对战国中、后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都起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稷下学宫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官,是田氏封建政权兴办的大学堂,它伴随着齐国统治者进行封建化改革而兴盛起来。稷下之学对当时各个学派兼容并苞,通过“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发展。稷下之学承前启后,宏博精深,遗留下的古文献众多,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正> 《齐鲁学刊》去年发表的“稷下学研究”论文,对弄清稷下学的源流、性质和历史作用诸问题颇具学术价值,但其中某些论辨不免沿袭陈说谬见,今不辞浅陋,提出三点商榷意见,求教于学界同仁。一、稷下道家非黄老学派辨自《史记·孟荀列传》提出田骈、慎到、环渊、接子“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以后,人们一直把他们当作“黄老学者”。而从郭沫若先生发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和《老聃·关尹·环渊》等著怍以后,又有许多人沿袭郭说,把稷下道家当怍“稷下黄老学派”。上述“稷下学研究”论文中凡涉及这一问题的,几乎全依郭说立论。  相似文献   

5.
于孔宝 《齐鲁学刊》2002,(6):115-1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 ,当时著名的诸子学派大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其中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名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其主要代表 ,这些学派在学术争鸣与交流中修正、发展了各自的学说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稷下学风  相似文献   

6.
<正>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也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中心。探讨这个学宫产生的历史条件,研究各学派在此荟萃论辩“百家争鸣”的盛况和相互驳难与吸取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的稷门(城西南首门)附近地区。关于这一名称的来历,古籍中有着不同的记载,但皆大同小异。无非说“稷下”乃因稷门而得名,稷门则因临稷山或其侧有系水而得名。在稷下之地立有学堂,因此人们就称之为稷下学宫了。  相似文献   

7.
稷下学宫办学特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齐国创办的稷下学宫,办学很有特色,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既是战国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使然,也是齐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当时君主个人素质使然.  相似文献   

8.
稷下之宫与稷下学曲英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战国时期,齐都临淄建有稷下之宫,养土兴学,成为诸侯国的文化学术中心,为一时盛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实值得大书一笔。对于其兴衰及诸学派活动等已多见述论①,然似未充分注意到其前期养士与中后期兴学之别,且稷下之宫及...  相似文献   

9.
<正> 山东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六——十一日在淄博市召开了稷下学讨论会。出席会议的除了山东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的大部分会员以外,还邀请了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代表,计六十余人,收到论文二十二篇。会议日程主要有三项:大会发言、分组讨论和参观齐国故城遗址。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稷下学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多数意见认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12):5-11
尹文子在齐宣王、湣王时期,活跃于稷下的舞台上,历经稷下学之兴衰,也经历了人生沉浮,乃不愧为一稷下"先生"。在稷下学宫的开放式学术组织中,存在着自律性与松散型的两种学团,后人不加区分,误将宋尹等组成的松散型学团认成所谓宋尹学派,从而混淆了两种学团之性质,需要予以澄清。尹文子之学是稷下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土生土长的稷下学之产物。这可以从尹文子学术方法分析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1.
齐学、鲁学与稷下学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适应“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政治形势,诸子“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汉书·艺文志》),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学与鲁学之间,包罗众多学派,互相争鸣,互相影响,互相交融,至齐国稷下学宫,一个新的文化系统,齐学化的鲁学便开始形成了。这是我国思想史上各种思想通过对立斗争而趋向融合统一的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12.
王洪亮 《中州学刊》2006,(5):218-220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堪称我国及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他那开明的管理思想,独具一格的办学模式,创造性的治学方略和宽泛的学术氛围,使他一度辉煌。它不仅为当时快速变革的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各个层次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它在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学术研究等方面为我们今天的高校管理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3.
吴江 《浙江社会科学》2005,3(4):174-176
1927年自沉于昆明湖的王国维,是名不虚传的国学大师,中国新史学的开山.偶然翻阅<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版)第3卷,中有<老子之学说>、<孔子之学说>两文.在<孔子之学说>一文中提及中国周末的两大思潮,值得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山东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于1982年10月6日在淄博市召开稷下学讨论会。与会代表50多人,收到学术论文22篇。参加会议的除山东省中国哲学史界的同志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安徽、辽宁等省市的代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山东是齐鲁之邦。齐鲁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哲学思想,更是源远流长。齐鲁文化分为齐学和鲁学。对  相似文献   

15.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吉亮  王晓艳 《阴山学刊》2004,17(2):104-107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与学术中心,它既发扬光大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校,其兼容并包、来去自由的办学思想促进了学宫的繁荣发展,其经验对当代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前言:“杜甫研究”是山大中文系文学史教研组的一门专门化课程。在叙述方面,分为杜甫的时代、生活、思想、作品和影响等五个部分。讲稿曾得到组内外同志们的帮助,现在由“文史哲”连续发表,希望得到更多的读者们的指教! 一杜甫的时代应该这样说:杜甫的存在,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因为,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对於自己的祖国和劳动人民,他有着由衷的深厚的爱。但是,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诗人,却并不是简单的,偶然的,而是有他的主  相似文献   

17.
类型论是罗素为解决逻辑悖论而构造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以恶性循环原则为前提,其核心思想是不把类当实体看,其总体思想是任一函项必定属于一定的类型和阶。类型论提供了一种对悖论的统一的解决办法,其排除悖论的实质是把引起悖论的表达式归于“无意义”。类型论本身并不完善,引来了争论,争论的焦点首先是可化归性公理,其次是恶性循环原则,引起争论的实质是在类的实在性问题上实在论和唯名论的对立。类型论尽管在总体上不那么令人满意,但它给逻辑和哲学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下移促进了"士"阶层的形成,而"养士用士"是先秦时期私立大学形成的渊源。稷下学宫是齐国在战国时期由"养士用士"而发展起来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兼具官、私两种性质的学术研究型大学。稷下学宫具有服务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职能;其组织结构类似于现代大学的组织结构;并具有政府投资办校、学者办学的分权组织结构模式。稷下学宫也是一所具有现代大学理念雏形的综合型大学。因此,中国古代私立大学在形成和起步阶段,就已奠定了类似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前言《三十六计》不分卷,题下注“秘本兵法”,无时代、撰者可考,历代兵志不录。“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夷门、稷门     
战国时代,魏的首都大梁之东门叫夷门(《史记·信陵君列传》);齐的首都临淄之西门叫稷门(刘向《别录》,《太平御览》卷18引)。夷门、稷门得名之由,似少有人道及。据《史记·魏世家》,魏为毕公高之后,“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是魏与夷有一定关系。夷,虽有东夷、西夷之分(《孟子·离娄下》),但多数情况下是指东方各族。《尔雅》郭璞注:“九夷在东。”所以习惯称“东夷”。然则,魏首都之东门,称作“夷门”,盖由于此。田齐之祖为陈完,为陈厉公之子,因陈内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