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史学与儒家史学——新与旧的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伟瀛 《东岳论丛》2004,25(5):31-43
当代中国史家对后现代史学的挑战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尽管人们对后现代史学观点各异 ,褒贬不一 ,但讨论热烈并逐步深化是不争的事实。其中 ,后现代史学与儒家史学的关系应是这一讨论中的关键论题。儒家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 ,如强调褒贬经世的道德理想主义、中国文字的沉重性以及政府公权力介入修史等。我们认为 ,如果将后现代史学看成是一种视角而非固定的严谨的方法 ,那么 ,在儒家史学与后现代史学的互动过程中就完全有可能达致一定层面上的互补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史学是过去三十年来在历史思维领域注入的最具活力、持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思潮,它在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等方面所催化的结构性变化,堪称一场未易旗帜的革命。在后现代史学的影响下,历史学的基本观念在变动,中国史学的方向也在转换。作为后现代史学代言人,"新社会史"风头正盛,成为目前最令人注目的史学实践。随着微观史、下层民众的历史、身体史、疾病史、新文化史、新社会史在东方语境的勃兴,后现代史学已经在中国构筑了自己的历史空间。由于后现代史学的引进正值改革开放后过去那种"革命史叙事"和"现代化叙事"模式日益显现其在史学方法论上的穷困和捉襟见肘的时期,因此颇有几分吊诡的是,在西方主要是展现其破坏性的后现代史学,在东方语境下却更多地被赋予了建设性的意义。学术界应该实事求是看待后现代史学对历史学的挑战,后现代史学完全可以也应该和包括现代史学在内的其他各种取向并存而竞争。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21,(1):65-74
后现代史学在国内的传播具有阶段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史学在国内水土不服。1999年“怀柔远人”论争标志后现代史学正式进入国内史学界。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后现代史学进行深刻的学理探讨。受后现代史学影响,国内学者提倡多线叙事、回到历史现场和研究对象多元化,促进了思想史和妇女史等领域的发展。语言学转向带来的文本化历史,促使国内学者开展史料批判和拓宽史料范围,促进了阅读史、历史记忆和概念史等领域的研究。应当理性认识后现代史学对历史学的冲击,推动历史学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史学的两项基础,即史料考证编纂方法与历史因果解释,已备受后现代史学质疑。福柯的谱系学与斯金纳、徐复观的思想史在这种语境下兴起,其均对历史稳定结构、观念与叙事的连贯性提出质疑。三者的核心手法主要有两点:首先,将权力和政治引入思想分析,注重讨论具体时空中话语、政治、行动的关系;其次,将以往连续性的学术史叙述解构为不同情境下的政治行动。由此其呈现概念本身的断裂性,以古代的知识作为现代的参照,挖掘断裂的历史面来批判现实。但是福柯与斯金纳、徐复观仍有区分,福柯注重权力的策略、网络、机制,而后两者的思想史则继承现代史学的史料分析手法,对作者主体性怀有敬重,且徐复观的经史之学更有助于纾解后现代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江湄 《学术研究》2008,(3):115-118
中国史学史研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科学史学的理论方法论体系当作真理标准,以之重塑中国史学传统,给它化上时妆.而后现代主义把"现代"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加以相对化,让我们多少能换一种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史学,把它从科学吏学的"镜象"中移出,让它在科学史学的对照下显出"新意"与"个性",给现代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另类启发.作者力图给出几个例子,以引起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史学新思维略论--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新"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变化日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愈来愈趋向多元化.其中,西方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史学界的冲击与渗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后现代思潮皴染下的当下中国史学研究特点主要在三个方面即本体论、认知框架与研究对象与重点上,表征出了与前迥异的面相.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历史学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民 《东岳论丛》2004,25(4):30-38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 ,历史学的研究范型就经历了许多方向性的转变 ,后现代史学理论在近 30年的兴起给传统历史学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其所主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已经对历史学的思想与实践提出了重要的修正 ,其比较激烈的主张甚至威胁到了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基础 ,这就引起一些史家的批评和反弹。不过 ,不管是赞成或是反对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学的影响还是在日益扩大 ,不容我们视而不见 ,我们应该既接受它的挑战和批判 ,为我所用 ,同时也要对其偏激之处提出质疑 ,抵制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程光泉 《东岳论丛》2004,25(2):12-16
尽管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性有多重理解 ,但具体深入地分析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 :后现代性虽然承载着“终结”现代性的强烈诉求 ,但在事实上却未摆脱其延续现代性的历史使命。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和影响 ,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 ,而是从更繁细、更具体的层面重构历史的客观性 ;它对历史学传统叙事方式的反叛 ,也只是对传统历史学叙事方式的反拨和修正 ;要应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所带来的挑战 ,我们似应返折到现代主义的立场 ,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平衡 ,来消解历史学发展中的焦虑  相似文献   

9.
夏明方 《晋阳学刊》2012,(3):107-110
自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一股源于西方的后现代史学思潮开始渗透到大陆的中国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青年学者群中似渐有流行之势。面对这一挑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兵 《河北学刊》2004,24(6):151-156
新文化史是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它取代了经济—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 ,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后现代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决定和影响了当今新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形式与走向。  相似文献   

11.
张耕华 《学术研究》2008,(3):111-114
后现代吏学理论的某些结论,看似"颠覆"和"解构"性的,但其实际的影响,毋宁说是建设性的.尤其是他们的历史叙述理论,他们对历史叙述的建构和结构演化变迁的分析,颇能反映历史认识的特征和史学演变的本质,为史学史研究找到了一个奇特而有趣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虽然"后现代儒学"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但与其类似的概念并不少.不过,与这些概念不同的是,"后现代儒学"既不沿袭老提法也不仰望西方结构,而是在现有语言体系下以世界为舞台,将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呈现给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后现代社会和全球性问题的讨论."后现代儒学"的任务就是"建构后现代儒学体系"."后现代儒学体系"是儒学的原本体系,是儒学的现代发展演变而来."后现代儒学"也可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开互通之门.  相似文献   

13.
史学评论:史学研究中不应有的薄弱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度,不仅在过去,即使在今天,专业非专业史学工作者亦堪称庞大的群体。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人数众多的史学工作者中,从事史学评论者少得可怜,史学评论不能满足史学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史学的发展。因此,史学评论在当代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既有迫切性,也有必要性。史学评论与史学的关系可从文学与文学评论得到某种启迪,文学评论尚有“作品多,评论少”之虞,而史学评论的欠发达则更成为史学进步的滞后因素。我们提倡加强史学评论是因为我们的史学有许多有待评论之处,尤其是批评性评论的缺乏对史学进步有诸多不利的影响。史学界应当重视史学评论,提高评论水平,使史学评论对史学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此外,史学评论的不发达也从另一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出这是一项前景可观、大有可为的事业  相似文献   

14.
向燕南 《学术研究》2008,(3):101-105
后现代史学理论的提出,除了外在因素外,同时亦有时历史认识论不断追问的逻辑必然.后现代主义不仅试图重新考虑人们对于历史演变的认识和解释,重要的是它更想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历史的认识和历史知识的形成,认识历史学家的工作性质和局限性等问题.后现代这一理论指向的提出,最具启示意义的应是以研究历史的文本重构或历史编纂,探讨历史认识及其演进为核心内容的史学史学科.在后现代的理论视域下所呈现的新的问题意识,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史学史的同时,也为我们史学史的重写带来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5.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范畴.它们既是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同时也规定着各门学科的研究类型和学术规范.目前,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对自身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科自身的深化和提高.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不仅对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具有学科建设意义,而且对于整个历史学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士军 《北方论丛》2006,(6):99-101
虽然不乏有史学评论的传统,但在今天中国史学界史学评论仍然是一个涉足人数不多的领域,需要进一步发展。新世纪,史学评论将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史学评论应成为史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史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予以评判、考量。史学批评是史学评论重要功能之一。史学批评不仅对史学研究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史学研究的实践活动。史学评论、史学批评水平高下反映着史学存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促使史学研究者真正建立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解读《历史的真相》入手,指出当代美国史学发展的四大趋势科学的负效应与历史进步观的动摇、树造国家形象与史学客观性的丧失、科学英雄主义的解构与实证主义的尴尬、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何跃 《云梦学刊》2001,22(5):47-50
伏尔泰史学研究在中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对伏尔泰在史学上的贡献认识不足;二是伏尔泰史学名著的翻译太晚,滞后了国人对伏尔泰史学思想的了解.中国史学界认为,伏尔春对史学的贡献在于从理性史观到世界史观的创新,在于从理性史观到文化史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徐兆仁 《学术研究》2008,(3):109-110
历史叙述和历史内容融为一体,再现历史真实,是历史编纂的根本任务.后现代主艾思潮挑战传统史学,提出关于历史真实检验标准的核心问题,这在史学史研究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作为后现代主义史学核心问题的当代学术回应,历史解释学将在史学史研究实现理论突破中承担重要使命,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有关文献中,"后现代"及与其相关的"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等词都是一些内涵模糊、歧义颇多的概念.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将它们加以区分,即将"后现代"看成一个比"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更为一般的概念或术语,而将"后现代性"界定为一种社会历史状况,将"后现代主义"界定为一种社会思潮或文化运动,将"后现代化"界定为实现"后现代性"的一种过程.即使作了上述清楚区分,"后现代"词族中的每一个概念也都至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含义或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