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文献”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关于孔子所言“文献”之义历来说者异趋,莫衷一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解释,是何晏《论语集解》引东汉学术大师郑玄之说,“献,犹贤也.我不以  相似文献   

2.
“谒”在西汉民众社交场合中广泛使用,形式主要有拜访之谒、庆贺之谒和问疾之谒.东汉“谒”虽依然使用,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形式——“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由“谒”到“刺”除了体现在其形式、内容的变化外,“谒”通过形式和内容所传达的敬爱、关爱的情感因素淡化也是这一演变的重要特征.东汉时期民众社交范围的扩大、社会等级身份逐渐固化等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诗经》的《魏风·伐檀》是讥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一篇优秀作品。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第一段是“坎坎伐檀兮”,第二段是“坎坎伐辐兮”,第三段是“坎坎伐轮兮”。对于这几句的解释,从汉唐以至今天,均一致认为,“坎坎”是伐木声,“伐辐”、“伐轮”承上“伐檀”而来,是说砍下檀树以制造车辐(车轮的辐条)、车轮。郭沫若同志力排众说,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新的解释:“轮、辐应该指的是木的年轮,所以‘伐辐’、‘伐轮’和‘伐檀’是同类语,结果只是伐木,并不是什么伐木以为车轮,这话讲不通。”  相似文献   

4.
赵志浩 《北方论丛》2013,(1):105-109
明代田赋之征从“折色”制到“征银”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各项税收都逐步实现了用银征收,从而对明代白银的货币化进程、粮食价格波动和海外贸易都造成影响.田赋征银增强白银的货币本位地位,促进了国家税收商品化、国家财政市场化,因而明代商业、市场、外贸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连为一体.税收征银从属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在客观上能够节约仓储及管理费用,在增加明代财政收入的同时还节约了统治和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5.
“比……不”型“比”字句是一种特殊的否定性比较句.相对于“不比”句而言,“比……不”句是有标记否定句,只有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成立.“比……不”句中,“不”后常出现单个的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要含有心理动词或能愿动词,或与“不”组合后具有一定的熟语性,而形容词多是积极性的性质形容词.“比……不”句与“不比”句在结论项、句中副词使用、句类分布等结构层面,否定范围、否定焦点、预设、句式义等语义语用层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风马牛不相及”出于《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对这一成语典故的注释颇多,归纳起来,  相似文献   

7.
各色花纹 美丽的大理石板价格 在1000~3000元/平方米范围之内,一般家庭大量购买使用似乎有些“奢侈”。但如在家居装饰中将大理石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效果良好,费用也比大量使用要少。 一、装饰在“可见度”高的地方。门框、窗框、窗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极其丰富的词汇中,“信息”与“情报”两词早已有之,它们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使用范围也不相同。由于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很少使用,因而没有引起人们对它们的特别关注和研讨。自从50~6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对这两个词的使用热潮,并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用得相当混乱,常在某些书报杂志中出现对同一类事物、对象分别用“信息”和“情报”两概念描述的情况。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也不利于国内外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学术交流,因而,尽快结束这种混乱状况,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造…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代不少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薄”字可作“语助”用,如刘淇《助字辨略》说:“诗国风‘薄言采之’毛传云:‘薄,辞也’。……愚案:‘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言薄言,皆是发语之辞。”杨树达《词诠》则把“薄”定为“语首助词”。新《辞海·语词分册》在训释“薄”的词义时也列了“作语助”一条。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呢?下面想就我们研究的结果,谈一些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薄”字金文作(?),《金文诂林》卷十二引容庚《金文编》说:“(?),从干,经典通作薄。虢季子白盘:(?)伐(?)(?),即《诗·六月》‘薄伐(?)狁’”。许慎《说文·(?)部》说:“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溥声,傍各切。”段注:“林木相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里,“作”与“做”,不仅同音,而且意义上也有某些微妙的联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少人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有无联系,它们的区别又表现在何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这两个字的历史渊源和用法,并祈大家指正。一、“作”与“做”的历史渊源“作”字的字形出现较早,它在上古时代的《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著作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中“作”的字形是聪,基本义是“起也”,就是站起来的意思。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作”的意义概括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义项①:(-)起…  相似文献   

11.
“重复”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所讲的“重复”,是泛指言语表达中共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项.它既包括同一个语言单位的反复使用,也包括不同的几个语言单位的反复使用,前者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后者如“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前者便是同一个“盼望着”的先后重复使用;而后者却是用另一个“再不能醒来”对长眼”作重复.一、从概念的界定说起本来,在传统的研究中,“重复”是赘余、罗嗦,烦冗的同义语.从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发表至今,“重复”一直被确定为“是指语言中出现完全不必要的相同性质的词语、句子”.无疑,这种界定下的“重复”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语病.但是,本文对“重复”这个概念重新做了界定.所以如此这不仅是为了适应我们讨论对象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出于我们对“重复”这种本体的一种假设.与传统的“重复”相比,显然,我们的重复”这一概念的外延明显扩大.我们觉得,立足于这种泛指意义的本体,有利于讨论传统上狭义的“重复”及其他相关现象,有利于梳理并描写出相关的整组言语运用现象.对传统的狭义“重复”,我们试图以“赘余”取代,其实,“重复”作为一个概念,它所概括的是一类表现形式,至于这种形式是否正确并没有反映进“重复”的内涵,它在人  相似文献   

12.
<正> “征圣”、“宗经”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指导思想。其所征之“圣”为儒家圣人,所宗之“经”是儒家的五经,这是很明确的。既如此,它和不属儒家之道的“原道”观,怎样构成一个文学观的整体呢?主张“征圣”、“宗经”,是否要求文学作品应当宣扬儒家思想呢?评论文学有何“征圣”、“宗经”的必要呢?这些问题,虽过去还未展开具体的讨论,但在许多论著中,是存在着相当歧异的认识的。这既影响及对刘勰“原道”论的理解,更有碍对刘勰整个文学思想的认识。本文即试图对此做点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古代的“刑”字,不但指加于个人的体罚,并且有用兵、征伐的意义。古书中这类例子很多,如: “兮甲盘”:“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毋敢不即市,毋敢或人蛮宄实,则亦刑”。“国语、晋语”:“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夫战刑也,刑之过也。”“国语、鲁语”:“刑五而已。……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朴,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周礼、秋官、大司寇”:“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连”与“联”二字同音,义也有相通的地方,使用时容易出错。因为“连”作为名词和连词使用跟“联”字比较有迥异的语法功能,一般还不会混淆和误用,可是,当“连”和“联”都作为动词使用的时候,问题就多了。 动词“连”与“联”都具有“连接”、“结合”的意思,而且也分别构成了一些可以通解的双音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二字是不能通用的。归纳起来,二者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越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越章乃西周时楚王熊渠少子执疵所封之地。《史记·楚世家》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由此指明了熊渠迁居的南方蛮夷之地的居民,  相似文献   

16.
“食堂”,指机关、团体供应本单位成员吃饭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修订版)。它最早见于晋代,是旧时寺院或公堂中的公食之所。晋法显《佛国记》:“入食堂食会,威仪齐肃,次第而坐。”唐赵《因话录·征》:“每公堂食会,杂事不至,则无所检辖,惟相揖而已……又序行,至食堂门,揖侍御使。”唐柳宗元《新食堂记》“贞元十八年五月某日,新作食堂于县内之右,始会食也。”由此可见,在历史演进中,“食堂”的外延逐渐扩大,并且它从古代汉语直接承传到现代汉语中。而它的同素逆序词“堂食”却未能承传下来,随着岁月的流转而逐渐不被使用,最终成了…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水浒传》中的“征方腊”,有一种相当普遍而且牢固的看法,即方腊是完全正义的一方。而宋江则完全是非正义的一方。十年浩劫中的“评《水浒》”运动,不必提及了。就是今天,我们有此同志也还是认为:宋江“征方腊”是“完全蜕变成了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工具”,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别动队”。等等。由此,不由不引起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这段记述,是司马迁写《楚世家》关于武王以前之事最为详细的一段,不仅简要描述了西周后期王室衰弱、楚国一度强盛并趁势向外扩张的大致面貌,而且提到了几处地名或封国名,对于楚史、楚文化的研究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材料,凡是研究楚史、楚地理、甚至研究越史的, 没有不引证的。可是,这段记载有不少疑难问题,就是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者所持的观点不同,看法也不一致。笔者不打算在此涉及过多的问题,只是就“句亶”、“越章”二地及其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国艳 《兰州学刊》2006,(11):94-96
居延汉简“最凡”用作范围副词,表示数量统计;后世文献中“最凡”的这种用法间或可见,同时也可以用作程度副词。但由于“最凡”语法功能及自身构成的特点,不管是作为范围副词还是程度副词都没有在较长时期内被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20.
陈荣军 《殷都学刊》2013,34(1):25-30
早期从事金文断代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吴其昌和郭沫若.通过吴其昌与郭沫若金文断代方法的比较,可知二人所用方法判然有别:吴其昌使用的是“历朔断代法”,郭沫若使用的是“标准器断代法”.金文“标准器断代法”由郭沫若提出并加以成功实践,这种方法在今天的金文断代研究中仍有参考价值.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标准器断代法”由吴其昌提出,是没有深究郭、吴二家研究方法的差别,也就是没有分清“标准器断代法”与“历朔断代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