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发春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4-19
安徽辛亥光复后,两任革命党背景出身的安徽都督孙毓筠、柏文蔚,任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共和政权制度建设的新举措,大体表现在革新、除弊两个方面。正是这些措施夯实了共和政权的基础,也给后世留下值得纪念的遗产。如革命党人尽力避免乱世祸民的政治思考,稳定政局,避免旧式王朝更替时期对地域社会的破坏再现;构建省级和县级权力分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大胆尝试省级共和政权新的政治共同体构建。 相似文献
2.
赵汝庆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三及第文体是香港中文报纸在20世纪初兴起、在70年代末衰落的一种语言风格。人们将文言、白话、粤方言混为一体的语言现象讽喻为三及第文体。三及第文体实为香港早期社会复古风尚使然,是中国古典文风的延续。三及第文体是香港报刊语言承前启后、发展变异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衰落标志着香港社会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港式中文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4.
林剑华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4):10-16
1945年10月25日,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这是一件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大事。当时国内报刊,尤其是福建《东南日报》、《南方日报》等,对战后台湾的接收工作做了大量翔实的报道。以往涉及台湾光复与接收的相关论述,大多依据档案资料及传记、回忆录。档案资料在时间上具有超前性,传记、回忆录则相对滞后,某种程度上无法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而报刊资料具有时效性,能够及时、客观地反映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军事、行政、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当时有关的报道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展现战后台湾接收工作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6.
刘瑞芝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5):98
平安晚期,藤原明衡以中国的《文选》为规范,编纂了被称为日本"国风第一古典"与"文艺复兴旗帜"的《本朝文粹》.该书汇集了39种文体的美文,尤其突出了平安汉文学代表性文体,如表、奏状、序与愿文.文体间的异同以及各文体收录文章的多寡,既显示出平安汉文学的特色及其与中国文学的渊源关系,又反映出两国不同社会状况和文学样式的差异.这部巨著及其文体对日本社会与日本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一直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管辉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22-26
台湾邮政始于清末。 194 5年台湾光复后 ,国民政府派员接管台湾邮电事业 ,并成立了交通部台湾邮电管理局。该局对原台湾邮政机构进行了改组 ,废除了日治时期压制和歧视台胞的人事政策 ,对人事进行了调整 ,同时又从大陆抽调了大批邮电专业人员帮助台湾恢复邮政业务。经过两年的努力 ,台湾邮政业务得以恢复并粗具规模 ,邮运线路亦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8.
石昭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5)
公元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光复了湘西苗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造成了“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湘西苗疆陷入了军阀割据局面,革命尚未成功。尽管如此,辛亥革命光复苗疆及其历史作用是十分深远巨大的。值此辛亥革命80周年到来之际,本文试作刍论,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9.
郭孝义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4):74-82
镇江光复是辛亥革命中一次以新军为主的不流血的武装光复。它是镇江革命党人在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它建立了革命政权和镇军陆海军,迅速扩大了革命范围。因此,它具有不少特点,其中有些特点在辛亥江苏各地光复中是罕见的,在全国也寥寥可数。 相似文献
10.
朱双一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19
胡风在光复初期台湾文坛产生较大影响,与一批胡风的友人聚集于此有关,但产生于国统区左翼文艺运动中、吸取了鲁迅精髓的胡风文艺思想与当时台湾文坛实际语境、目标和需求的深深契合,是更重要的原因。官僚统治的弊政需加以揭露和批判,黑暗、沉重的社会环境需有坚强的主观精神力量和激情加以对抗和突破,这使得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能在台湾文坛获得广泛共鸣和实践。胡风文艺思想当时已引起左翼文学内部的争论,这其实只是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语境所致,其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深加反省。 相似文献
11.
邹文兵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10)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阅读时间缩短、对报纸的忠诚度也相对降低,读者的阅读方式也由精读转变为速读。运用报纸版面设计吸引读者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方便读者快速阅读,提高报纸的易读性,应该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李晓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143-145
针对互联网迅速发展和读者需求呈现的新特点,提出了在激烈的报业竞争形势下,报纸要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提高其竞争力,就要求报纸编辑必须进一步强化策划意识、读者意识、求知意识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论光复前台湾小说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剑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9):70-73
光复前的台湾现代小说与祖国大陆现代小说的创作走向保持一致 ,在极大程度上坚持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作家们以严肃的创作态度 ,谛视台湾社会现实 ,并以深刻的小说内蕴揭示了台湾社会真实的文化冲突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在光复前的台湾小说里 ,主要体现为台湾民众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心理模式。构成这种心理模式的要素 ,是三种突出的文化意识———民族意识、批判意识、孤儿意识 相似文献
14.
陈兴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15-117
出版行业的性质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 ,出版物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编辑是出版物生产过程的主要实施者 ,编辑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出版物是否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面对出版行业的转制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编辑应突破传统体制条件下的原有思维方式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尤其是培养和加强开拓意识、商业意识以及把关意识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高尚举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35-38
二战结束后,中国收复了台湾,国民党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恢复了清末以来的行省建制,同时又对其行政体制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文系统论述了台湾省行政体制的建立、演变、特点等。有利于人们对台湾现行体制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刘凯军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1-123
光复初期台湾的国语运动是社会文化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台湾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光复后掀起的国语学习热潮受限于国语师资的匮乏。当时的政府部门结合台湾国语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征聘考选等方式补充了相当数量的国语师资,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杨志顺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130-133
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其目的是展示报纸内容,评价新闻内容,体现报纸风格,吸引读者阅读。现代报纸版面在有好的内容的基础上,主要在版式、文章标题、文章篇幅、图片、色彩等方面精心制作和设计,以引导读者阅读报纸。 相似文献
18.
蔡德贵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3):16-21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需要一种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的稳定结构是正三角形,人类社会中的稳定结构也是正三角形。这是因为人类有三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为了使三性均衡发展,必须形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个正三角形是含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三种因素的等边三角形。人的三种精神的培养和整合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认识和再发现三种精神,实施三种教育,解决三种关系,就实现了整合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杨志顺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6-99
“三贴近”是党中央对加强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报道群众身边事。各报纸传媒贯彻落实“三贴近”,最显眼的是增加了新闻评论,使报纸评论形式多样化,因此,报纸新闻写作必须创新,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真品、精品。 相似文献
20.
黄新宪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1)
通过探讨学人在台湾光复初期教育重建中的奠基性作用,分析他们在教育界开展的以启蒙为导向的文化建设,以及他们在去除日本殖民教育影响基础上大力推广国语等活动,可以看到学人们在台湾教育事业推进过程中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