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特(Martin King Whyte)和W.帕瑞希(William L.Parish)合著的《当代中国城市生活》是继他们在1978年合著《当代中国的乡村和家庭》一书之后又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社会的专著(该书已于1984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马丁·金·怀特是密执安大学社会学教授兼该大学中国研究协会理事;帕瑞希是芝加哥大学远东问题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 西方官场,是西方社会最富生气又最风云莫测的政治舞台。叱咤风云的时代精英和卑鄙阴险的欺世小人轮番登台,或演出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或留下千古遗恨的人类悲剧……,一个社会的官场运行机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秩序,了解官场机制是我们了解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乔尔·阿伯巴奇、哈佛大学的罗伯特·普特南教授和匹士堡大学政治学教授伯特·罗克曼等人撰写的极具影响的《两种人:官僚与政客》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透视西方官场、了解西方社会的指南。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大学张锡勤教授的新著《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以下简称《文化革命》)一书,最近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如何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和正确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中国近代文化革命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张锡勤教授的《文化革命》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评价和总结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主要是探索培养"英语语言技能+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路径.通过使用文献分析法、实践法和调查法等,研究得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自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等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殖民主义与西方汉学:一些有待讨论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松建 《浙江学刊》2002,(4):191-196
西方的汉学研究一百多年来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人们在为此而欢欣鼓舞之余,很少会平心考虑下述问题汉学作为兴起于十九世纪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一门学科,它所提供的关于中国的“知识”是否转化为西方列强殖民中国的一种“权力”?汉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究竟是对于历史的真实表述还是权利关系支配下的人为的虚构?本文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西方汉学可以说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的产物,而它反过来又服务于而且强化了这种殖民扩张的需要;通过对这种“知识”与“权力”的互动分析,西方汉学中曾经存在过的一些殖民话语因素有可能会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美国威尔斯利学院历史系教授保罗·科恩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巴里就儒家的学说和传统的一些问题在《东西方哲学》杂志上展开论战.这些问题包括儒家学说(或新儒家学说)的活力、西方历史学家的地方主义观念、儒家传统在现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同西方交锋的意义,特别是关于自由主义同新儒家思想的关系等.下面摘要介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巴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强调,儒家传统是保守与自由主义思想的相互交织.教条主义的自由主义者把儒家学说看成完全是鼓吹权力主义和因循守旧,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7.
密执安大学的一位教授最近向一群学生作了有关企业管理心理因素的演讲.这件事本身并不特别.之所以特别在于这堂课是在一家大汽车公司的会议室中讲授的.听课的学生中有经理、办事员和工人.这一堂特殊的课程仅仅是整个密执安州的各个营业所、工厂、教堂、中学或私人住宅中正在讲授的千百堂课程之一.课程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一切所能想象得到的专业需要或文化需要.可是,重要的不在于讲课的地点,而是其总体规划.所涉及到的也不仅是密执安大  相似文献   

8.
俞曦霞 《浙江学刊》2023,(2):217-224
移民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书写呈现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新的叙事风貌,展现了不同文化博弈交融的特质,也是欧洲传统殖民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演变的重要体现。英国移民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和石黑一雄是其中的两个典型。奈保尔家族祖孙三代的多重移民经历促使他围绕自我探寻历史真相和殖民体系的当代烙印,体现对多元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复杂态度。石黑一雄的母国文化认同使他接纳近代日本追随西方的国家意志,西方文化的内部迁徙使石黑一雄成为当代英国作家的代表。他们的非虚构作品和反乌托邦小说丰富了全球化时代的移民文学,多元文化认同昭示了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共生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蔡熙 《社科纵横》2014,(6):137-140
当代西方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两部重要著作《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在后殖民语境下考察了东西方关系,他将狄更斯看作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作家,认为狄更斯参与了殖民书写,是帝国主义文化的代言人。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为文学和文化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但是他主张的精英主义文化依然没有挣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英国文化研究传入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转向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陈立旭教授新近出版的<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剖析英国文化研究重要代表人物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大众文化的理论专著,被誉为国内近年来少见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力作.这部专著围绕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这一轴心,全方位地展示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转向的绚丽画卷,不仅使得国内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也处处显示出了作者竭力要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健康发展指明方向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治建设的法文化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剩勇 《浙江学刊》2002,(1):150-159
20世纪是中国试图重建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的世纪。自晚清“新政”改革传统法制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以来 ,近百年的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可谓艰难曲折。本文从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入手 ,考察和分析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法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紧张 ,进而揭示了中国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碍 :即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力至上”传统对现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则的排拒 ,传统“礼治”的特殊性精神与现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的冲突 ,以及传统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与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作者认为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 ,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尽快地确立一种机制 ,使执政者以及一般民众都能养成尊重法律、自觉守法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王培培 《社科纵横》2011,(8):115-117
"朝贡体系"是古代东亚地区的国际体系,其最明显特征是以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封贡关系"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优越性以及对周边的吸引力。"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一方面源于殖民列强将原来的"朝贡国"纳入"条约体系",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晚清中国的半殖民化。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列强手中。面对殖民扩张,以文化和经济吸引力为基础的"朝贡体系"逐渐被殖民扩张的"条约体系"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杨现勇 《社科纵横》2010,25(7):135-139
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两种文化形态.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点来看,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发生了异化了的文化,各自面临扬弃异化的问题.以文化体系内科学与人文两大部类的平衡机制为支点,分析中西文化异化的表征、根源和扬弃异化道路的差异,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后殖民文化研究中 ,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是 ,甘地和甘地主义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本文试图从印度传统的村社制社会问题出发来分析甘地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进而理解甘地在后殖民文化研究中缺失的原委。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在不断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展现出诸多问题。在文化根基上,中西方法治一直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下中国法治文化根基具有双重来源:其一是对特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扬弃;其二是对现代西方法治文化精神的合理吸收。文化根基是法治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结构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张力关系。当代中国法治文化根基的构筑在面对中西方文化对抗与自有文化继承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使传统文化在自我反思中获得新的内涵,并最终促使法治文化根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责任观念这一近现代西方伦理哲学的基本原则,是西方管理制度的文化根源,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哲学思想基础。邓小平提出的利益观、责任观及法治观,既保障了民主权利,又维护了社会整体秩序和利益。这一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是前无古人的,突破了中国传统的目的论道德哲学的束缚,且与西方现代化的法治思想、责任观念相接轨,有其重要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论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理性和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公共理性的建立与诉求的不成功,加之西方文化传统所导致的物质与文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价值分离,导致了西方协商民主的实际运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建构的逻辑基础决定了其理论的特点和表现形态.中国协商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应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其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由分散的和彼此隔绝的区域史、国别史转变为统一的和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是3000多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到15、16世纪以后,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开创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散的历时性的泛西方化过程。与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一样,中国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显著的模仿特点和时序倒置特点。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泛西方化浪潮的衰落,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共同面对一个共时性的现代化发展前景,中国也将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原点以支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厦。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论述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考察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泛西方化浪潮,并论述中国文化在泛西方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近代化转型过程和现代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西法律文化传统比较与宪政发展之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宪政大多是在本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各有特色。中国宪政发展也带有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烙印。本文从人治与法治、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伦理入法与否等方面对中西法律文化传统作了比较分析。作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政终将全面汲取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中的法治主义和权利本位,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汲取其伦理入法与集体本位的精神,其结果必将是法系的接近和融合。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8):126-130
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与林希的《天津卫的金枝玉叶》都运用了"城与人"相互指涉的文学构思模式,以都市豪门的命运沉浮讲述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南北两座城市共同的殖民历史以及创作者的地域文化自觉形成了两个文本共同的"东方史诗性"美学追求。但南北两个大都市以及创作者投射其中的情感价值又有本质区别,代表了近代以来殖民环境下中国都市现代性的诉求差异,一种是对西方文明的有限认同,追求文化共性和融合;一种是认别,强调文化差异和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