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要积累,就必须把一部份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35页、637页)马克思所说的以上有关积累的内涵,是没有人怀疑和反对的。然而,有人引据马克思的又一些说法,却混淆了马克思本意的积  相似文献   

2.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了卓炯《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后,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剩余价值问题的讨论,来稿甚为踊跃,但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刊登。为了便于对这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现将其不同论点综合介绍于下,以供参考。一、社会主义存在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具体论点: 1、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只要存在如下两个条件,剩余价值就存在:(1)生产力发展达到有剩余劳动的程度;(2)社会经济关系存在商品交换的形式,劳动还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王应涛 《江汉论坛》2001,23(11):23-24
在中国经济理论界绝大多数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本文以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为依据,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提出了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的一般的共有经济范畴的观点,进而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利润范畴在《资本论》中据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利润范畴在《资本论》中的地位。 利润范畴是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总体的始点 在《资本论》第一、二卷中,马克思是以产业资本为典型展开分析的,一些经济范畴都是围绕着产业资本的运动规律而一个个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时,马克思抽象掉现实存在的各种具体资本形式是理论分析上所必须的。但是,作为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停留在抽象阶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由抽象走向现实的具体,所以,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说:“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29页)马克思在进行社会资本运动的整体考察时,为什么首先从利润范畴的分析着手? 我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社会资本总运动过程,既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又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本(除产业资本以外,还有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农业资本等)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各种具体运动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在分析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资本运动系统时,始终抓住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实质。马克思指出,  相似文献   

5.
王惟中先生在“‘社会生产目的’是客观经济范畴吗?”一文中,认为“社会生产目的”不是客观经济范畴,仅仅是主观意识的范畴。”据说根本不存在客观的“社会生产目的”,他的主要论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没有将“社会生产目的”作为客观的经济范畴运用过。是这样的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般说来是将“社会生产目的”作为客观经济范畴运用的。试举几个例子:“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积累过程,在这个剩余价值生产中是一个不可少的部分——便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的目的和决定的动机。所以,我们不要把这种生产,表现为别样的东西;那就是,不要认为享受是这种生产的直接目的,不要认为这种生产,是为资本家生产享受品。如果这样看,我们就会完全看不见资本主义生产表现在它的全部内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态,伴同剩余劳动的产生而产生,随同剩余劳动的存在而存在”。(《学术研究》1981年第四期第75页)另一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范畴是以劳动力变成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既然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而剩余价值就应毫无疑问也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同上,第76页)我认为,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花费了四十年心血所撰著的《资本论》,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作指导,从资本主义最简单的因素——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揭示出现代社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哲学笔记》409页)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发现和揭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的规律,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规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规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各集团  相似文献   

8.
“资本一般”之谜探析汤为本“资本一般”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个手稿(《1857一1858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并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的经济范畴。但是,为什么在最后完成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却不再使用这个范畴了呢?自手稿公布于世以来,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 对资金的认识,可以从五个方面与资本对比分析。第一是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和资本一样,资金作为一种经济范畴,在政治经济学中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不是物。货币、物资确实作为资金的存在形式都有物的属性。但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作为物的资金,而是研究资金作为一种经济关系的属性的。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6页)在这一点上,资金与资本是一样的。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货币就是货币,纺纱机也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它才成为资  相似文献   

10.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说:“剩余价值可以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共有经济范畴。”(《学术研究》杂志1980年第五期)后来我们又读到他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1981年7月25日第4版)。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再一次明白地提出这个观点,但显然是这个观点的进一步论证。我想就卓炯同志在两篇文章中涉及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学习过"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四章和第六章以后,认识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一章里,我们要进一步来揭露资本家怎样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作用.从而认识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发生的影响,认识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根据这样的目的和要求,我们在学习这一章时,应该着重了解下面几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不少经济理论工作者把资金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这是值得商榷的。资金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家的资金就是资本(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第685页、第26卷Ⅱ第625页)。资本是由货币转化而来的。一般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它在生产中并不增殖价值;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生产中则会增殖价值,其增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用于生产的货币(价值)由于在生产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或带来了剩余价值,所以也就转化成了资本。由此可见,资本就是用于生产并带来增殖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既然资本家的资金是资本,所以,从本质上看,资本家的资金也是用于生产并带来增殖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扩大再生产有一个非积累的源泉 在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C+V+M中,C是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基金,V是劳动者的消费基金,它们的职能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只有M部分可以作为追加资本,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而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因此,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是以剩余价值命名的,社会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应采用什么范畴来命名呢?一种意见认为,剩余价值即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商品经济共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社会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也可称为剩余价值。一种意见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不存在适用于商品经济的剩余价值一般;把剩余价值范畴应用到社会主义经济中来,在理论上根据不足,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本文赞成后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15.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华  刘晔 《中州学刊》2003,23(6):35-37
剩余价值的秘密是马克思发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论述的。然而 ,社会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是相互联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它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为前提和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过程是再生产过程,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积累过程.这一理论既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深化和继续,又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在资本积累问题上的重要革命.  相似文献   

17.
一工作日是指劳动者在企业中一昼夜内劳动的时间。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大工业产生时期,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高,活劳动耗费占整个资本耗费的绝大比重,延长工作日以攫取绝对剩余价值就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在一昼夜24小时内都占有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86页)因此,大多数工业国家的工作日长达16至17小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活劳动耗费占整个资本耗费的比重大为降低,劳动者的素质对于资本积累的比重日益提高,攫取相对剩余价值逐渐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因此,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继论述公有资本范畴之后,运用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形式两个经济范畴,并提出四个不等式。作者认为剩余价值应当视为商品经济的共同范畴,有其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其阶级性主要看归谁所有、归谁享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的剩余价值,是属于劳动人民的,不能视为剥削。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也是市场经济所共有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一不是剥削关系;二不会影响主人翁地位;三不妨碍按劳分配,而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对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劳动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剩余价值作为经济范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反映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它是由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质决定的。因此,剩余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剩余价值本身是资本关系下“物化的剩余劳动”,或“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也是劳动力创造的总价值中超过予付资本或成本价格的余额,是“没有支付过代价的价值”,或者说是“产品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  相似文献   

20.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有,在社会主义也有。(见《学术研究》80年第5期,以下简称卓文)郑兴听同志在《社会主义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吗?》一文中认为,卓炯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所以也就不存在剩余价值。(见《学术研究》81年第2期,以下简称郑文)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论据不足的。 (一) 郑文全篇的论证基础和出发点,是用否定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