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禹锡遭贬谪后写下的许多反映巴蜀荆楚一带民事民俗的诗,这些创作从形式、创作方法和艺术品味追求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歌行体的,它受“以俟采诗者”的创作目的的影响,创作时比较拘泥于现实,因而作品在诗歌意境上缺少一点灵空高妙的韵致;另一类是律绝体,它是为传唱、表演而写的,在创作上不拘于现实,按照意境的审美理想来结撰意象,故而作品富有清雅、婉丽、悠远艺术品位,使诗歌产生了言语不尽、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金荣权 《南都学坛》2002,22(5):52-55
汉代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反映了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人品定文品,肯定屈原及其作品者目之为“忠贞之臣”,而贬之者则说他是“狂狷之士;司马迁透过屈原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怨”字,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的创作动因论;以儒家诗教原则和儒家经典为标准对屈原作品进行评判,反映出汉代以政教为中心的实用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叶紫从事文学创作时间并不长,前后算起来也不过十年左右。由于作家英年早逝,故留下的作品不多。现存的有《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外加十六篇散文。他自认为是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大的、纪念碑似的作品”——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中篇小说《菱》,很遗憾地只是一个头,未及完成。尽管作家所写出的作品只是他想表现的一少部分,但这些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试就叶紫小说创作作一肤浅的探微。  相似文献   

4.
认定发行行为的关键是作品交易过程中的所有权移转,而非作品的有形载体。借助NFT对数字作品的映射关系,NFT数字作品交易可以确认权利归属、反映产权变动以及公示交易结果,从本质上看NFT数字作品采取的是所有权移转交易模式。NFT技术与数字作品的结合为数字作品网络发行行为的认定扫清技术障碍,法律应从整体上予以回应。一方面,建构NFT数字作品的交易规则,其中在NFT数字作品的铸造环节加强平台的审核义务,并考虑引入担保规则以增强铸造者的责任承担能力;在首次销售环节构建数字作品的权利用尽原则;在转售环节可适时在立法层面确立追续权。另一方面,调整相关纠纷的司法适用,NFT数字作品与传统数字作品在传播方式、权利结构和责任认定方面存在差异,人民法院应关注其变化并从发行权和物权的角度调整相应的裁判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创意曲到平均律 ,学钢琴者无不弹巴赫的复调作品 ,其必要性已不须解释 ;但这些作品却往往被弹得敷衍了事 ,原因是因为不被理解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是20世纪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这一题材美术创作的主体是汉族画家,在创作上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他者的视阈",从而造成20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本身在创作内容、创作视角以及创作手法上都带有了想象"他者"的色彩.由此,20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反映出了对少数民族的误读,并进而导致了作品本身必要深度的缺乏.  相似文献   

7.
<正>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照亮社会生活的明灯.它的社会功能,归根到底是依靠作品的美学力量实现的.一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实质就是作品的审美价值.考察一部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增添了什么新的东西,从审美意义上说,就是要看作品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唤起和激发人们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方面,有无新的开拓,能否打开人们新的视野,成为推动生活前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马治中是近几年宁夏崭露头角的回族作家。他转入小说的创作较晚,现在看到的第一篇作品《带班组长》发表于1979年。由于不是仓促起步,加上他的辛勤努力,近几年来创作日丰。有些作品如《‘方’迷新传》、《崛起的楼群》等在区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就马治中现有的创作来说,很难把他的作品归于某一种特定的类型,作简单的界定。如有人根据作品反映的内容,把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文献既出自于我国西北敦煌,与敦煌及西北地区的关系当然很密切,在浩瀚的敦煌文献当中,有不少内地人的作品,这说明古代内地与敦煌原本一体,故文化交流有那样的丰富;除内地人的作品外,还有大量敦煌及西北地区当地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地文化的发达,也反映了当地的语音,就中最直接反映语音要算那些汉藏对音材料,除此之外就要算敦煌歌辞与变文,它们都是韵文,在创作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方音表现在作品中去,如果能把它详细搜集起来,加以排比,整理并作出研究,必然会给唐五代西北方音作出更全面更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性主义写作由于强调自我和身体感受,招来历史维度和道德维度的批评,作品社会功能的实现受到了阻碍。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理论有助于解释女性作品遭遇男性读者抵制接受的原因,因此女性创作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对话原则,而非一味排斥作为"他者"的男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移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始终与主体的情感投入密切相关,在创作方面,这种创作不仅营造了主体的"心灵敏感区",使其创作具有了"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的良好缘起,而且还使得作品因带有主观色彩而成为鲜活的生命体;在鉴赏中,主体情绪的投入既同作品的"动之以情"互动,同时更是读者赋予作品新的内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文选>对于梁代作品的选录是文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日本以清水凯夫先生为代表的"新文选学派"常以之佐证<文选>的撰者非萧统.清水先生的见解在中国既有附合者,亦有持异议者.笔者不同意清水先生的有关解释.本文即从徐悱作品的选录对清水之说作一驳议.本文认为,从徐悱之作的艺术性、徐悱在梁代诗坛的地位看,<文选>选入徐悱之作是有充分理由的.徐悱之作的入选不能证实<文选>的撰人是刘孝绰而非萧统.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对大象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生态学或历史学领域,多关注环境变化与大象变迁的关系、历史时期内人象关系等问题;文化学的研究大多讨论某一时期大象的文化涵义,较少对中国古代大象文化意蕴的整体研究.在中国古代,大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在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各种象征寓意,因此应重视对大象文化内涵的探讨.由于大象广泛参与人们的社会活动,从政治、宗教、民俗等角度探讨大象的文化内涵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野性的呼唉》是杰克·伦敦在1903年创作的文学作品.国内外文学评论者大多将其归类为自然主义作品,但也有少数评论家指出,这部作品既反映了自然主义的决定论思想,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伦敦在作品中以其粗犷又不乏细腻的笔触生动地诠释了这种兼有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特色的创作风格,即:严肃地反映现实生活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浪漫主义手法,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与严酷冷峻的自然主义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5.
"艺术是关于分享的,如果你不愿意分享,就不要做艺术。"——大卫·霍克尼"我们经历的时代是很不寻常的一个时代,我只希望我经历的这个时代能在我的画版当中留下一些痕迹。"——古元创作源于那些我不得不说的事情,做作品是为了疏解自己承受的压力,并与人分享我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以往的作品多是向内探索关于成长的真相,《大象》系列是...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文学是现代资产阶级反动文学流派之一,也是臭名昭彰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从本文可以看出,这种文学作为正面人物加以描写的,不外是一些杀人犯、精神变态者、淫虐狂者、悲观厌世者等等人类渣滓,这些作品的基调则充满着孤独、绝望、虚无主义和荒唐。这种文学,一方面反映了垂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颓废和堕落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表明了这些作者企图通过文艺形式来宣扬反动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个人存在先于任何本质”,借此鼓吹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以跟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相对抗。这种垂死挣扎,当然是徒劳的。本文作者表面上装作“客观”地介绍这些作品,但他却说加缪的《陌生人》“整个作品一点没有否定生活的意味”,又说沙特的作品是“严肃的”,等等,这就暴露了他实际上给存在主义文学捧场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7.
王禹偁作为北宋初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但对其作品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诗歌作品的赏析和评价上,对王禹偁大量的更鲜明地表现其思想人格的散文作品却少有触及。而对王禹偁这些散文作品的分类解读却是深入研究王禹的关键,因此,对王禹偁散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王禹偁创作的散文文体是多样化的,其中具有较强文学性的占其散文创作50%以上的非公牍文,包括辞赋、书牍、赠序、论说、序文等五种。它们因为文体的不同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而这些不同文体却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王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通过分体研究试图进一步解读王禹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8.
<正> 《西游记》是一部诙谐幽默涉笔成趣而非兴寄微茫的作品。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很严肃很完整的主题思想。尽管如此,《西游记》无论在集体创作的流传过程,还是吴承恩取熔传说独铸伟篇的个人创作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某些观念的影响和支配。这些观念有的是当时时代的色彩,有的是集体观念的历史积淀。本文着重谈谈《西游记》的一种宗教观念即三教合一与对佛道的轩轾。这种复杂的观念贯穿于《西游记》的始终,限于篇幅,我们只能择要而论之,目的在于从文学创作内部的规律与从古代宗教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三教合一与佛道轩轾这种宗教观念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创作与认同的关系和批评与认同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创作中的认同体现的是创作主体的创作姿态,创作主体如果不以认同他者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就无法创作出能够为读者接受的作品.就读者而言,如果不求得与创作主体意识和文本所体现的意识的认同,也难以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或批评;而要达到这种认同又必然面临种种困难:各种意识的不统一性、语言媒介的模糊性等等,意味着在批评视界中应该期待相对的认同,而不能追求绝对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散文史的撰述,散文发展演变阶段或时期的划分,应注意从作家创作、散文自身和散文文体三个角度审视,其中从作品自身的状态体认散文发展演变的规律较为适当;对散文内容的安排,应当循序渐进而不是跳跃性的内容缺失;散文史作家选择的不一导致散文史撰述作家层面上的不平衡,影响对散文史流变的体认;散文史引用的作品,谁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客观上形成散文史撰述不同的文本走向,继而有了作品层面的不平衡;散文作品艺术特色的评价见仁见智实属自然,但或东或西及同一文本的不同评价易让读者迷惑,撰述者需寻求评价的客观性;散文流派的论述,分论不见流派中人的创作共性,合论不见流派中人的创作个性,显然需要将分论与合论综合在一起考察彼此之间的联系;辞赋与骈文入散文史素有分歧,它本是不同散文观念的结果,而文体限定性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使撰述者的论说往往有一定的程式,缺乏活力.因此,重写散文史成为新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