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社诗人的革命精神与诸多优秀品质 ,值得当代诗词作者学习 ,例如南社诗人的救国救民情怀 ,以诗词为武器抒情、言志、记事以及不断前进的优秀品质 ,都给当代诗词作者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2.
南社源出江苏,其成员生前有不少人都在南京生活、工作、战斗过,并且写下了大量的与南京有关的诗词作品。 江苏省南社研究会会员金建陵、副秘书长张末梅夫妇多年潜心研究南社及其文学活动,著述颇丰。此次,他们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竭尽全力,搜集并整理南社成员在南京的诗词作品,将其编辑成集,名之为《南社诗人咏金陵》,由民革南京市委文史工作委员会刊印发行。该书收集、辑录了六十多位南社成员咏南京的诗词,数量共有140多首。这本诗集,反映了南社成员在南京从事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以及某些革命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社成员在辛亥革…  相似文献   

3.
望平街与南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时上海的望平街是一条报馆街。南社人在这里,一方面从事办报的实践,鼓吹革命;一方面积极开展结社活动。南社成员之所以“尤以报界为最多”,与因时代变化而引起的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办报办刊的过程中,南社的作家还逐渐形成了以报刊为媒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些见解和理论。  相似文献   

4.
南社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革命文化团体,以柳亚子、高旭、陈去病为代表的进步文人,极力鼓吹反清革命,并且积极主张文化革新。这批文化人中,以诗人居多。但是,南社的诗人却喜欢写旧体诗,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南社的诗人也极少用白话作诗,对新体诗似乎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从孙中山与南社人物的交往,浅述南社在辛亥革命时期所起的作用和南社人物与孙中山的亲密关系,说明孙中山善于利用先进的革命文化及文人为革命事业做贡献的伟大气慨。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85周年。南社是由同盟会的著名会员陈去病、高天梅和柳亚子发起,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诞生。南社的成员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绝大多数是支持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社员遍及全国。它的宗旨是反清革命,社员最多时达到1200多人。南社社员藉诗文鼓吹革命“诗坛请自今日始,大树革命之旗。”(宁调无文)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和近代文学史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社在历史上曾获同盟会宣传部的盛誉和“文有南社、武有黄埔”的美称。“它的光荣不仅辉煌于中国的文坛,而且也远照着世界文坛”(柳无忌语)。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南社成立87周年。南社1909年11月由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发起在苏州虎丘成立,先后在苏州、杭州、上海举行了18次雅集,还组织了南社闽集、湘集、粤集,编辑印行了《南社丛刻》22集。1923年柳亚子等人又发起成立了新南社,举行了3次聚餐。为纪念南社,’928年成立了南社二十周年纪念会,1935年成立南征纪念会.南社社员还组织了十余个市社外围组织,如同南社、酒社、分湖文社、淮南社、国学商兑会等,互相呼应.吴江的柳亚子、陈去病、范烟桥、徐蔚南、朱剑芒等人,在南社活动中起了重要的骨干作用,为南社这个革命文学团体作出了不…  相似文献   

8.
一南社成立于一九○九年十一月。它是辛亥革命前夕被认为“应和同盟会而起的文字研究机关”,甚至竟有称之为同盟会的“宣传部”者。参加南社的成员多是倾向革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许多是同盟会会员,他们既是诗人、作家,也是革命家。南社的宗旨是利用文学鼓吹革命,使文学直接为革命服务,它的革命目的是驱除鞑虏,推翻清朝统治者,恢复“汉官威仪”,提倡民族气节,所谓“振唐音而不忘本”,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南社创作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传记。南社传记主要以革命志士为传主,记录了辛亥时期广阔的革命现实。宣传革命,书写时事,南社传记代表了时代主题,并引导了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主义旗帜下聚集到一起的南社 ,开创了一种民族民主革命的文学 ,它从国粹派“复兴古学”的理论获得学术支援 ,并把这一理论落实到发抉复社几社的文化精神、诗学传统和抗清的志节上。“几复风流”适应了排满革命的需要 ,也是区域性文化资源在近代的又一次激活。南社历时十数年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南社的研究现状需在研究队伍和研究观念上进行改变  相似文献   

11.
南社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革命的反清团体,在变革上层建筑的同时,自身思想迅速发生蜕变。南社的组织形式富有现代知识分子社团的特征。南社成员从事的职业,最多的是办学与执教,与私塾有质的不同;其次是办报办刊及自由撰稿,一个全新的职业。南社是使封建士子迅速蜕变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在南社酝酿和初创过程中,虽然高旭、柳亚子都有积极活动,但陈去病是首倡南社第一人,并且实际上被视为社长。陈去病还在南社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协助组织越社,参加长沙、北京的南社雅集活动。南社成立后屡生风波,陈去病劝导南社成员相互宽容、维护团结、避免分裂,因此,他在南社中的崇高地位和声望始终受到南社成员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远东报》是晚清东北地区最早的中文报纸,其“文苑”专栏所刊载的大量文学作品,至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当时主持《远东报》笔政的乃是南社诗人张素,他以“婴”或“婴公”为笔名,在《远东报》上刊发了他的长篇小说《最新之儒林外史》和若干诗词作品。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丰富了我们对这位南社诗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社与同盟会是发动辛亥革命的一双犄角,创造了知识分子参与人民武装革命的典范,同时也进行了一次舆论能推翻一个政权的典型实验。南社这些敢为天下先的创举,其历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历史和报刊业发展史上,南社成员都曾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于右任、雷铁、汪精卫、柳亚子、邵飘萍等人,先后创办了多份宣传革命思想的报纸杂志。他们以媒体为阵地,在国内外掀起了反清、讨袁、揭露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舆论高潮,为革命事业的开展创造了积极条件。南社成员宣扬革命,文人集团利用文字为武器,展示自己的力量,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中国在野知识分子的一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南社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贡献,学界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1923年南社宣告解体之后,学者多倾向于认为南社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因此南社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也趋于式微。然而,解体之后的南社并非仅是一项历史遗产,而是与社员的日常交游、文学、艺术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南社解体之后还出现了众多以南社为名义的雅集聚会、诗文唱和及出版活动,反映了社员对于南社这一文化身份的传承与认同。以1923年以后广东分社以南社名义展开的雅集、唱和活动为中心,讨论广东社员在日常交游和文学活动中对南社的看法,以此评价南社作为文化资源在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秋瑾与南社     
秋瑾是一位杰出的女革命家,辛亥革命前夕在她的故乡绍兴壮烈牺牲,她又是一位卓越的爱国主义诗人和作家,她的那些激昂慷慨、洋溢着革命激情的不朽诗篇,具有明朗豪迈的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的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思想和品德及其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南社诗人和作家。同时,在她的灿烂壮丽的生命史中,曾与南社中的徐自华(寄尘)、徐蕴华(小淑)、陈去病(巢南)、宁调元(太一)、柳亚于(弃疾)、高旭(天梅)、吕碧城(遁天)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革命的友情。本文试图以此作一番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文学革命八事”系因南社而立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不止一次说过,他的“文学革命八事”是就当时中国文艺状况而言的。此为胡适的由衷之言。所谓“当时中国文艺状况”即指南社的创作倾向。南社“虽衡政好言革命,而文学依然笃古”。胡适的留美同学如梅光迪、胡先、任鸿隽、杨杏佛等都是南社社员和《南社丛刻》的作者(第11集起)。胡适通过与这些同学的交流,并直接获读《南社丛刻》,熟知南社的创作倾向。已经接受了现代哲学、文学观念训练的胡适,在审视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轨迹,推断未来历史走向时,居当时文坛要津的南社便成了胡适视野里的一个主要对象。“文学革命八事”不仅是针对南社创作倾向提出来的主张,而且论证这些主张的材料十之八九也出自《南社丛刻》。  相似文献   

19.
南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也是辛亥革命前后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本文拟就南社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南社研究现状作概括论述,愿方家教正。 从宗旨、雅集、丛刻和成员活动看南社的爱国主义精神 南社的筹备始于1907年,这年7月29日陈去病发起的神交社可以看做南社的前身。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南社     
南社是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它的活动从辛亥革命前夕到抗日战争爆发,一直延续了三十年左右.其成员共达一千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当时的文化界、政治界都有广泛的影响.鲁迅先生和南社成员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不仅在辛亥革命期间参加过南社的支社——越社,而且同这个组织的许多成员都有过交往.仅在《鲁迅日记》中,关于南社成员的记载就有七百多次;在鲁迅的杂文中,直接提到南社的也有三处.(仅仅涉及南社和提到南社成员的没有计算在内.)因此,研究鲁迅和南社的关系,对于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学习鲁迅的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南社也是不无裨益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对“南社”的研究归诸近代文学,而把对鲁迅的研究归诸现代文学,忽视它们事实上是属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忽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致使一些史料湮没.就连新版《鲁迅全集》中的个别注释,也因编者未将视野触及到“南社”研究研究方面,而出现了误注的情况.在本文中,笔者仅根据见闻所及,提供一些零散的史料,以供读者参考、错误和不足之处.尚望博识者补充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