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塞尔在自我学中提出的一个主要问题 ,就是“主体际性世界”的建构问题。它的任务主要是运用现象学的方法 ,由“先验自我”出发逐步地建构起普遍的自然界、单子间的共同体和周围世界。从本质上看 ,胡塞尔关于“主体际性世界”的建构仍未超出近代主体主义的传统 ,即他只是在思维、意识中克服了思维、意识的主观性 ,并未触及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但另一方面 ,他在这里又力图在先验主体性的作用下 ,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关系 ,寻求自我与他我、与世界重新沟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意义与规范性关系问题是当代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共同关注的核心哲学论题之一。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不仅把原初的意义规范界定为前对象的“世界风格”,而且最终把意义规范性之根源建立在其独创的具身化先验主体性中。通过分析梅洛-庞蒂具体化实践自我意识的内在意识结构,本文试图阐明具身化先验主体性作为前对象规范性先验终极根源的含义。我们将展示,梅洛-庞蒂的具体化实践自我意识不仅包含主体性自我对自身生命自由的自我断定,而且还要通过主体性自我的“世界筹划”把自由生命的无限自我超越纳入意识的确定内容之中。由此,世界的规范性成为先验主体性的内在构成条件。在梅洛-庞蒂的先验现象学中,作为前对象规范性根源的先验主体性并不是世界意义的先天构建者,而是世界规范性的回应者。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人学是近代西方“主体性”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一方面 ,黑格尔强调历史作品。人的热情、需要、利益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头等有效”的动力 ,人必然遵循理性规律创造历史 ;另一方面 ,黑格尔反人的“主体性”演绎成为绝对精神的“主体性”。他认为 ,“理性统治世界” ,作为人的自我生成基础的劳力 ,本质上是绝对精神自我否定的抽象活动 ;创造历史的人 ,本质上是思维着的精神 ;而作为人的作品的历史本质是绝对精神得用人的“热情”为驱动力的精神的历史。人完全成为现实、历史分离的绝对精神工具 ,人创造只不过受制于绝对精神并在精神内部进行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人历史相分离的克服 ,通过揭示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的物质前提 ,扬弃并超越了黑格尔 ,为历史唯物主义人学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是在分析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起交往理性概念的。他是以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二元分立为基点,赋予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的使命,通过“交往理性”这种新理性观的确立,解除了意识哲学的“先验主体”和“先验理性”的设定,摒弃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取消了主体中心主义的独裁,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传统的“理性”观,也为现代人逃离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在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折,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先后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究。胡塞尔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认为“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的。海德格尔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转向先验现象学之后,胡塞尔的自我理论经历了从非自我论的立场到先验一元主体的转变,并由此带来“唯我论”的问题.通过对胡塞尔在自我、他我以及“共同世界”的构造进路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解的最终目标是对世界存在的意义澄清,因此先验现象学就不应背负“唯我论”的指责.  相似文献   

7.
践行主体的内生动力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系统具有基础性作用,内生动力主要是由自我意识动力、需要动力、主体性能动力构成的。践行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存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使自我意识动力成为内生动力;需要的满足性和无限性的特点,使需要动力成为内生动力;主体性能动力使自我意识动力和需要动力所形成的“潜能”和“趋向”转化为现实动力,成为践行主体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8.
当代女性主义对“他者”与“主体”的探讨,对现实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冲击,在哲学理论层面上,批判了支撑这一统治的主/客二元对立观念,揭示出父权制文化是造成女性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两性关系本身具有的二元性,并力图消解造成这一现象的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模式,这就动摇了自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及其基础理性中心主义.从而为妇女的社会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特兰德善于把自我对象化,对自我及其所置身的世界进行有距离的观照,这种旁观者视角使得他的观察获得了某种“公正性”和“客观化”,从而打破自我和私人化,成为事件和风景的编年史见证人。主体性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形而上学的“自我”,而是陷入了悖论式循环的“递归的自我”。这种自我在场的取消,不但使主体性陷入了机械学的递归循环,也使语言陷入了类似的指涉循环。在这种状态中,自我和语言不再是指涉的和表现的,而是表演的和自我同一的。这种“最终的自我取消”绝不意味着对死亡的形而上诉求,而是重新寻回万物一体的本质同一性,以克服西方文明中主客观二元对立思维所造成的种种分裂与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决定论考察新媒体,新媒介技术的介入将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出现极大变化。新媒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正是这种互动性所赋予的瓦解力量,人们终于能以自身主体身份参与互动,受众的主体身份逐渐明确起来。新媒介的互动特性不仅构建受众的自我主体性身份,更使受众的自我主体身份构建转向他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设计作为改变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针对设计科学观和艺术观的争论展开辩证的论述,从设计与科学、艺术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设计的二元论,即科学与艺术并存于设计内,科学是设计的“白箱”方法,艺术是设计的“黑箱”方法。以往单一的艺术创作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设计持续发展和现代人对设计的双重需要,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是设计新的动力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美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根本对立的,而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来说又归因于"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所囿于的西方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主客二分,其本体论根源是形而上学的理性至上.主客分立使"人类中心主义"在哲学思想上表现为无限膨胀的主体性,在伦理观上坚持传统伦理学.只有构建生态环境美学,突破主客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否定传统哲学当中的工具理性,重建理性和主体性,坚持生态伦理观,重新认识和肯定自然的价值,才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圆融共舞的共同体.这才是以生态伦理学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美学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实事求是”原则,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进行历史考证和联系现实历史研究,寻求本来意义上的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本来意义上的真实的“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斯大林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抽象的、片面的、不准确的,用“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术语称谓比较准确全面深刻合适,应拨乱返正,正本清源,还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本来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客体关系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者“主体弱化”而受教育者则“主体强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日益“平等化”,所以在网络语境下,应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而其关键在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主体素质,引导教育客体自律.  相似文献   

16.
庄子关于真实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真性"、"真知"和"真人"这三个层面;而柏拉图的真实观则可以从感性真实、理性真实和神性真实三种维度来理解。文章通过比较他们的真实观,指出柏拉图的真实观在有助于推动科学思维的同时,也为主客二分等一系列问题埋下隐患;而庄子的真实观尽管于理性认知方面存在相对缺失,但其特有的诗性气质,将有助于消解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诸如:科技至上、工具理性以及心灵空虚等。  相似文献   

17.
人对自然的态度大体上可归结为两大类:一元论或二元论观点。人们无论持一元论还是二元论的观点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元论观点主要基于东方文化;柏拉图的哲学、早期基督教是二元论观点的根源。在一个拥有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世界上,某一文化观的局限性难以应对环境的挑战,需要通过开拓对话范围,为人们提供互利互惠,互相学习和互相充实的机会,才能为寻求回应严重环境挑战的选择方案扩展空间。因此,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底蕴,有助于人类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在过去的发生机制,现在的运行情况以及更好地预测未来,从而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回到历史的语境中考察吴宓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客观审视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真实意图。围绕现代写实小说,吴宓和新文学阵营展开了一场"异元论战",他以菲尔丁和萨克雷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和模糊的写实概念作为评判国内写实主义的尺度,走进"异元批评"的泥沼,与新文学产生隔膜,背离了自己标榜的批评标准。吴宓的新文学观不是个别的,也不是"五四"这个历史转折时期所特有的,站在今天的高度,既要重新评价新文学,也要重新理解吴宓,不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柯林武德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反实在论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他的历史叙事理论。他将历史叙事视为一种"先验的想象",蕴含了叙述者的视角和目的论,凸显为历史事实的组合功能。在真实性方面,他超越了用"事实世界"检验个别事实的真假,而代之以"想象构造的网",藉此融合"事实世界"与"思想世界"。另外,他反思了一种构造论的历史证据观,阐释了它的伦理内涵和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礼记》展现出的是儒家相互依赖的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在场的他者”和“缺席的他者”分别是《礼记》两个重要的伦理逻辑节点。以精神领域的永恒在场为前提,缺席的“他者”形象影响着君子的入世行为。经由对于他人在场的合法性确认,在场的“他者”撑开了儒家生命化了的空间直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