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许明 《社会科学》2006,(1):102-105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时代精神、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也不断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文艺学正是在对现时代文学艺术变化和文学理论自身的双重反思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近些年来,文学创作日益呈现出边缘化和多样化的局面,而文学理论则在各种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下不断 "越界"、"扩容"。如何认识文学创作在人类精神文化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确认文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及其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有鉴于此,2005年10月在中南大学举行的"新时期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三位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结合自己从事文艺学研究和参与文学理论重大问题讨论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视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时代精神、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也不断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文艺学正是在对现时代文学艺术变化和文学理论自身的双重反思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近些年来,文学创作日益呈现出边缘化和多样化的局面,而文学理论则在各种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下不断“越界”、“扩容”。如何认识文学创作在人类精神文化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确认文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及其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有鉴于此,2005年10月在中南大学举行的“新时期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三位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结合自己从事文艺学研究和参与文学理论重大问题讨论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的文学理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风雨兼程中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如何认真总结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冷静、客观地评价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学科的基本状况,这已成为时代赋予广大理论工作者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反思,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成绩的同时发现妨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从而促进我们在进一步的探讨中沿着正确的途径前进。为此,我受《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董汉河先生的委托,组织了这次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回顾与反思的笔谈,希望能对深入展开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末,文学为政治服务、从属于政治的口号,因其不符文艺创作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改称为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而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在文学理论的反思中,不少学者探讨了文学的本性,纷纷指出过去由于只是强调文学艺术的政治思想作用,以致使文学艺术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于是提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说.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经过"审美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图像时代与文学的未来"等理论热点的讨论,国内的文艺学研究取得了渐进式的发展。但是,在文学与日常生活界限日益消融的图像社会,传统文学的形式边界已经成为文学发展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文艺学作为研究艺术的门类之一,不仅要扩容转型,而且要跨越历史边界,提升理论思考的视野,上升到艺术学、大艺术学的理论高度。文艺学既是自上而下的美学研究,也是从语言媒介视角展开的自下而上的艺术哲学研究。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语言作品怎样成为艺术已经成为文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陆贵山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推动了关于文艺真实性、"恶的历史作用"、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历史责任等问题的大讨论,提出并建构了审美主客体的统一与倾斜、宏观文艺学、文学系统本质等重要文艺理论,主张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文艺学研究要富有开放性、包容性,尽可能综合一切文艺现象与文艺思潮,倡导"宏观、辩证、综合、创新"的文艺学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文学理论界缺少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董学文教授的《文学理论学导论》就是一项难能可贵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围绕着对于《文学理论学导论》一书的基本评价,笔者提出了"一学三支论"的新观点.所谓"一学三支",就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至少有三个分支学科,即学科理论、学科批评和学科史."文学理论学"应包括"文学理论的理论"、"文学理论的批评"和"文学理论史".还认为,"文学"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错误观念,应废弃"文学"称呼,将"文艺"作为"语言艺术";应废弃"文学学",保留"文艺学"."文艺学"不等于"文艺理论",它的内涵要大得多,包括"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史".应保持"文艺学"的独立性,严守"文艺学"的边界,防止"文化研究"的收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文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新时期向新世纪的跨越.对30年发展历程的总结理所当然成为文艺学关注的重点话题.同时,问题意识的突显和文化转向的深化特点也鲜明地体现出来,"新世纪文学的新现代性"的讨论虽然属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范畴,但其自觉的理论化也吸引了文艺学的注意,并参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讨论;西方文论研究不再满足于断章取义式的接受,理论创新的冲动和西方文论的学术史分析也使得以叙事学和巴赫金研究为代表的西方文论研究在近两年走向深化.在文艺学的文化转向中,视觉文化和都市空间领域的开拓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吉林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中文系、《高校理论战线》和《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6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本年度文学理论领域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所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就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未来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前景和历史走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陈军,1977年生,江苏盐城人,文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类范畴研究"(1OCZW001). 文类(literary genre ),亦常谓之体裁或文体,是文学理论最古老的范畴之一,也是一个"最古老的文艺学的问题"(沃尔夫冈·凯塞尔).它既关涉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批评等文学理论的诸多层面,又纵贯传统、现代、后现代等文学流变的不同历史时空.  相似文献   

11.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受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所制约,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所提出的基本问题,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讨,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基本问题的理论把握。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中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得以介入后现代文化提出的美学问题,而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存在方式、基本风格的理论分析,则刺激文学理论进行创造性思維,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韵”是联系文学与历史的具体机制,在当代中国文学艺术中,“余韵”成为一种基本的表征方式,我们应该对之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论当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方法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不断涌现出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潮的影响,作为"文艺学"和"美学"这些特定理论学科的研究者逐渐陷入一种空前的"困境"之中.如对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理解的模糊,文学理论自身对新出现的文学体裁、文学现象解释能力的弱化,文学理论研究遭到了以"文化研究"为代表的新的研究范式的冲击与挑战等.理论"标新"意识的盛行、文本"解构"情绪的张扬以及主体"超我"关怀的下降都不同程度地加剧了文学理论自身的"困境".因此,在当下形势中重构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便成为必然之举.只有在坚持"综合创新"的辩证原则下,探讨文学理论自身的转型问题,通过理论研究者与大众接受群体的双边努力,才有可能使文学理论走出"困境",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谭元亨 《学术研究》2002,(11):135-136
文学艺术固然拥有自身特殊的审美价值 ,但作为审美活动之一种 ,文学艺术同其它一切审美活动又无疑有着共同的审美规律。文艺与审美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那么 ,文艺与审美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文艺审美价值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 ?黄伟宗《文艺辩证学》一书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一首先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文艺属于文艺学范畴 ,而辩证法则属于哲学范畴 ,文艺学与哲学的结合 ,便是文艺美学这一边缘学科的发生。如黄伟宗所说 ,古今中外 ,在文学理论领域中 ,处处充满了辩证法的材料 ,可谓丰富多彩 ,令人目不暇接 ,只是没人拾零…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文艺学研究方法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没被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理论提出来。这种情况使得我们的文艺理论水平长期徘徊不前,但无论是西方还是苏联的文学理论都有强烈的方法论色彩,都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不断反思自己的出发点、切入角度与框架。 近年来,随着新方法热潮的兴起,文艺学方法论的  相似文献   

15.
近三十年我国文学理论的“转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的"转型"进程,大体经历了"复苏"、"探索"、"建构"三个阶段。其整体特征是,在多元的背景下多样化地走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之途。总结和描述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转型",不能离开这条根本主线。有些"转型"的论述过分现象化,与实际的转型情况不相符,其根本原因是如何看待文学理论变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如果以所谓的"现代性"为指导,那就会引领文学理论的反思和发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童庆炳 《学术研究》2000,4(1):105-112
新时期开始之际,文学理论的泛政治化泛哲学化是当时最为严重的问题,文学理论需要摆脱政治的附庸。“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它不仅仅是对“政治工具”论的“冲击”,而是有建立理论基础价值的理论建树。作为较早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本文作者较完整地阐述了“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的理论基础和原理的构成。  相似文献   

17.
过分弱化或遮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这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偏失.文学及文学理论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领域,在一定的程度上拥有自己内在的逻辑,但它又植根于社会政治场域,并与社会政治场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凝望、相互介入的关系.所以,政治维度理应成为文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但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却对这一维度进行了弱化、遮蔽,致使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出现了新的重大曲折.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了文学创作私人化倾向的发展以及文学与现实之间的隔膜化,削弱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使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出现了理论盲区;造成了文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隔膜化.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的边界--从当前文学图书印数谈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文艺学学科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但有些学者提出要大大扩大文艺学的边界,甚至以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研究来取代对文学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近几年文学图书出版的情况,看看文学是否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看看是否还有文学问题可供我们研究.本文的结论是,文学理论的边界虽然是在移动的,不断地移动的,但是随着文学事实、文学经验和文学问题的移动而移动.文学总是文学.文学不可能是日常生活里的几乎所有一切具有一点文学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2012年的文艺学研究看上去似乎波澜不惊,并没有如前些年一样高度集中地、持续性的研究热点.但在围绕文艺学向前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上,文艺学研究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2012年文艺学研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文艺学研究的几大关键领域,如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以及对新的文学现实(视觉图像和新媒体文学)的关注中,研究者表达了对“接地性”、“及物的”以及与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本土的”、“中国的”、“现实的”的关注,并且各个方面均有可圈可点的研究推进.  相似文献   

20.
文学和文学理论边界论争的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基本观念、文化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对立,并且暗含了话语权的争夺和转移问题。学术要前进固然必须继承和赓续,但更加不能缺少超越和变革,特别是质的超越和变革。“电信技术”、“电子媒介”这最富有活力和潜力的生产力的大发展,带来当今世界的巨变及当下人类生存境界和审美文化实践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带给文艺学研究的绝不仅仅是扩容的需要,而是包括文艺学研究在内的整体人文学科的治学方式及学术活动样态的重要变化。其主要表征就是:学科研究→问题研究。突破学科壁垒的“问题”研究,在今天是一种有效地介入现实、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