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哈节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京族最大的节日。本文通过论述哈节的节日仪式活动,透视中越京族的文化演变与文化映射状况,基于族群认同,提出了哈节文化映射形象三种建构方式:一是借鉴现代先进文化,创新哈节表现形式;二是肯定同源文化,丰富哈节文化内涵;三是接纳爱国意识,强化哈节文化底蕴,为中越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提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哈节"是我国京族重要的祭祀海神的节日,与我国东兴京族隔海相望的越南万柱也有类似的节日.本文通过对越南万柱"哈节"的实地考察,分析其祭神仪式的举行过程和文化内涵,在归纳两地哈节的不同之时,重斯讨论越南万柱"哈节"的名称及内涵.  相似文献   

3.
请神听歌     
"哈"是京语译音——"唱歌"、"请神听歌"之意,"哈节"也就是"歌节"。哈节也称"唱哈节",是京族人的传统歌节。  相似文献   

4.
海村是中越边境线附近的一个京族村落,当地人世代以捕鱼为生。哈节是海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哈节仪式则是当地人建构其族群认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1949年以来,随着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生活的渗透,海村哈节仪式的程序、内容和当地人之于哈节的期待,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5.
京族唱哈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族系我国南方沿海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2390人(1990年),其中90%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镇的历尾、巫头、山心三个海岛上,俗称“京族三岛”,其余的则与汉壮等民族杂居于附近。长期的海岛生活,塑成了京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在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乃至生活习俗等方面积淀着十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唱哈节”是其中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它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古朴的风格,生动地展示了京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恒稳的心理定势及斑斓多彩的文化风貌。本文试以节日的活动形式,内容及其反映的问题,略作探讨,欠妥之处,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民间仪式与国家权力的征用--以海村哈节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村京族人的哈节仪式过程有大量国家符号的植入现象.民间仪式中国家符号的出现,既是国家意识向民间渗透的结果,也体现了民间力量试图征用国家权力来整合族群内外部关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哈节”,是京族人民传统的民族节日。“哈”或叫“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据《防城县志》记载,在山心岛一带的京族人民,“农隙时,择定地点,于月白风清之夜,邀集邻人,举行歌会,以资娱乐。其所唱之歌,乃系民歌,俗称山歌。参加者分为两部,一部为男性,一部为女性,两方均有谙熟山歌者二、三人,名曰歌屯。男方择一歌喉清脆之男童,名曰歌郎,女方亦择一歌喉清脆之女童,名曰歌娘,男女相距约五、六丈,由歌屯将山歌逐句低声口授,歌郎或歌娘即循声高唱,一问一答,声调和谐,其乐  相似文献   

8.
京族鱼露是脱胎于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海洋民族文化而产生的特色民族饮食产品,并被列为自治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强的生命能力以及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京族地区村落经济发展趋渐缓慢,对接全国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必要,关注京族鱼露,通过挖掘其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产业化民族文化产品,完成京族鱼露产业升级,以“产业振兴”助力京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或可以成为一条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9.
刘晓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35-136
20世纪70—80年代,仪式成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民族音乐学视域下,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为切入点和研究视角,不仅拓展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野,还使其成为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术资本,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红坎村"哈节"祭仪的深入研究,阐释哈节仪式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京族有1.3万人,居住在座落于碧波万顷的北部湾畔的山心、巫头和?尾三个小海岛上,这三个小岛于是俗称为"京族三岛".京族三岛三面濒海,几千米的拦海大堤,将它和内陆紧密相连,西与越南隔海相望.京族自明代正德年间入居三岛以来,朝面海,暮面海,大海为伴;斗诸海,取诸海,大海养育了京族人,也陶冶了京族人的民族性.大海汪洋深邃,京族的文化是否也如大海一样浩瀚深邃,广涵丰富?怀着这样的求知欲望,我考察了作为京族文化组成部分的  相似文献   

11.
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全球化为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期。民族节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面临一个现代化的问题。民族节日文化有其鲜明的特征,它与民族旅游正在日益整合。在节日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民族节日文化心理的变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通过四个途径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马宁 《西藏研究》2008,(3):56-63
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非常必要,能够给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文章对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保护的成就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各级地方政府要进行合理引导,发挥西藏高等院校的优势,尊重门巴族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努力培养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4.
从瑶族石牌律看法律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瑶族石牌律的产生与人们论述法律和国家的产生有不少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独特性.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距今仅五六百年,既有典型性、系统性,又有清晰发展逻辑的少数民族法律的起源形式,为世人研究法律和国家的起源提供一个去古不远的参考标本.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宗教性节日、生产性节日、年节、文娱性节日四个方面介绍了黑龙江省蒙古人的节日民俗。  相似文献   

16.
民族乡的形成和确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践经验证明民族乡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更多的关注到散居杂居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的权利,本文将主要阐述它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7.
试析回族妇女的抗日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妇女抗战活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族学、女性学的视角阐述了1937-1945年回族妇女的抗战活动,力求为抗日战争研究和回族妇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青海实际,就如何发挥节庆品牌的各种效应,打造真正的节庆文化品牌,提出了整合节庆资源、进行总体规划,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节庆精品、加强市场化运作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木鼓是佤族传统社会原始宗教中用于祭祀的一种神器,由于它的特殊作用,在佤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内容和象征含义.一方面木鼓作为纯粹宗教作用的内容逐渐隐退,另一方面却作为民族文化象征符号的地位日益凸现,近年来成为研究佤族文化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综合有关佤族木鼓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作品,将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