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又重阳     
<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秋寒新至,又一度重阳来临。年复一年,人们未曾间断登高的脚步,享受醇美的重阳酒香,欣赏端庄的菊花秀色,品味香甜的重阳花糕。这个夏冬之交的时间界标,一直是古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穿过漫  相似文献   

2.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宴亲朋好友,畅饮菊花美酒,互祝健康长寿,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一些大型工具书和权威评述,却形而上学地把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说成待到重阳日来观赏菊花,不仅背离了诗人的原意,也有悖重阳佳节饮菊花酒的传统内涵。文章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名句,作重新探解。  相似文献   

3.
这秋越发的深了.今日是重阳,朋友发来短信,天冷加衣小心感冒.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品花糕、放风筝.你知道,这短信让我无端想起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季节真是菊花的季节,四处菊蕊笑绽,氤氲芬芳.  相似文献   

4.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4,(10):55-55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自古撩拨着文人雅士的情愫,留下了不少与重阳有关的趣闻轶事。东晋时,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桓温,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率幕僚到荆州龙山登高饮酒,酒至半酣,一阵山风乱起,吹落了参军孟嘉的帽子,他却浑然不知,还不时地举杯饮酒。  相似文献   

5.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其实,一年之中有五个重阳日,何以独称“九九”为重阳呢?中国古代崇尚“阴阳”学说,连数字也以阴阳来划分。《易》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素问》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这是说一三五七九为天数、阳数,而九是最大的天数、阳数。古人认为,“日月并应,宜于长久”,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是一个长久之数,故称重九为“重阳”,以别于其他重阳日,名重阳节,今为老人节,且以“长久”赋予尊老、爱老、敬老之意。九为数之极,所以…  相似文献   

6.
"重阳"与"再嫁"--试论薛宝钗的命运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阳”在薛宝钗的诗词中出现过三次 ,通过对这些诗词文本的分析 ,可以看出 :如同“清明”预示了探春远嫁的时令一样 ,“重阳”则暗示了薛宝钗“再嫁”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黄英 《社区》2014,(28):34-34
今年的重阳又逢祖国65华诞,双节并至。9月30日,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大木桥社区,联合锦医堂为老人送去了长寿面、重阳糕、慰问贺卡等,也带去了党和政府对老人的关怀和温暖。  相似文献   

8.
《新天地》2012,(10):1
庆国庆过重阳:国庆、重阳、十八大,喜庆花海亮神州。各地纷纷开展各种类型的敬老孝心活动,宣扬传统文化,共庆传统佳节。为迎接国庆和党的十八大,天安门广场整修一新,天安门广场中心"祝福祖国"大型花篮是今年国庆天安门摆花的重头戏。广场周边新地砖从8厘米加厚到15厘米。  相似文献   

9.
重阳漫话     
在我国的民俗中,重阳是汉民族的一个传统佳节。重阳一词来自《易经》。《易经》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而九是阳的极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逢九,两阳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古时,重阳节又称为"秋节"。唐李绅《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诗》中有"菊迎秋节西风急"旬,宋王安石《奉和九日辛临渭序登高应制得技字诗》中明言"重九开秋节"。自汉代以来,我国的重阳节逐渐盛行,至今仍为民间所重视。  相似文献   

10.
抒怀     
周士奇 《老友》2008,(10):23-23
老年节日定重阳,举国人民喜欲狂。四海五洲迎奥运,歌声嘹亮震东方。抒怀@周士奇~~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比起刘禹锡来,毛泽东更是自觉地和秋愁唱反调。但是,毛泽东在面对秋天的景象,面对秋天的传统母题,他调动起来的感兴,和刘禹锡、范仲淹、马致远大不相同。重阳节在他内心激发起来的不但没有忧愁,相反是一派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词中“人生易老天难老”,本来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原诗如下: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  相似文献   

12.
九日风光堪落帽 携酒簪菊更登高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叫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俗称九月九、九日。此节日、月的数字同为九,故称重九,而名重阳则源于《易经》。《易经》凡阳爻都称九,九月初九,日、月并应阳,所以叫重阳。其他称谓则与本节的习俗有关。  相似文献   

13.
《九日闲居.并序》是陶渊明唯一的一首吟咏到菊花的重阳诗,此诗在唐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九日闲居》的分析,认为诗中"重阳"、"菊"等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寿考长年的渴求与企羡,而唐代诗人在接受陶渊明此诗的过程中,陶诗中那种企求长生的浓浓气息被逐渐消解掉了,代之而起的是另外的种种情感寄托和人生感受。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二: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开放性;佛教的兴盛与生命主题的消歇。陶诗"菊"意象的开放性使唐人对陶渊明重阳诗的接受背离本意成为可能,而佛教的勃兴与生命主题的消歇,使这种异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4.
早期重阳节习俗中的菊与茱萸,有着驱祸、延寿的实用功能,因此饮菊花酒与佩茱萸的重阳习俗在民间自发仿效,代代相传.同时,因为陶渊明爱菊,使得重阳风物--菊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象,被视为隐士标格,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因食菊、簪菊、赏菊、咏菊的习俗,成为一个令人追怀的风雅之节.但今日之菊与茱萸已成"明日黄花",重阳习俗也不为人所知.要让重阳节习俗能生动地再现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外延物化,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富有文化意蕴的具体物质形式,如通过有菊与茱萸等来重新张显重阳节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可使这样一个节日不至于流于空洞.  相似文献   

15.
静一 《新天地》2016,(10):46-47
九九归一 岁往月来,今又重阳. 九九最大,归原为一.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日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始于战国时期,自魏晋气氛日渐浓郁,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相似文献   

16.
李汉秋 《中华魂》2013,(20):34-35
中国人常以清明和重阳对举,一个迎春,一个辞秋,都是大自然盛衰转捩的节点,引起对生死、对盛衰的感悟和联想,因而最富有生命意识,最富有牛命哲理。清明蕴涵着如何对待生与死的哲学;重阳蕴涵着如何对待盛和衰的哲学。重阳节俗始于汉朝,成于魏晋。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有个桓景,跟随费长房学习。有天费长房告诉桓景:  相似文献   

17.
申荣 《老友》2007,(10)
秋高气爽,重阳登高。在中国传统的敬老节到来的时候,老年朋友聚在一起,自然会聊到儿女孝顺问题。笔者的一位朋友说,他们老两口今  相似文献   

18.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1,(10):50-50
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自古撩拨着诗人的情愫,写下了不少描写重阳的诗篇,构成了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9.
补白     
孙不二 孙不二(1119—1182),号清净散人,宁海州(今牟平县)养马岛孙家疃村人,马钰之妻,昆嵛山全真道“全真七子”之一。 马钰延请王重阳至家讲道,孙氏从旁窃听,有所觉悟,决心出家,三个儿子劝阻无效,遂与丈夫一起出家,从王重阳修道。大定十五年(1175)云游至洛阳,居风仙洞,至大定二十二年(1182)已在洛阳修炼七年之久,当时信徒很多,人称孙仙姑。1182年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07,(3)
在西安市重阳一集资诈骗案中,上当受骗的多为老年人。怎样才能让社区的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长一双会识破骗术的“火眼金睛”?不妨读读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