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壮族麽教和壮族师公教都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本文通过神癨、主神、经书、法事仪式、法器、神职人员、教义和教规八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麽教和师公教在本质上是壮族两种不同的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2.
世俗神器的艺术灵光——壮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琴是广西南部壮族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民间神坛走向现代艺术殿堂的演变过程,如今已发展成为壮族一项绚丽的文化艺术品牌,唱响神州大地.壮族天琴文化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物质性、行为性和观念性三个层面,系统阐释壮族天琴文化的定义及其哲学、宗教、民俗、审美等内涵,旨在丰富、拓展和深化天琴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壮族民间麽教是从越巫发展而来的民族民间宗教 ,其特征是 :已树立有统一的最高神祗布洛陀 ;有自己的基本教义和教规 ;有较系统的麽教经书 ;已形成较固定的法事仪式 ;有半职业性的从教者。壮族民间麽教已是由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中间形态。历史上 ,广西的右江、左江、红水河流域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壮族聚居地区都有民间麽教流传。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密不可分 ,成为布洛陀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壮族布洛陀信仰属于原生型巫教,可称为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它与壮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壮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布洛陀信仰的活动在社会批判运动连续不断的年代,曾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理论的改进和宗教政策的宽松,由于社会对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文化)的重视和对民间信仰的关注,由于布洛陀信仰研究的开展,壮族地区布洛陀信仰开始了它的重建的过程。以广西田阳敢壮山为中心,壮族民众自发地恢复布洛陀祭祀和相应的文化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并得到学者的理论支持和政府的理解。这种民族信仰重构现象,表现了壮族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布洛陀信仰的旺盛生命力及其对新的时代的调适能力,如引导得当,会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充实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古壮字于隋唐时期基本形成 ,宋元明清在民间广泛使用 ,主要用于记录和创作民间长诗、经诗 ,麽经《布洛陀》就是古壮字结出的硕果。收在《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 2 9种本子 ,全面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壮族先民的社会情状 ,是壮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本文仅就其中的创世神话、民间传统宗教、私有财产引发的家庭矛盾、奴隶制产生等十个方面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行孝歌及其演唱俗仪看壮族祖先崇拜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孝歌及其演唱俗仪看壮族祖先崇拜的特点覃茂福祖先崇拜是壮族原始宗教内容之一。它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特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壮族摆脱原始宗教的束缚,加速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是大有帮助的。流传于广西都安一带壮族民间的行孝歌①及其演唱俗仪,在一定...  相似文献   

7.
《布洛陀经诗》虽是壮族宗教经文,但它在教导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的同时,还鲜明地表达了壮族先民用道德规范劝世谕人的思想;它用宗教的手段来强化道德观念,而它的主要内容又是脱离了宗教神秘色彩的古代壮族民间的传统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8.
本文意从微观视角入手,通过更为深入的访谈,希冀从师公本身寻求更多的文化信息,进而联系地域社会中师公文化的纵横向度,对壮族民间师公教进行实践性的思考.不仅将对师公个体进行调查所得的信息置于壮族师公文化整体中加以考量,还希图勾连壮族村落社会中的民间宗教文化系统.以此为基础,尝试提出一些研究实践中的方法论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自产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心理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出现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宗教文化。壮族亦然。因此,研究壮族的宗教信仰,是深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的面貌及其内容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宗教。其宗教信仰主要是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来,逐步形成以巫教为主,兼收佛教和道教为一体和信仰多神的宗教信仰格局。巫教以其多样的形式和神秘的内涵,至今在壮族民间仍有着广泛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自然崇拜、始祖崇拜、师公教、娅汪女神四个研究专题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已有成果,探讨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独特价值,对比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与全国民间信仰研究在研究动态和研究取向上的差异,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研究有以下发展趋向:继续深化对民间信仰"壮族模式"的研究、加强对壮族民间信仰复兴和再造的研究力度、注重对民间信仰仪式实践的考察;并认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1.
麽教是以布麽为其神职人员、以司麽为其主要经典、以古麽为其主要宗教活动的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麽教与佛教、道教关系密切。当前麽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孙林 《西藏研究》2006,33(4):30-35
文章主要对藏区古老的苯教的宗教属性和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在历史上,苯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名称出现时,其已经形成系统性的宗教体系,所以我们不能将之列为原始宗教。苯教一般被分为两类,即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其中斯巴苯教与民间宗教有密切的关系,为藏区民间宗教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3.
藏汉民族对土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聚居区处在藏文化圈和汉文化圈的结合地带 ,土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连接地带文化。这种文化在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又大量吸收了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土族的宗教信仰深受藏、汉民族的影响 ,藏传佛教、汉族民间信仰和萨满教在土族的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但藏传佛教和汉族民间信仰对不同地区土族的宗教信仰影响程度各有所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民间寺庙的三种类型--一是较为自发和简易的"三间房"类型;二是带有象征意味的较为雄壮气派的类型;三是带有旅游参观性质的具有一定官方背景的类型;并分析各种类型寺庙的建立原因,分别给予理论上的解释,由此进一步讨论了民间宗教的功能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5.
藏族民间舞蹈中俯身体态的形成与藏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社会演变中的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和劳作方式及服装等均有一定的联系.它既是藏民族在特殊环境下生产、生活的写照与缩影,也是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映和必然结晶.  相似文献   

16.
对藏族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兼顾藏民族文化整体的前提下,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藏族特有的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给予了一定的审美解析.  相似文献   

17.
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嘉绒十八土司"被视为是一个关于嘉绒藏族历史地理范围的表述,但在具体理解上却存在不少分歧,且各有不合情理之处.从"十八"之说广泛存在于苯教文化体系,以及象雄苯教与嘉绒地区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来看,"嘉绒十八土司"很可能源于苯教关于"十八"的数字崇拜及相关的象征文化,"十八土司"非实指,无关嘉绒藏族的地理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