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西审美差异溯源赵连元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它们备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不同的独立的发展史,不同的民族特色。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3):126-127
随着国际各领域文化的不断交融,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意识,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全球化。文化意识的差异,决定着民族文学创作的方向和内容。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化差异体现在中西方文学作品、语言及文学评论等方面的不同理解,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文学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基源,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刻理解和认识,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丰富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中西国民性、国家体制及其相互关系的差异和特殊性。文章认为中西国民性的最大差异在于人对自己自我定位的差异,这一差异决定了国家体制组织形式及其功能的差异。文章在比较分析中西国民性、国家体制差异的基础上,揭示和论证了中国国民性和国家体制的卓越性,并呼吁以此为基础确立国家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诚信”二字都是极为沉甸甸的一个词。诚信,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西方谚语“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中国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警示,诗人李白“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无一不是对诚信的提撕与尊崇。尽管中西诚信观在基本要求和所起的作用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仍然有许多差异,了解并关注这些差异,对今天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西封建法制之差异,属于比较法学的范畴。对无论是在文化历史传统,还是在民族习惯、社会、国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的中西封建法制进行宏观比较研究,可以了解中外法制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从而更确切地把握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所独具的特色。本文拟对中西封...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英汉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致思途径的差异以及在时空表达、词语顺序、语用等方面的反映。文章从中西宇宙观、思维方式差异深层角度对英汉致思途径差异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帮助外语学习者了解、掌握英汉致思途径差异 ,以便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西美学的文化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因而它们有历史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应当突出强调的问题。中西美学首先是古代的美学和现代的美学,其次才是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美学。我们不应让一些表面差异遮盖了这种共同性,或者在强调那些确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经环基础已起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部分的婚姻文化也必然会起变化,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夫妻观的震荡。夫妻观是婚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观的震荡反映在对传统的“从一而终”和“忠贞不二”的看法上尤为突出。在当今社会,一方面离婚与再婚已不再被人当作“丑事”。调查表明,有82.9%的年轻人认为,夫妻俩实在合不来就该离婚;大部分中老年人认为,离婚、再婚纯属个人私事,他人不历过多干预。另方面,“忠贞不二”观也开始动摇。有10%的过轻人主张,既要坚持一夫一妻…  相似文献   

9.
中西新闻写作的文化比较郑亚楠一、中西新闻话语体系的流变及特征1精神代表与个性张扬思维运作是任何写作过程的第一步,认知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法。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在大量翔实的采访材料面前,如何表达这些东西与每个记者的思维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有...  相似文献   

10.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西人性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姓氏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不同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姓氏的语义取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心理特质.通过对比中西姓氏在概念内涵、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的异质,训析二者的文化特性,揭示中西社会在民族心理、政治理念、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力求为解读中西姓氏的文化起源,了解不同社会的历史演变,弘扬传统的文化精髓,透视迥然的民族文化心理,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论中西传统生活方式基调的跨文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的基点在于价值观念。文章从外向与内向、分离与整体、冒险与重生、罪感与乐感等方面论述了中西方两种传统生活方式跨文化差异的基本特征。指出,中西特有的地理、社会条件形成的文化原始定向,对中西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评价中西生活方式基调的跨文化差异,应坚持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应立足宏观,从历史长河的动态变换中给予全面的具体的价值定位。现时代,应从人类自我完善的角度促进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优势互补,促进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杨晓兰  温宏社 《社科纵横》2009,24(3):109-110
世界绘画主要分为东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东方绘画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西方绘画以西洋油画为代表。本文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并阐释其对绘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的二重性存在方式,即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角度,考察中西哲学的区分及其层面差异。西方哲学大体属于自觉的实践层面,中国哲学则大体属于自发的伦理层面。伦理层面应最终统一于实践层面。本文对“天人合一”提出分析,主张应扬弃“天人合一优越论”,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统一两层面、融合中西哲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5.
敬南菲 《社科纵横》2007,24(4):124-125
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的哲学观、自然条件以及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在中西民族思维方式形成之初即已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林伟 《浙江学刊》2001,(1):24-27
西方的自然观在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界的征服者.中国的自然观则自始至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前提,"天"在人伦道德的阴影下不能显现其真相.西方与中国自然观的不同发展实际上也是中西思维方式不同的反映.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方 《学术交流》2012,(3):123-126
庄姜是春秋时代闻名遐迩的美女,《诗经·硕人》描绘了她高贵的出身、绝伦的美貌和出嫁时盛大的场景,《左传》亦有关于她生平的确切记载。从这两处总共200余言看似简薄的文字中,我们却可以透视到春秋婚姻中所蕴含的许多文化要素,并逐渐认清庄姜的婚姻虽门当户对、六礼皆备、陪嫁丰厚、侄娣如云且处处遵从时俗却从未给她以真正的幸福,而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婚姻悲剧决不可能仅是个案。  相似文献   

18.
十九、二十世纪长达200年的中国文化界,“文化比较热”、“中西比较潮“汹涌澎湃,后浪高前浪。大浪冲击,更新了国人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民族的理性思维趋于成熟,从攘夷——鄙夷——恐夷——师夷——制夷终于走到今天的“和平共处”。 文化的整体、宏观研究极大震撼了民族心灵;而文化的局部、微观比较更能启示个体的价值行为。孔子云:“食色,性也”;孟子亦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因此,笔者选择了人欲之一的“食”为比较目标。在北京读研的二年里,在北大、人大、北外、师大等校结识了一批外国留学生,我们庆贺生日、节日;我们去“麦当劳”、“肯得基”或普通中国餐馆;我们还天天同在学校食堂吃午餐。细心观察,留意比较,体会到外国学生的一些饮食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曹萍 《社科纵横》2012,(11):128-129
中西方各自传统的文化、精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形成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不仅只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传统文化影响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在把握中西传统文化各自优势的同时,在文化的交融中,找到互补之处,以此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袁征 《浙江学刊》2002,2(6):108-115
本文对蔡元培民国初年在中国推行教授治校的合理性作了探讨 ,从中西教育发展差异的角度对其努力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