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问/对+NP1+Vt+NP2"结构中,介词"问"只能接"人"宾语、"取入类"动词;"对"则可接各种宾语、不接"取入类"动词。二者用法相同之处源于上古它们同处一个固定的"问对结构"中、语法化过程相似;不同之处源于二者起点词的语义、虚化后语义滞留程度和使用频度范围等不同。  相似文献   

2.
实义动词“吃”所带的宾语,不止在语义类型方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所指具体范围也在扩大。从语义学的角度来重新对“吃”以及“吃+N(NP)”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吃”和它所带的工具宾语、方式宾语、结果宾语、目的宾语的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可以验证“吃+N(NP)”在语义深层次上的组合机制。一些特殊的“吃+N(NP)”短语用例之所以能在语法和语用上说得通,就是因为“吃”和“NP”在功能义素上达到了契合。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送”“给”等构成的给予表达如“NP1+(V)给+NP2+NP3”,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参与者的从缺,其从缺等级,一般认为是:主语〉直接宾语〉问接宾语/介词宾语。但这一概括不适用于“给”的参与者的从缺情况:NP2(即间接宾语)从缺为主,占80%,而NP3(即直接宾语)的从缺仅占10%。文章指出,三个参与者及其互动关系所组成的是理想的认知模型。理想的给予可划分为转移次事件和到达次事件,分别由“V+NP3”和“给+NP2”表达。以理想认知模型为基础,受人类思维方式“部分转喻整体”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转移次事件终点次事件认知给予事件,映现在语言表达中就形成了参与者的从缺。  相似文献   

5.
“V+在+NP”指的是“龟缩在碉堡里”一类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这类结构较为常见。根据我们对,人动词用法词典》中1328个常用动词的调查,发现有422个可以出现在这种结构中,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一,居各类动介宾结构的首位。目前,学术界对“y十在十NP”的语义特点和结构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本文试囵从考察语言事实出发,谈一点个人的意见,以就教干专氛一、语义:价、态和定点1.且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有些动词能够进入“V十在十NP,结构,有些不能,为什么一见?从语义平面观察,大体上与动词的价、态和能否定点等因素有关。价…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语言学界对“NP+的+VP”结构的认识和争议,详细分析了“NP+的+VP”的结构类型,并依据配价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考察了此结构的语义、语用功能,认为能够进入此结构的VP一般包含较多与动作有关的信息,二价三价动词数量占多数,“NP+的+VP”形成是语用上NP与VP相互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NP+VP+P.P.”结构的传统研究多限于语法结构上的分析,这种传统的语法分析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形式上的分析和解释,是一种传统的分析方法。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和探讨“NP+VP+P.P.”结构。语用分析是一种功能上的解释,是一种功能分析,它一方面主要分析所牵涉到的诸多句子,这就涉及到了句子的语义内涵;另一方面句子的含义也随时随地的在变化。“NP+VP+P.P.”结构是由各成分(主语一谓语一宾语一宾语补语等)之间的句法关系网建立起来的。从语法角度理解此结构主要是对词语、句子结构的显性理解;从语义角…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动宾结构——“动词 +复杂宾语”。在这种动宾结构中 ,动词所带的宾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性偏正词组 ,也就是说 ,宾语中的定语是必现的。这种“动词 +复杂宾语”现象主要是动词和宾语互相制约的结果 ,这种制约不但体现在语法上 ,而且还体现在语义、语音和语用上 ,其中 ,语义在大多数场合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VP+NP2+PP"和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把+NP2+V+PP"在句法、语义、语音、能产性、论元实例化模式及句法语义联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句法上,前者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后者是"主语+把+宾语+谓语+宾语补足语";语义上,前者表达"致使者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而后者表达"致使者针对被使者发出致使力,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语音上,前者动词不受音节数量限制,而后者动词大都是单音节动词,某些双音节及三音节动词不适用于它;能产性上,前者比后者能产性高;论元实例化模式上,前者属于直接实例化模式,而后者属于共同实例化模式;句法语义联接上,两者句法元素和语义论元的联接方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颗”与“粒”在与NP搭配时,既能与[+颗粒状]语义特征NP搭配,又能与[-颗粒状]语义特征NP搭配;“颗还能与[+抽象]NP搭配;而在具体选择这些语义特征的NP时,又受到NP所表事物的体积的制约。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是二者的范畴化的原点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认为同源宾语结构中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 ,没有赋格的能力 ,所以其后所接的名词短语 (NP)不是动词宾语 ,而是无格的附加语 (adjunct)。因为有格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必须符合θ准则 (θ -Criterion)和经受格鉴别式 (Case-Filter)的鉴别 ;而附加语无格 ,不要经过格鉴别式 ,而且不在θ准则的应用范围之内。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 ,结合乔姆斯基的管约理论 (Government-BindingTheory)和对动词语义结构的分析 ,认为同源宾语由该结构中隐含语义因子 [CAUSE]赋予宾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现代汉语动词“谅”的用法。“谅” 的后续成分通常是一个否定性结构,其NP具有[+人]的语义特征;“谅”字结构主要用作 对某人不可能出现某种情况或不具有某种情况的主观判定。  相似文献   

13.
“有关NP”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从构成上看,“有关NP”结构要受到构成成分“有关”“NP”在句法、语义、韵律等方面的限制.作为一个整体“有关NP”在更大的句法结构里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以及介词宾语等句法成分.它在语篇中具有表达简洁、回避不利后果及委婉修辞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安方言中宾语前置句中的“把”插入、零谓语“把”字句、“把NPV得”及“把NP一V”结构的成因分析,认为这些特殊的处置式“把”字结构与光杆动词的接受度、语义的凝固与脱落、社会环境因素、历史遗留等方面息息相关;同时,从语言内部来看,宽泛的“处置义”及谓语使西安方言对“把”字句包容性更强、使用面更广。  相似文献   

15.
存现句后续成分主要有5种结构类型:兼语结构、连动结构、状心结构、紧缩结构和后置定语。不同结构类型的后续成分在语义特征、语义关系和语义指向上有差别。语义特征主要表现在存现宾语NP和存现动词上,语义特征不同,NP与存现动词和X的语义关系有差别。结构类型不同,存现宾语NP与后续成分X的语义指向也不同,有单向和多向、单指与多指之分,其中紧缩式后续成分还可能因语义指向不同而形成歧义。  相似文献   

16.
副词后缀"为"源于动词"为"的虚化,始于"最/甚/极为下"等特殊的"最/甚/极+为+NP"结构。这类结构表层形式为"最/甚/极+为+AP",深层语义却为"最/甚/极+为+NP",两者存在形义不统一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促使了"最/甚/极为下"等结构的演变,演变的结果是人们对这一结构理解简化,即"最/甚/极为下"等逐渐被重新分析为"最/甚/极(为)下",其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律。随着这一重新分析的进行,动词"为"的语义及语法功能弱化,并最终演变为副词后缀。东汉以来,其他"为"缀副词陆续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古汉语教学中,对“名(受事)——之——动”这种结构的认识和分析仍然有很大的分歧,还很有讨论的必要。上述结构究竟是前置宾语加“之”,还是主谓结构加“之”?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探讨一下二者的区别。一、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1.1 句法结构(1) 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 (《左传·僖公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语言之间的搭配受一定语义特征的制约。出现在“动词 来 /去”表实指趋向动补结构中的动词 ,在语义特征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考察宾语在“动词 来 /去”动补结构中的位置、语义性质、语用差异及对动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有字句”中“有”后面的不同的数、量、名结构作宾语的情况 ,并探讨了造成“有字句”中动词“有”后面的不同的数、量、名结构的两个因素。一是语言结构内的因素 ,动词“有”所表示的“占有”、“领属”、“存在”三个语义特征影响着不同的数、量、名组合在一起。二是语言结构外的因素 ,也就是人类的认知与经验内化为人类的语言能力 ,这主要表现在 ,位于动词“有”前面和后面的两个名词所表示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制约着“有”后面不同的数量名结构投射在句法平面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给-VP”作为一个独立的汉语特殊句式来进行分析。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看,“NPVP”结构,“NP给VP”结构,“把NP给VP”结构三者构成了一个语义连续统。“NPVP”结构没有语义和句法上的致事,只有受事和完成动词结构。“NP给VP”结构由“给”引出语义上致事(invisibleforce),把“NP给VP”则是由“把”引出句法上的致事(visibleforce)。三个汉语特殊句式都统一于一个相同的语义链,即致事引起受事发生完成动词事件,其中,“给-VP”中的VP具有“V活动-V结果”形式特点,NP是V活动的内论元而非外论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