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本质,必须运用辩证科学的方法论。 一、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中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会制度指的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等等,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指的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内的社会有机整体,其内容比社会制度厂泛,包括经济制度,但又不限于经济制度,还包括生产力。显然,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社会形态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制度,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特征,而忽视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过去由于长期离开生产力孤立地研究和论述社会主义,其结果是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消灭剥削,而没有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把握的一种失误。 总之,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必须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离开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个论断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在理论上的深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依据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考察社会主义阶段根本任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由马克思所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所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使  相似文献   

3.
<正>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正确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指导性线索.社会主义改革的大潮以及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反思,敦促着人们以极大的兴趣来重新审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本文拟就生产力的特征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和现代特点,作一新的考察和探讨,以深化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意义早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就阐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的矛盾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手段——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再研究上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上,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制度与时代矛盾统一的基本方法,开辟了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路,创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全...  相似文献   

6.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依据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的根本变化,论述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论述是清晰明确的,可是人们的理解却大不相同。我认为,这些不同观点分歧的理论实质,在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不是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相比较,已…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本质新意浅探皮晓辉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最新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最新概括,新就新在:它区分了社会主义本质与本质特征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28日会见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势必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牵涉到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则更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说明。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一、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新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阅读《邓小平文选》(1975—1982)(以下简称《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以下简称《增订本》)两本书,使我们感到其中充满着深刻的哲理,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闪耀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试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马玉兰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经济体制改革,从最基本的方面说,就...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即生产方式的物质形式生产力与其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同时,由于生产关系又决定于生产力,所以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阶段的发展与演进,都验证了这一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同时也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发展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即其社会发展方向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生产力概念有广狭二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文中曾下过定义:社会生产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即社会对自然的关系和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我认为,斯大林的定义是可以商榷的。客观的现实的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这种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力始终是运动着的、活的生产力,但现实的生产力只能在生产关系中活动。这种现实的生产力的运动过程犹如物理意义的力的活动过程。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力就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之间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不仅是对马列主义的一次重大发展,而且也是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的新贡献。它把我们对改革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欧洲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帝国主义阶段以后,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后一种私有制已日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只有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来取代,才能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这个任务的完成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坚持毛泽东提出的主要矛盾论、运用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光辉范例。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根据客观事物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关于主要矛盾的学说,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和新贡献。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引自《矛盾论》。下文未注明引文出处的,都是引自《矛盾论》)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是否能按照马克思主义本意来理解生产力概念,决定我们是否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成功。传统教科书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即把生产力理解为一种能力,是不能准确传达生产力概念内涵的。它将产生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在逻辑上相矛盾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关于生产力概念有二十多个,其内涵大概分两类:"能力说"和"成果说"。传统教科书定义中只体现了"能力说"的内容,而"成果说"的内容没有体现。这不能全面传达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的含义。由于李斯特、魁奈等与马克思建立的生产力概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同,即建立生产力概念的目标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与李斯特魁奈等的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应该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他细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生产力理论,我们会发现,邓小平同志不仅把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且还根据中国的实际,进一步对我国发展生产力的道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思想.本文拟就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探索进行分析.邓小平问志总结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发展生产力呢?从方法论上看,邓小平同志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内因,利用外因.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发展我国生产力的五条道路: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矛盾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虽已初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但并未形成明确的系统的认识。列宁虽然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矛盾未有系统的论证,但在实践上走出了一条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斯大林虽然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存在的一些矛盾,但其认识或左或右,摇摆不定,甚至在实践中犯有极为严重的错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较为准确地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但其理论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造成的却是极不和谐的社会动乱。邓小平同志纠正了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思想,初步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造成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和谐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武晟 《探求》1996,(Z1)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并把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作为全部历史观的基石。20世纪末期,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概括地说,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使 人们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力的结构只是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上去理解,在理论概括上忽视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因素。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结构问题时,既谈到劳动者这个人的要素,又谈到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分工这些物的方面的要素。同时,他还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应包括:主体性要素,即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客体性要素或曰实体性要素,即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生产资料;结合性要素,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主要指生产分工与协作方式,以及劳动的组织和管理;渗透性要素或智能性要素,即渗透于上述三种要素之中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的原理作了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科学技术理论的重要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一重要原理的理解和实践,尚有许多不全面、不科学、不正确的地方。因此,全面、准确、正确地阐述和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7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对近百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最深刻、最本质的总结,其理论光辉和实践意义怎样评价都不过分。因为它准确地回答了长期困惑人们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那么,如何实现“第一任务”呢?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前列,纵览全局,紧扣现代生产力运动的脉搏,绘制了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战略蓝图。这一战略构想,综合起来,就是三个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第一流的人才,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坚持这三个第一,才能实现“第一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