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敦煌气功史料初探马德福,李重申,李金梅敦煌地处华戎之交,印度佛教约在东汉孝明帝时期(公元57-75年)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它首先在敦煌等地形成了传教中心,继之佛教经文和佛像的传入,佛教道场、寺院、石窟、禅洞的兴建和开凿,以及大量僧人与居士长年修炼所...  相似文献   

2.
梁海虹  刘铭 《唐都学刊》2006,22(2):54-57
生活禅是净慧法师多年来提倡的佛教理念。他认为“生活禅”就是“禅生活”,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真正体现,就是从现实中的“我”去“悟道”。生活禅的理念来源于禅教合一的思想,从生活禅的教证和祖证可以反映出,生活禅是对祖师禅的继承和超越。生活禅的基本特征是承禅入禅、融经入禅、以禅融教以及最大的特征是突破和超越。生活禅对当代心理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它对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对当代心理生活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鉴赏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明佛教丛林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加以圆顿整合的参究念佛禅,并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转向,既是明末禅学中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特色。另外明末佛教丛林同时还存在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的思想转向,从而走向对佛教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实现禅、教、净的合流。明末佛教丛林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的二大思想转向,既是中国佛教圆融思想充分展开的理论结果,又是明佛教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表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中国佛教世俗化进程的逻辑完成。晚明丛林对净土信仰全面皈依,表明佛教修持方法的有效性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修行的信仰问题,从而说明晚明中国佛教具有从智慧走向信仰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4.
黄夏年 《浙江学刊》2003,(5):160-166
云南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的联系 ,主要反映在学习的阶段 ,属于请进来的情况。明代万历年间 ,佛教复兴 ,浙江成为中国佛教复兴的重镇 ,许多鸡足山的僧人纷纷到江浙一带参学 ,他们在浙江亲近禅门大老 ,大机大用 ,受益终身 ,并把浙江的禅风引入云南。浙江天目系和天童系的佛教对云南的禅宗发展和禅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活动到当代仍未停止。浙江佛教对云南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5.
景亚鹂  张维慎 《唐都学刊》2009,25(2):127-128
佛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而其发扬光大却在中土。大约在西汉末到东汉初,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诸多高僧大德不懈努力,佛法深入人心。在佛教东传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不仅翻译了大量梵文经典,而且形成了众多佛教宗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存留有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寺塔建筑等文化艺术瑰宝。虽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曾遭遇多次“法难”,甚至灭顶之灾,但这些文化遗产却始终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6.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起源于印度,后广泛流传南亚、东南亚、中亚和东亚地区。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经籍的数量远远超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只是佛教于公元十二世纪在印度消亡,因而印度本国保存下来的佛教经籍并不多。迄今为止,绝大部分佛教经籍都保存  相似文献   

7.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尽管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五百多万,仅占总人口的0.7%,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因为印度佛教在其兴盛的一千多年中间对印度的思想和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因为在其沉寂的数百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容纳,从而变成了印度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的思想文化融汇于印度思想文化之中,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佛教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阅读一下印度现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对佛教及其思想的评述,就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8.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至5世纪,后在古印度逐渐流传,公元前2世纪后又传播于中国、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8世纪印度教兴起,並日见兴旺,佛教逐渐衰微。12、13世纪后,古印度除个别偏僻地区外,佛教几乎消亡。19世纪,印度从斯里兰卡引进小乘佛教,佛教始在印度获得部分复苏,目前虽有380万教徒,但只占人口总数的0.6%弱。  相似文献   

9.
陈明 《南亚研究》2003,(1):73-79
佛教文学是世界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历来为治文学史者所注目。摩里制吒是印度佛教史上仅次于马鸣菩萨的作家 ,佛教赞颂文体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曾在印度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亡 ,他的作品在印度本土销声匿迹 ,但在印度之外的佛教世界 ,他的声名却长盛不衰。本文从出土文书的角度出发 ,着重考察了他的《四百赞》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情况 ,旨在使读者对这一印度佛教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多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天台宗是中国最早形成的佛学宗派,它源于印度大乘佛教,又成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是印度佛教东传朝鲜、日本的中介之一,在印、中、朝、日四国的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天台宗的印度渊源 天台宗渊源于印度大乘佛教,从两方面可以说明:一是师承关系;二是所依经典。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提到印度,往往想起佛教。的确,佛教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它在历史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很大,但佛教并非是印度的唯一宗教,更不是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现在印度,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印度教等,而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后者,即印度教,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印度全国人口的82%以上,而且它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流传。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走向”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东渐” ,即佛教不断地向东传播。起源于印度的佛教 ,的确是先传到中国 ,后传到日本 ,这句话如果表明了某种历史发展规律 ,佛教就会越过太平洋 ,传到美国。历史也的确是这样发展的 ,正如人们大谈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那样 ,如今人们又在议论美国佛教了。历史还证明 ,佛教完全可以很好地同其传播地的精神习俗融合 ,在该地区完成佛教的独特发展。印度佛教如此 ,中国佛教如此 ,日本佛教如此 ,美国的佛教也同样如此。其实 ,佛教不仅仅是向东方传播 ,也在向西方传播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讲…  相似文献   

13.
三、《佛本生经》《佛本生经》是一部佛教寓言故事集。它驰名世界,影响深远。大约从公元前五、六世纪起,印度社会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与中国先秦和古希腊的同期的情形相仿,商业的昌盛,促进了思想的活跃,中国先秦出现了百家争鸣,古希腊出现了哲学各流派的兴旺发达,此时的印度也是异说蜂出,并有多种宗教兴起。势力和作用最大的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  相似文献   

14.
一 铃木大拙是日本现代著名哲学家、佛教学者,他在国际上享誉甚高,有“日本禅学泰斗”、“世界禅祖”之称。我国近几年也相继翻译、介绍了他的《禅与日本文化》、《禅者的思索》等著作,有关铃木大拙及其思想的研究也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国内音乐理论界曾有过一起围绕音乐是否具备教化功能的小规模学术争论。纵观当代中国佛教音乐的理念与实践,其中通常都包含着比较明确的道德教育思想。由此,基于对红安天台寺这座汉传佛教寺院发展禅乐文化的田野调查,以那起争论的核心——音乐是否承载道德担保——为逻辑起点,从田野个案中僧人的"他者"眼光出发,将"天台禅乐"这一有所创新的佛教音乐样式同世俗音乐进行再比较,发现社会现代性语境下的当代中国佛教音乐表现出区别于世俗音乐的教化观念。禅乐在僧人自身修行和寺院对外弘法两个维度上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而在释、俗两种社会文化语境之间架设起一座独特的交流之桥。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佛教作为东方发展在前列的一种高雅文化,于西汉末、东、汉初逐渐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大致  相似文献   

17.
一龙树是中国佛教很多宗派自诩的“始祖”,印度大乘佛教的奠基人,也是中观派系统理最早的阐述者。他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种模式,为佛教后来很多学派所继承,在印度和中国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对龙树的哲学,特别是辩证法的思想作一概略的论述。一、龙树的生平和著作关于龙树的生平虽经世界各国很多佛教学者多方面的考证,到现在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如果我们剔除龙树传记中的荒诞成分,大致可以对他的生平勾出一个轮廓。龙树约在公  相似文献   

18.
佛塔的演化,是一本展开的佛教史,是一门艺术的类型学,是一道思辩的哲学题。佛教在历史的发展演化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印度佛教圈(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亚一些地区)、藏传佛教圈(包括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蒙古及中国内地一些地区)、汉化佛教圈(包括汉地、朝鲜、日本等),各文化圈中的佛教都是印度佛教外传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跨文化的审美文化比较来说,理解了艺术的原形态,就更能理解它传播到其它文化以后演变出的新形态的意义。佛塔在汉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汉塔无论在艺术形式和象征意义上都与印度佛塔大不相同,本文主要论述印度佛塔形式和意义,及其在印度佛教圈的南亚和东南亚的演变,这会为理解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塔提供一个基础,也为更深地理解汉塔提供一个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9.
佛教哲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把研究它作为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印度,佛教并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先于佛教而产生的是婆罗门教,佛教则是释迦牟尼等人在婆罗门教文化的背景下创立的。佛教虽有着完全不同于婆罗门教思想的理论,但在其理论体系中亦有不少吸收借鉴婆罗门教思想的成分。因而,在探讨佛教理论体系中许多思想观念的形成时,就不能不追溯到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哲学。  相似文献   

20.
后梁统治者延续萧梁家学门风之传统,萧詧、萧岿父子等皆笃信佛法,其治下佛教氛围颇为浓郁。就相关僧史看,后梁僧侣多重禅修,与南朝佛教普遍盛行的义解教风有所不同,而与北朝偏重禅行的风气趋同。后梁在文化上为萧梁余绪,其佛教却呈现出北朝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在江陵地域佛教禅学的积淀颇丰,江陵玄风自不如建康浓郁,对禅风有所包容;二是后梁与北朝联系密切,北方禅学高僧多有南游荆州传法者,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当然,也与后梁统治者重视禅学的导向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