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云:"巢居穴处日岩栖,栋宇居山日山居."古时山中隐逸者,即被称为岩栖之士.后之文人,则多山居.山居与岩栖本无多大区别,只是居住条件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2.
山中岁月纪春王,颁诏何须辨鲁唐。此日甲兵栖越纽,相期铙吹渡钱塘。檄传英霍军威远,势压杭嘉士气杨。成败区区君莫问,中华终竟属炎黄。注:①用《春秋》“春,王三正月”典,据旧注,“王正月”是尊周正朔,有大一统含义。②“颁诏”是指南朝唐王(朱聿键)和鲁王(朱以海)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3.
王维名诗《山中秋暝》末联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乃是“春芳随意歇,王孙自可留”的主语倒置:“春芳”是“随意歇”的主语, “王孙”是“自可留”的主语; “随意歇”是“春芳”的主动意愿, “自可留”也是“王孙”的主动意愿.王维强调的是主客体同行同心的“四时佳兴与人同”,与学术界偏重主体的理解“春天的芳华虽已消歇,秋景也佳,王孙自可留在山中”同中有异.过去由于受到“随意”一词的遮蔽和干扰,致使解诗者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王维此诗透过写景表达一种“道法自然”的美学观念和人生哲学:大自然随其意愿不可阻挡地发生四季变化,每一变化都会形成新的景致,作为审美主体的山居之人,应当顺应和欣赏四季之美,不必执着于只有“春芳”才是美的而离开充满无限变动之美的山居之地,从而失去更多的美景观赏、美感体验和哲理沉思.  相似文献   

4.
李裕民 《晋阳学刊》2001,(1):103-105
“东窗事发”典故指秦桧和王氏在东窗密谋杀害岳飞的事情败露一事,但事实上“东窗事发”是由“西窗事发”讹传而来。“东窗事发”一语在一般词典中多引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4的书证: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荷铁枷,问:“太师何在?”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这里说秦桧父子死…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观点,一直被冠以“主观唯心主义”的称谓,其实,阳明的“心外无物”乃是于意义世界的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建构,而且,这种建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行合一”来指向道德实践本身的,这样,这个意义的世界也就完满地被建构起来了。一为阐述上述观点,我们先来看一下《学习录》“岩中花树”的一个广被引用的论辨例子: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何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①很多人…  相似文献   

6.
福建武夷山风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于东南”之美誉,其景色被概括为“三三六六”,“三三”指盘曲山中长约9公里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夹崖森列的36峰和99岩。武夷的风景精华在九曲溪,  相似文献   

7.
<正> 顾炎武《日知录·方音》曰:“《公羊》多齐言,《准南》多楚语,若《〈易〉传》、《论语》,何尝有一字哉。”顾氏既认为自古便有“五方之音”的差异,且引《〈金史·国语解〉序》曰:“今文《尚书》辞多奇涩,盖亦当世之方音也。”但又断言《〈易〉传》和《论语》并无一字方音,这就未免前后牴牾,不能自圆其说了。黄家岱《女兴艺轩杂著·论语多齐鲁方言述》驳之曰:“古今多异言,别国多殊语。扬子《方言》‘悛、怿,改也。自山  相似文献   

8.
《尊隐》是龚自珍(1792—1841)自称其少年时所作之“高文”,素称难读;而“山中之民”则是《尊隐》中的中心词语。搞清“山中之民”的实在含义,对读通《尊隐》和正确评述龚自珍早期思想,关系很大。关于“山中之民”的含义,学界迄无定论;对《尊隐》所反映的龚自珍思想,因而也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有的认为,“山中之民”指的是农民,因而《尊隐》反映了龚自珍“把希望寄托于农民”的思想。有的认为,“‘山中之民’……是指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尊隐》反映了龚自珍“只把扫荡黑暗、促进未来社会巨大变化的希望寄托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人才’身上,那些‘鄙夫、皂隶’们是没有份的”思想。有的认  相似文献   

9.
在扬州古城及城郊,现存的牌坊就有多处。但作为苏式牌坊的重要代表之一,蜀冈之上、大明寺前的“栖灵遗址”牌坊可谓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牌坊正面题有“栖灵遗址”,背面则是“丰乐名区”四字,题字皆为篆书,古拙凝重。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下诏全国30个州建立30座供奉佛舍利的宝塔,于是在大明寺前建成了栖灵塔,塔高九层,高耸入云,极为壮观。该塔在唐朝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不幸毁于火灾,后来,人们便在寺门前建了这座“栖灵遗址”牌坊,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0.
释“拜”     
张应峰 《殷都学刊》2008,29(2):129-130
古代“拜”礼有通称、专称之别,关于专称之“拜”,《荀子》定义为“平衡曰拜”,古今释“拜”者多引此说,但历来众说纷纭,难有定论。考诸众说,“拜”当为跪而拱手至地,低头与腰平。  相似文献   

11.
1896年,谭嗣同在金陵作候补知府,他此时寓居金陵花牌楼杨府就仁山居上学佛,并写作他的哲学著作《仁学),这是学界所认同的。而粱任公在(仁学序)中云:“(仁学)何为而作也?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心数全世界之众生也。”架公之说固然有一定的依据,但细靓(仁学)的内容,它更多的方面似得之仁山居上的启发,兹—一陈述如下。从《仁学)一书的哲学构架上讲,它是以佛统天下群教.然后以群教统天下群学、群业,以佛法破对待而臻平等的思想.主“通为仁之第一义”,由是而扫荡一切旧的制度设施,从而达到究竟的平等…  相似文献   

12.
论《聊斋志异》“尧女于归型”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尧女于归型叙事模式是《聊斋志异》中重要的婚恋类型。蒲松龄对尧女于归型的故事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明显的自觉: 还俗女冠陈云栖和士子真毓生相爱,婚后忽遇昔日离散的道友盛云眠,邀其回家话旧。盛的练达世故赢得了真母的欢心。陈早有与其共事一夫的存想,于是,“陈笑对曰:‘母既爱之,新妇欲效英、皇,何如?’母不言,亦冁然笑。”(《陈云栖》) 范十一娘通过狐女封三娘,与孟安仁喜结秦晋。范与封情同手足,依恋难舍,“十一娘从容曰,‘吾姊妹,骨肉不啻也,然终无百年聚,计不如效英、皇。”(《封三娘》)  相似文献   

13.
王恩来 《理论界》2008,(8):116-117
《礼记·檀弓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14.
在《论语·述而》篇里,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而识之”,是为学功夫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能包括为学的全部功夫在內。“学而不厌”,就知说,就生活说,包括行为在內,是指孔子为学修已的总的精神。“诲人不倦”,就教说,就仁说,包括学与知的功夫在內。孔子认为这三件事情,不但他自己可以做到,而且勉励更多的人都可以做到。孔子把“学而不厌”与“为之不厌”看作是一件事情,是指生活而言。在《述而》篇里,另有一段与此有关的记载: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这个见解,到了孟子手里,借着子贡的话,予以进  相似文献   

15.
《史记·陆贾列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后,踌躇满志,不可一世。陆贾于是劝他要用功学习,多读点书。刘邦听了很不以为然,勃然骂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立即反驳道:“居马上而得之,宁可马上而治之乎?”陆贾这一驳,驳得好,就在今天,也  相似文献   

16.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篇有这样一段记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似文献   

17.
文章起始于应用,是重实用的。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文章形式是甲骨刻辞,刻辞就是王室的占卜档案,青铜器的铭文,如《虢季子白盘》是记功文书,《散氏盘》是疆界的契约,《毛公鼎》是一篇诰命。同《尚书》相对照,《尚书》中也多应用文书,如《微子之命》、《康诰》、《梓材》等等。《周礼·大祝》篇说:“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这里的“辞”就具有应用文书的意思,把文书分为六类。《论语·宪问》上记载了“为命”的写作过程:“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从这种认真起草的过程,可以看出应用文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一  关于“心外无物”一说 ,阳明有两段说解 :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1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即事亲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 ,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民爱物 ,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 ,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 ,无心外之理 ,无心外之物。2当今 ,对阳明“心外无物”…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以来,学者率多把孔子目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家,把两千余年封建专制主义的罪恶悉归之。李大钊曰:“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五四运动文选》第78页)吴又陵曰:“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为祸及万世。”“二千年来守孔教之义,故专制之威愈演愈烈。”(同上书88—94面)陈独秀曰:“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之人者,(儒学)三纲之说为之也。”(同上书77页)五四运动先驱们之所以大声疾呼反孔反儒,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但把专制罪名归之孔丘,终不免失之偏颇。至“四人帮”评法批儒,而是非颠倒愈甚。这些年泛滥于中国的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亦无不把批判矛头对准儒家孔子。但“风雨如晦,鸡呜不已,”在众日嚣嚣中,仍不乏敢于用马列主义科学方法揭示孔丘历史真面目之论。笔者在学习继承前人正论的基础上,愿进一步分清泾渭,为孔丘正名,论证孔丘不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家。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20.
家庭领导     
偶读一语,妙之至极:“婚姻是唯一没有领导者的联盟,但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领导。” 敢有异议三二,索性一吐为快: 一曰:谁追求谁,后者即为领导; 二曰:谁先前不齿干谁,后竟嫁给(或娶将于)谁,则后者乃为领导; 三曰:谁一往情深爱慕谁,(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