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家子弟多了去了。何况诸葛亮还是因战乱从北方流落荆州的外来户,他有什么刘备特别需要的价值?17岁的诸葛亮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后来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他深深地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成为人际网络重要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2.
张程 《决策探索》2010,(4):71-73
世家子弟多了去了。何况诸葛亮还是因战乱从北方流落荆州的外来户,他有什么刘备特别需要的价值?17岁的诸葛亮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后来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他深深地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成为人际网络重要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3.
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那时只有二十六岁,要比刘备小二十岁。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是尽人皆知,在此不必细述。陈寿把诸葛亮列于和管仲、萧何平等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得体,因为他们都是良相而非良将。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的贡献似乎都是在外交内政方面,至于用兵作战,刘备常自有主张,并不一定尊重他的意见,甚至于也不征询他的意见。“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先生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由此可见陈寿将其与萧何相比,实在是很恰当。刘备反而比较尊重法正的意见,《先主传》上说,他以诸葛亮为股肱,法…  相似文献   

4.
<正>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屡建奇功。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帮助后主刘禅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一场戏多少年来脍炙人口。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坐而待价,成为尊重人才的典范。不过,三顾茅庐其实是刘备与诸葛亮两位智者相互试探、了解的较量结果,这也许是粗心的读者想不到的。 就《三国演义》的情节安排看,刘备迫切需要一位军师。他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  相似文献   

6.
即便是诸葛亮,同样未在刘备面前极力提携赵云。当庞统嫌官小而抱怨时,诸葛亮马上向刘备反映,刘备立刻将其升官。但赵云则从无埋怨时,诸葛亮也从不主动进言提携。这位名将直到70岁时仍得自告奋勇,请求随诸葛亮出祁山北伐,  相似文献   

7.
正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处于蜀国的帅位。他更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国尽忠,想以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朝廷中的大事小事他都竭尽全力,经常到半夜三更还在挑灯批阅公文。主簿杨颙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他看到诸葛亮太操劳、太辛苦,就劝道:"治理国家需要层层负责,不能把太多的事情扛到自己的肩上。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有个财主治家有方,给奴仆派活井然有序——男人耕田种地,女人洗菜烧饭,狗留在家里看门,鸡主管报时,牛出力耕地,马奔驰在长途。各尽  相似文献   

8.
赵玉平 《领导文萃》2012,(17):103-105
刘备和庞统商量取西川的事情,诸葛亮没有参加,他采取回避的态度。刘备把诸葛亮请来,问他对取西川怎么说,他说:"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别人说的是进取的事情,孔明先生说的是看家的事情。刘备说:"正好,我带庞统、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你带人看家吧。"孔明欣然应允。孔明主动要求看家,不光是从军事出发的战略眼光,更是从人事出发的人才策略。这就叫做分槽喂马。  相似文献   

9.
正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27岁出山辅佐刘备,一生鞠躬尽瘁,最终积劳成疾,54岁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是智慧的化身,他"功高不盖主,权重无野心"的高大形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卓越军事才能深入人心,为后世所推崇和称颂。到了明清时期,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使更多的老百姓普遍了解到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人物。《三国演义》中的基本史实是有史料可以佐证的,虽为文学作  相似文献   

10.
刘占奇 《领导文萃》2014,(12):39-40
<正>一刘备建蜀后,经常举行宴会。有次宴会上,刘备忽然发现诸葛亮脸上有愁容。刘备便问诸葛亮:"我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想这大概是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经常忧愁吧。在我们蜀国,最能称得上君子的应该是丞相你了,照理说君子不该忧愁的,可丞相为什么忧愁呢?"诸葛亮听到问话站了起来,他说:"我们蜀国刚成立不久,制度法律等各方面还不太健全;国家尚不富裕,百姓还不富足。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建国是天大的喜事,陛下的心情我能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诸葛亮的知人善任一向为诸多王朝统治者所称道,随着学界对诸葛亮研究的深入,论述诸葛亮用人失误的文章越来越多。在此笔者对诸葛亮用人的偏执之失进行一些客观的探讨。一、根本原则——兴复汉室,坚定北伐诸葛亮是一位有志向、不偏安的丞相,曾言"才需学也,学需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志之远"或许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出将入相、辅佐君主成就霸业。诸葛亮27岁初出茅庐后的第一件大功是成功劝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随后刘备入川是庞统  相似文献   

12.
史诚 《领导文萃》2006,(12):123-126
三国时的刘巴可谓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一代奇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悲剧意味。是什么造成了他的郁郁不得志?出身名门鄙视刘备刘巴,字子初,零陵人。祖父刘曜,苍梧太守。父刘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刘巴少时就很有才干,远近闻名。也许正是他颇有才名而且出身名门,养成了他恃才傲物的偏执性格。据史书记载,刘巴一直不喜欢刘备。史家分析认为,虽然出身同姓,共尊汉室,可刘巴认为刘备即使贵为一方豪强,也只不过是靠武力打拼出来的,而且出身只不过是一个街头混混,与自己出身名门又博学多才比起来差距太远。这成为他一生都鄙视刘备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对抗军师     
说到军师,人们立刻会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在隆中草庐应刘备三顾之请,出山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两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历代中国人视为智者、忠臣、贤相的代表。以至于一些  相似文献   

14.
权力欲望,难以抗拒;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昔日,诸葛亮隆中一对,使得玄德公慨然叹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随后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魏,诡辩保荆州,为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积蓄了雄厚的实力。然而在此之后诸葛亮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进巴蜀,庞统为谋,出兵汉中,法正在侧,而诸葛亮也只能在刘备贸然伐吴的意气用事面前无奈的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足可见诸葛亮已然失去了刘备昔  相似文献   

15.
百家论坛     
《领导文萃》2008,(5):156-158
纠错2007年11期《领导文萃》中《"三国"阴谋文化铸就的历史悲剧》一文,第114页,第10行:诡计的诸葛亮成了铺佐刘备江山大计的羽纶圣人,其中"铺佐"应为"辅佐"。  相似文献   

16.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其谋划的整体战略构想。当诸葛亮在隆中草堂面见三顾草庐的刘备,从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出发,为刘备量身定做的战略构想和实施要点和盘托出,这就是诸葛亮为帮助刘备建功立业的《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思想与我们现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基本一致,研究《隆中对》对现在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柏池 《领导文萃》2006,(7):92-94
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上也常把一些聪明的人取个外号叫“小诸葛”,可见了他的文稻武略可以说是非同一般,但是,为什么却没有一统天下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关羽。据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中所计划,要刘备一统天下,必需先占有荆州,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再攻占西川一带,到时分兵两路夹击,一路从荆州一路从西川,可以说是当时统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当时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江东被孙权占有,而刘备还没根据地,可图取的就只有荆州刘表和西川刘章、东川张鲁。最终诸葛亮把这些地方都帮刘备占领了,可以说已经实现…  相似文献   

18.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07,(11):89-90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的敌手更多一些。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睿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近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的评语。  相似文献   

19.
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此外还是一位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葛亮辅佐刘备争霸天下,审时度势,纵横捭阖,以卓绝的智慧推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蜀国建立后,他成为蜀汉丞相,终其一生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智者和忠臣的经典代表,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历  相似文献   

20.
<正>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素以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忠君报国、鞠躬尽瘁,公正无私、品德高尚而著称,又因智谋超群被人们誉为"智圣"。世传他未出茅庐,即定三分天下;及之出世,初烧博望坡,再烧新野城,烧得曹军焦头烂额;曹操大兵压境,刘备危若累卵,诸葛亮则独身过江,说孙权、激周瑜、舌战群儒,终成孙刘联盟。他晓天文、知地理、懂阵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借"东风、烧赤壁、大破曹军;妙取荆州后,气公瑾、夺西川、占汉中,终成三国鼎足之势。蜀国遭挫后,面对强敌五十万大军,他足不出户,兵不血刃,退却五路兵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