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时刻关注韩国的政局和国情,发表了多篇关于韩国的文章。梁启超从近代韩国的"亡国"问题入手,批判韩皇、大院君,批判贵族、官吏,谴责日本对近代韩国的强权行为和亲日派的反民族行为,以及称赞爱国志士等。从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对近代韩国的认识以及他重视自强意识、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以来的"戏曲改良",从梁启超"曲界革命"到"五四新青年"的"戏曲改良",走了一条日趋激进的道路.爆发于<新青年>的戏曲论争,是一场自居于戏曲"门外汉"的启蒙者和旧戏维护者之间"针锋不接"的论战.从实际效应上看,新青年的激烈批判更限于话语层面的激情表述,西洋话剧虽因此获得了登陆的历史空间,但并没有就此赢得民众,而旧戏虽遭痛击却依旧走向繁盛.因此,对于五四新青年的戏剧论争应阐释适度,夸大其对于话剧的成功效用抑或指责其要为中国戏曲衰微的命运负责,都有过度阐释历史之嫌.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话     
在近代韩国历史中,"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的塑造与嬗变,总让人想起近代中国有关"黄帝"的追根溯源.通过对民族源头传说的叙述,凸显文化认同的象征,"寻根"常常是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常见现象,并不仅仅是在韩国与中国.在愈来愈"全球化"或"趋同化"的世界中,强化甚至神化族群始祖,叙述或想象古老而伟大的历史源流,总是建构自我文化认同乃至政治认同的惯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韩国,基督教是作为西学被传入的,它对韩国近代的社会变迁既起到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启蒙作用,也起到对西方的科学、思想文化以及教育注入与普及的媒介作用,从中也流露出要征服异教民族的文化殖民主义本性.  相似文献   

5.
越南独立运动、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的反帝爱国运动是近代东方民族反帝独立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越南和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的抗日战争融为一体,组成了东方反对日本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中国国民党对越南和韩国独立运动的援助,不仅公开化而且其规模和力度也大大扩展和加强。然而越南和韩国独立运动在援助体系、活动领域以及与国内独立斗争的联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并由此导致了不同的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傅斯年被人们称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如果将其置于宏观背景之下,超越政治、道德的层面,从人性及文化视角重新审视、解读傅先生之戏剧改良观,我们认为:批判旧戏,创造新戏是历史的必然;戏剧文学应是"为人生"的文学;文化继承应是一种开放性结构和世界性眼光,文化是统一的;中国文学的前途必定是"为人生"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对旧戏的态度经历了三个时期 :大力批判期、提倡改良期、竭力弘扬期。其中贯串着民众立场这条线 ,本文分别对以此为线的这三个时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申采浩是近代韩国最杰出的人物之一.申采浩的主体哲学涵盖着主体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历史意义、现实价值等.主体哲学贯穿在申采浩抗日活动、历史研究、文学创作中.他毕生投入民族独立运动,展示了抗日斗士的宁死不屈的精神;作为历史学家他以民族史观批判传统史学和殖民主义史学,确立了韩国近代史学;作为作家其文学作品,尤其是在中国流亡时期创作的文学遗稿最为迫切地表现出其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9.
1921年11月,孙中山会见韩国临时政府专使申圭植,广东护法军政府正式承认韩国临时政府,是近代中韩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由于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当时未能发生实际的政治和外交效应。但是,这一举动在中韩关系发展史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孙中山倡导的扶助韩国民族独立复国的崇高精神在以后的中韩交流实践中不断得到发扬广大,孙中山当年许下的一些诺言,也陆续为他的后继者不同程度地予以实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未能承认韩国临时政府的原因,应从国际的、国内的以及韩国独立运动自身等多方面去分析,才能得出科学和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剧烈变革是异乎往古的,这也推动原本作为社会治理补充的传统慈善事业逐渐转型为致力于地方兴革的近代公益事业。与传统慈善事业相比,近代公益在承袭传统慈善精蕴的同时,吸收西方传入的公益理念,且关照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而逐渐发生重组与变构,最终在戊戌维新时期萌发与传播,并在清末地方自治背景下的公益实践中呈现出别样的风景。晚清所兴地方公益,其内容涵盖推广新式教育,兴办实业学堂;开展医疗卫生;改善城市交通;创设消防组织;改良社会弊俗。地方公益事业在近代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助力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推动政治近代化进程、促进经济近代化转型、助推教育由传统向近代演变、激发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论中韩两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李德征爱国主义对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和近代韩国来说,始终是引导两国人民进行民族自救和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一面旗帜。本文将通过探讨爱国主义在中韩两国近代史上的巨大作用和某些行为误区,来寻求一条今天中韩两国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提要]巫俗在当代韩国社会被视为最具民族性与民众性的传统文化。这种“巫俗传统论”的话语体系其实是近代知识精英在应对民族危机时,对本土文化有意选择的结果。20世纪以来韩国的知识精英基于巫俗的本土性、基层性、边缘性,不断挖掘民族精神文化的原形与本质,从而使巫俗在檀君神教运动、文化民族运动、民众文化运动中成为对抗霸权文化的“抵抗文化”。然而,巫俗在成为“被选择传统”的他者化过程中,其宗教性始终处于失语状态。这也是韩国巫俗当下呈现文化价值(备受推崇的无形文化财)与宗教价值(饱受诟病的伪宗教)矛盾状态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近代镇江私塾改良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晚清末年到抗战前,近代镇江私塾经历了初步改良、取缔和改为代用小学补充义务教育等三次大改良的过程,展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私塾改良循序渐进的认识,以及镇江在改良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特别是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的严重矛盾,由此表明近代中国以私塾改良补充初等教育是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同时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1917年,以《新青年》为阵地,揭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冷落了的戏剧改革随着“文学革命”的掀起,又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戏剧改革者首先以写实的戏剧观念对传统旧戏进行了彻底否定和批判.傅斯年在《戏剧改良各面观》中指出:“真正的戏剧纯是人生动作和精神的表象,不是各种把戏的集合品”,而中国“自从宋朝到了现在,经七八百年的进化,还没有真正戏剧.”只是“把那‘百衲体’的把戏,当做戏剧正宗”,这种戏剧不仅不尽人情,而且第一“违背美学上的均比律”,第二“刺激性过强”,第三“形式太嫌固定”,第四“意态动作的粗鄙”,第五“音乐轻躁”.因此,“旧戏不能不推翻,新戏不能不创造”.另外,周作人在《论中国旧戏之应废》中也认为旧戏“多含原始的宗教的分子”,还处在“野蛮戏”的历史程序上.钱玄同更称旧戏是“戏子打脸  相似文献   

15.
序言东亚(中国、韩国、日本)的儿童观,特别是在近代,有着以中国儒教为轴系的家长制的相似性。众所周知,诚如中国孟子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儒教道德以断绝继嗣为最大的不幸。因此,极为重视家族谱系延续性与繁衍性的近代社会,婚姻以得子获得继嗣为终极目的,孩子被置于维持血缘家系的存在、奉祭祖先的重要位置。基于中国儒教伦理观的家长制,产生了三从、七去等严格要求女性的社会道德、伦理与习俗,足行“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贤妻良母的义务。在韩国,近代李氏朝鲜(1393-1894,以下简称为李朝)的女性将生…  相似文献   

16.
近代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其历史命运相当悲惨。今天我们来反思这段历史 ,深刻剖析这一历史转折关头的韩国外交政策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东亚国际关系 ,总结韩国近代化失败的沉痛教训 ,设计并构筑面向2 1世纪的东亚国际新秩序 ,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王明星博士的新著《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一书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 ,此书的出版填补了韩国研究中的这一空白。该书从全新的视角入手 ,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 1 860 - 1 91 0年的韩国外交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种可贵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这主要…  相似文献   

17.
魏源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最早踏上探索中国民族振兴之路的心路历程。他深刻地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正确面对现实,反对因循苟且,首倡“自强”、“富国强兵”口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要求当政者“厉精淬志”,改革内政,奋发图强。魏源的通过改良政治、“师夷长技”以求“自强”的思想初步揭示了近代中国民族振兴的历史课题,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爱国主义潮流的新方向,他无愧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前驱先路”!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后期,西方先进文明东渐,来势迅猛。亚洲的中、日两国所面临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丧权辱国、失去独立而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要么主动吸纳西方文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发展民族政治和经济。福泽谕吉和孙中山选择了后者。但是,二者改良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殊异、改良思想的内容和重点有别,致使改良的结果亦大相径庭:福泽在将日本引向资本主义发展轨道的同时,助长了日本民族扩张主义,给包括日本民族在内的所有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战争灾难;孙中山却因改良的失败而走上了激越的革命道路,推翻了清王朝的长期统治,为推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韩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在法制建设、实施理念、管理体制、民众参与性、成果发掘等方面的比较,认为中韩两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法制建设方面,中国比韩国做得更加具体化,更适合中国国情.但是,中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施理念、管理体制、民众参与性、成果发掘等方面的成效显然不如韩国.因此,我们要注重借鉴与学习韩国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朝鲜半岛对于其古代根基历史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过程.自朝鲜王朝以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极力推崇箕子崇拜,到独尊檀君朝鲜,当下意识与认同是决定这种变化的关键.朝鲜王朝作为明朝的藩国,处于中华世界体系之中,箕子作为来自中原王朝的教化之君,将朝鲜提升到"小中华"的地位,是朝鲜实现"由夷入华"的关键人物,因而受到极度尊崇,与之同时,檀君则处于被贬斥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与日本殖民势力的侵入,中华世界解体,大韩民族国家的形成,箕子被抛弃,檀君作为民族祖先的地位得以确立并被强化,成为韩国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因而,现实需求与民族认同是解开韩国根基历史塑造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