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校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高校教育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创新的目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正确理解这几方面的内涵,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高校教育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创新的目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正确理解这几方面的内涵,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国外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开展、评价手段实施、制度环境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本文通过对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的全面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借鉴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对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鼓励和支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专业中开展分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以重庆理工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例,分别从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培养机制与措施以及改革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分层次人才培养,构建了“拔尖人才+卓越工程师+专业方向人才”三位一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工科特色专业分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5.
高校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负着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作用,文章在分析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本文从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吸收外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经验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我国高校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到:理清创新素质内涵,更新教育理念;识别人才类型,实施个性化培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注重能力培养;创新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鼓励课外科研,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创新型人才成功培养的经验来探讨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创新的原因,并对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地方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严重脱节,即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地方高校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采用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个案调查法和功能分析法等方法,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探索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地方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教育质量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从高校的外显、高校的内涵、高校的俗解3个方面阐释了对高等学校的认识;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应包含培养学生和培养师资的二维目标,而一个好的人才,首先要有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要有信仰和道德底线,第二要有智慧;高校通过把好招聘人才的门槛、注重培养过程、注重学习、注重文化氛围建设等措施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最后通过球体上下坡的比喻解读教学、科研工作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围绕培养目标,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原则,又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特别强调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走多样化创新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也愈加紧迫。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与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之间出现了“二元矛盾”:一方面,金融机构面对国际化金融人才需求量的巨大缺口,而另一方面,却是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批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大部分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并不能从事他们向往的金融行业的工作。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若干建议,一是要科学确定高校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建立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三是要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对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这对创新我国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品质培养具有"非均衡态"属性,其特征一是知识培养上的多维发展,二是能力形成上的非线性过程.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收到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不准确等原因,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存在两大的难点:创新能力培养由精英化向普及化转变难,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难.要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必须运用目标管理方式,制定一整套政策措施,构建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齐抓共管,层层落实.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人才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通过政府立法,指定执行标准,设立专门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通过行业协会的监督来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德国应用型大学采用了双元制的教学模式,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尚处起步阶段,国内高校通过特色办学,与地方和企业开展合作,重视实践课程来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德国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丰富的经验和优异的模式对我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湖北民族学院是中国13所民族院校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末为顺应自身的变革以及高等教育内外部系统的发展趋势,开始集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学校坚持稳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道路,“十一五”期间提出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要求构建了培养框架。学校需进一步借鉴其他高校的优良改革成果,并且加强实践创新教学平台、通识教育体系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建设,构建高质量、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既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必不可少的指标.高校人才是高校科技创新、科研产出的主力军,高校人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大学排行榜中的得分.文章以RCCSE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为数据源,对高校人才与大学排名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首先对本科重点、本科一般、本科民办、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分层次分析,进而按照综合、农林、医药等高校类型进行分类型分析.结果显示:本科重点高校与所有高校人才指标项均存在相关关系,而理工类高校与高校人才指标相关性最显著,体育及艺术类院校相关性较弱.因此,重点高校保障优秀人才引进、一般院校促进青年师资成长、其他层次院校提升教学质量与扩大师资团队是提升大学排名得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政教(育)合一、官师合一、德上艺下思想传统是一历史重负.应该重构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一方面,继承和发扬现代教育家们关于兼容并蓄、学术自由、通才教育的思想;一方面,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的新的大学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