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弗雷格早期的逻辑概念深受康德逻辑概念的影响,但后来他逐渐放弃了与康德逻辑概念的紧密联系。弗雷格脱离康德逻辑观点的主要理由固然与确立逻辑主义还原公理系统逻辑性要求有关,但弗雷格日益增强的反心理主义是他拒绝康德逻辑观的更深和更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在涉及康德逻辑观点的评价这一问题上,当代哲学和逻辑流行的看法是康德只是简单地继承和重复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传统;康德的逻辑观在当代已经被(例如,弗雷格的逻辑哲学)彻底取代,其观点对当代哲学争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本文的观点恰好相反。笔者认为康德虽然继承了他那个时代理性哲学的逻辑传统,但联系到这种传统的创新是十分明显的,康德的逻辑论题具有始源性、基础性和奠基性;康德的逻辑观点与当代逻辑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与弗雷格、罗素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但是又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背景,有着更明显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内涵。从真值演算理论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借助弗雷格和罗素的逻辑理论重新演绎了康德和叔本华对世界的理解,发展了康德式的哲学框架:通过为世界划定界限来显示不可言说之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直观、判断、逻辑三个层面对康德关于数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弗雷格、阿多诺在"直观"概念上的误解,对于弗雷格、卡尔纳普、蒯因关于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批判,对于蒯因立足于意义理论与形式逻辑而对康德"分析"概念的质疑,分别予以辨析与澄清。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康德的数学哲学观,就必须立足于他的整个先验哲学,否则就极易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5.
概念文字是弗雷格为实现从逻辑推出数学而创建的推理工具.它为求真而创立,适用于科学研究,对于人们日常所用并不适用.概念文字经过进一步改进,“将能够成为哲学家们的一种有用工具”.这种运用首先是一种逻辑分析方法,而不是形式化方法.弗雷格明确地区分了未加判断的“纯表象组合”与判断,也区分了语句与语句所要表达的“概念内容”;他使用自变元和函数取代语法结构中的主词和谓词.以上二方面基本上奠定了概念文字逻辑分析方法的核心.概念文字中并没有严格清晰的语法与语义概念.  相似文献   

6.
“是真的”与“真”——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与“真理”在中文字面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文章强调要用“真”而不是用“真理”来理解西方哲学中的“truth”,一是因为它的字面意思主要是“是真的”这种意义上的东西;二是因为西方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所谈论的是同一个东西,而不是不同的东西,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理解和解释的不同。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西方哲学家所关注的最重要的少数几个核心问题之一,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少数几个核心概念之一,乃是“是真的”这种意义上的东西,而不是“真理”。这里实际上也存在着中西哲学的重大差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弗雷格将逻辑概念"真"引入语言的分析后,语言意义的逻辑结构及其呈现的方式和过程便发生了全新的变换;"真"对于语言存在的世界而言集中体现为语言意义的判定标准,并奠基于语言句子与世界中"事实"的关系;在凸显语言句子与事实之关系的弗雷格概念里,"指称"无疑成为了语言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文章立足于弗雷格本意的"指称",探究"指称"过程中所实现的语言与世界的存在关系、语言与世界的确立关系,以及句子之真值结果的获取条件;重释弗雷格的语言分析就在于回到弗雷格语言思想自身,并力求确立形式化语言研究在弗雷格那里的"实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均以划界为首要任务。康德的划界是明示的、外在的,而维特根斯坦的划界是默示的、内在的。这种差异根源于二者不同的逻辑方法。康德的先验逻辑既关涉形式,又关涉内容,所以在界限之外也有所说;而维特根斯坦的数理逻辑只关涉形式,所以惟有沉默。  相似文献   

9.
在考察叔本华与维特根斯坦的联系时,有人把叔本华对维特根斯限坦局学影响哲的于他的早期哲学,断言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于弗雷格而放弃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这种说法是值得怀疑的。首先,叔本华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观点上存在着重大的相同之处,构成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主要内容的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理论,是对叔本华关于概念游戏与含义圈的理论的发挥与发展。其以,弗雷格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甚微,他并不拥有使维特根斯坦抛弃叔本华的力量。叔本华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有时是通过他们的中介如毛特纳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与认识和道德不同,康德认为美具有一种双重的逻辑特性:"好像主观性"和"好像客观性"。一方面美以个人的情感而非概念为基础,不能通过经验归纳或理性演绎而得到证明,因而好像是主观的;另一方面,美同经验判断一样要求人们的普遍同意,好像又是客观的。美的本质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既不是纯然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任何将美还原为单纯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观点都是对康德美学的误读。康德美学的独特性就在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性在审美判断中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争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较多地注意了概念和定义的争论,而忽视了从其它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界限到底怎样划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如何显现出来的?这是笔者试图说明的问题。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一个真理而不是两个真理,是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二者密不可分。诚然,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理解是正确的。但我认为只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够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对康德思想分析转换之一,是将康德哲学里只是消极意味的物自身概念转换成一个积极的、价值意味的概念,并通过智的直觉可以被给予.牟宗三认为康德对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是超越的区分,但康德只把这一区分若隐若显地预设在那里,所以康德只集成了物自身的消极意义而未集成其积极意义.牟宗三由此依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资源将康德的物自身概念从一个具有事实意味的概念转换成一个具有价值意味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康德对"权利"概念的规定,构成了他的"权利科学"的基础性环节。康德从权利概念的内涵、权利的普遍原则以及权利性质的划分三个方面对权利给予了基本的规定。这一规定为后来集中讨论权利科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逻辑可修正吗?逻辑真理可错吗?近期逻辑学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逻辑可修正的争论实质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争,而逻辑真理可错的争论却是认识之争,在其背后隐含着逻辑能否认识真理的问题。如果把逻辑真理等同于逻辑有效式,认为逻辑真理不是真理,则必然否认真理在逻辑中的存在。逻辑真理不应该是指那些在一个系统内有效的逻辑式,而是那些在系统内外都成立的有效式,因此逻辑真理是不可错的,是真理的一种形式,真理是能够在逻辑中找到的。  相似文献   

15.
弗雷格试图澄清康德"隐蔽地包含"的分析概念,但他的这一努力动摇了人们的信心,逻辑经验主义者转而不相信康德分析、综合二分对于先天范畴的有效性,他们回到了休谟。蒯因则不相信康德分析、综合二分在一般意义上的有效性。而且,自然主义者普遍认为,并不存在康德意义上的先天性。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先天综合判断俨然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尽管受到上述冲击,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问题依然只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我们有理由表明,哲学研究的主题回到先天综合判断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中心问题,历来环绕着真理问题展开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真理的定义和真理的标准问题。本文目的仅在于探讨唯物论关于真理的定义,以便明确真理这个概念的内容,从而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界限。本文所讨论的真理定义,也只是辩证唯物论关于真理定义的一个最重要方面,亦即真理的客观性问题,而不是一个完全的真理定义。关于真理的辩证法问题,则不属本文的考察范围。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认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判断的纯粹形式学、一致性逻辑(无矛盾逻辑)和真理逻辑.这三个层次并不是相互并列的,而是具有一个等级结构.判断的纯粹形式学是最低层次的,而真理逻辑则是最高层次的.胡塞尔划分逻辑学的三个层次目的是为了指明,形式逻辑只是确立了可能真理的形式规律,而未涉及认识的内容或判断的材料,因而无法排除内容上无意义的判断或质料的悖谬问题.在他看来,一门真正的真理逻辑必须对意识的意向性问题展开研究,因为逻辑的构成物实际上是范畴作用的结果,是先验主观性的产物.离开了认识的主观条件,仅凭逻辑的形式条件,我们无法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物自身”是康德哲学中引发最多争议的一个重要概念。牟宗三对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诠释,即认为这个概念不是一个知识论的事实概念,而是一个具有价值意涵的伦理学概念。但他强调:康德并未明言,而只是暗示此义。因此,有些中国学者批评牟宗三的这个诠释是对康德哲学的误读或曲解。这里根据康德的著作说明这个概念在康德思想中的发展,藉以证明:康德本人已明白地表示此义。同时也引述三位德国学者卡西勒、克隆纳与考尔巴赫的观点,来左证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环绕着真理的概念,主要问题是给予这个概念以满意的定义。真理概念也就是“真理的语义学概念”。[因为]语义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词语和这些词语所“述及”的对象(或“事件情况”)之间某种关系的学科。而最简单、最自然的获得正确真理定义的方法,包含了运用其它语义学概念的方法,如满足的概念等。同时为真理下定义问题,证明是跟建立理论语义学基础的一般问题有密切联系。只有依靠具有准确地说明了的结构的语言,真理定义问题才能获得确切意义,并可能严肃地解决。但问题的解决有时是肯定的,有时又是否定的。这决定于对象语言和它的元语言之间的形式关系。或者更明确地说,决定于元语言的逻辑部分是否比对象语言“本质上更丰富”。若只限于讨论以逻辑的类型理论为基础的语言,则元语言“本质上更丰富”于对象语言的条件就是前者比后者包含更高的逻辑类型中的变数。元语言满足了上述条件,真理概念就可以在其中得到说明。对于一个句子来说,如果它满足于一切对象,那就是真实的,否则就是错误的。真理定义的结论是:首先,这一定义不仅是形式上正确,而且是实质上适合。其次,可以从定义演绎出各种一般性的规律。第三,将真理原理应用于某种数学的表示广泛类属的形式化语言,则在这一类属学科里,真理的概念同可证实性概念从来不一致。每一种这样的学科是首尾一贯的,但并非完整的,即在任何两个互相矛盾的句子之间,最多只能有一个可被证实,或者虽是互相矛盾的一双句子,但其中没有人造何一个可被证实。  相似文献   

20.
为确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依据纯粹的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扭转了西方关于道德法则与善恶概念之间关系的传统观点,即:不是传统所谓的善恶概念决定并产生道德法则,而是道德法则蕴涵并决定善恶概念。由此,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以下之特点:一、善恶最初只是消极的存在概念,其内涵与意义产生于理性自己确立道德法则之后。善恶概念的本来意义只是相对于意志及其支配的行为而言的;人性无善恶,唯一无条件善或恶的只是自律与否的意志。那种认为康德主张人性本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二、强调善恶概念与福祸概念的区别。福祸概念不仅不是善恶概念产生的基础和依据,而且它们与善恶概念之间没有必然性的联系。三、通过强调纯粹的、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产生之根据和基础的意志自由,康德高扬了人的自足性的价值与人格尊严,表达了对当时的作为启蒙运动精神重要内容的理性崇拜之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