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世纪以来的不可译理论强调不同语言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形式的差异而产生了翻译障碍,从而否定不同语言之间完备翻译的可能性.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中以生活实践为立足点,阐明了其语义外在论观点,从中可窥见其对不同语言间在形式和内容上同时做出完备翻译的不可能性的部分认同,但其出发点却与传统不可译理论大相径庭,结论则是翻译的开放性而非翻译的不可能性.文章试图超越纯粹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语义外在论的视角来讨论不同语言之间翻译的可能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杨诚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32(2):101-104
通过对普特南关于实在论的两个著名论证的分析,表明这两个论证实际上都是有问题的.“孪生地球”论证不构成对“心理状态决定外延”的反驳;“榆树和山毛榉”论证虽然能够得出“心理状态有时可能不决定外延”的结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我而言A和B唯一的不同是:它们是不同的),外延的区别对意义是无关紧要的. 相似文献
3.
胡万年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
普特南在分析和批判传统心身观的基础上,提出功能主义心身观,即心理状态不是物理状态而是功能状态。普特南的功能主义心身观既具有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优势,同时又存在诸多的困境:心灵的本体地位问题;电脑类比人脑问题;感受性质问题;功能主义与语义外在论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和逻辑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论题之一,传统的意义理论往往带有心理主义的特征。普特南和克里普克等人的新意义理论反对传统意义理论的内在主义观点,他的"语言社会劳动分工"论揭示了意义对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依赖性,从而走向了外在主义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5.
刘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4
普特南在近十几年的研究中特别关注价值问题、伦理问题的分析,根据哲学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将其概括为一种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转向并非突然发生,有明确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既受到实用主义传统的影响,也受到新兴哲学思潮的冲击。这主要表现为:回归实用主义传统、关注政治哲学兴起、批判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融合分析哲学和实践哲学。普特南个人研究兴趣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哲学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东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5-108
从普特南哲学对事实与价值、理论和诠释相互依赖的整体论认识观出发,根据普特南合理的可接受性、概念的相对性和观念的可错性三大实用主义哲学原理,深入审视中国传统翻译史、翻译理论和译作文本分析研究。合理的可接受性强调了翻译史研究中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概念的相对性强调了译论研究是事实与理论的不可分;而观念的可错性则强调了译作文本分析研究中事实与诠释的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黄少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认为,普特南内在实在论的真理观念的根本特征,在于凸出了真理的属人本性。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学说,分析评价了这种内部主义真理观。 相似文献
8.
赵志婷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45-48
普特南的科学哲学思想由早期的科学实在论转向内在实在论到最后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自然实在论,其哲学立场虽有两次重大的思想转变,但是一脉相承,即由绝对主义走向相对主义再超越两者的对立,最后回归生活实践,进入一种新的哲学视野.其思想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对原有理论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章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19-25
克里普克和普特南都是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创建者。长期以来,他们的理论被许多哲学家不加区别地看做是同一理论的两个版本。但事实上,他们的理论在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理论预设、理论侧重点,以及对本质、必然性、可能状态的看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区别,而这主要源于他们的研究旨趣和构建名称理论时的哲学立场不同:作为逻辑学家的克里普克试图通过本质主义去建构一个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而作为科学哲学家的普特南更倾向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希冀像亚里士多德一样从理念世界走向实际世界。 相似文献
10.
伯纳德·威廉斯与希拉里·普特南围绕"世界的绝对观念"的论辩是晚近重要的哲学争论。普特南对"绝对观念"的批判试图在保留和重述威廉斯的基本洞见和区分的同时拒斥其有害的理论和实践后果,其实质是要在一个已然世俗化却又复魅的世界,提出一种不承诺任何前现代认知或规范性的模式,提供一种既反对客观主义又避免相对主义的思考范式,从而重新审视我们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1.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普特南的语言劳动分工论指出:在语言共同体中,语言存在劳动分工。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具有启示作用。从该理论视角来看,翻译研究共同体中的翻译研究新旧范式之间的关系不是否定、取代或回归,而是存在劳动分工,互为补充,共存共荣。这是因为每种范式都只研究翻译活动的某一方面,都有其针对性和盲点,要全方位探索出翻译活动的属性则需要多种范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普特南哲学的终极命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亚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50-57
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立是普特南哲学的内在追求。普特南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转变 ,即由科学实在论向内在实在论转变 ,再由内在实在论向自然实在论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向生活实践的进一步皈依。内在实在论由于尚未真正摆脱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思维方式 ,故显出自身学理上的不融贯。而自然实在论在生活实践的层面上纠正了传统二元式的思维方式 ,坚持了实在论的追求而又抛弃了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的包袱 ,在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寻得了一条中间道路 相似文献
13.
意义理论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中心内容,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它是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它又因其在解决一些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方法论作用而极具重要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宗宏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3)
意义是语言的音、形、义三大要素之一,也是语言存在的本质所在.语言意义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事实上,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语言演化过程,而语义演化又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交际中意义的演化会受诸多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和调控.综观语义演化的进程,一般总是朝着扩大或缩小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且,语义也会朝褒义和贬义两个方向发展,也就产生了意义的升格和降格现象.这些现象其实都是语言意义之语境化、语用化、交际化和社会化的具体演化表征. 相似文献
15.
16.
张汉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意义理论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核心,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它是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它又因在解决一些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方法论作用而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亚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5-17
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语言用法论,突破了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意义"指称论",认为语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主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语词的意义,强调语言使用的规则,揭示了语言和人类其他行为间存在的多维的、动态的、交互的关系,将语言的具体使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用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否认了语言所具有的指称外在事物的功能,而过于片面和绝对,走向了语言意义理论的相对主义之路;用法论也不能解释元语言的话语使用。 相似文献
18.
金建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指称理论是普特南内在实在论的基础,也是理解普特南理论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普特南的指称理论及其论证过程,论述了它的重要意义,指出普特南的论证特点是运用大量有别于常理的极端例子以判断理论的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19.
葛欢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1)
普特南早期研究的重点在于用实在论观点解释科学革命的现实.研究者一般把他这一时期的观点归于塞拉斯、夏皮尔等人的科学实在论阵营,并且认为他日后的内在实在论和实用主义实在论是对这一立场的完全背离.事实上,此时普特南的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反对一般科学实在论的观点.他通过反思卡尔纳普、蒯因、库恩等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可以相容于实用主义图景的实在论观点并贯彻于日后的思考中.这主要包括:数学、逻辑学的抽象对象需要实在论解释,其存在问题则依赖于我们的表征;不仅物理学,而且数学、逻辑学都具有准经验基础,是可错的;科学语词的指称是固定的,它并非相对于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20.
毛延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550-555
与以往意义观不同,语言顺应论认为语用视角下的意义研究应该回归复杂性。这一基本命题涵盖三方面的内容:在本体论上,意义研究需要走出分析性,转入复杂性,从而回答意义是什么的内涵问题;在价值论上,意义研究必须突破语义三角,建构语用三角,从而廓清意义意味着什么的价值困惑;在认识论上,意义研究应该锁定优化解而非最优解,从而刻画意义应当成为什么的认识指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