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学者胡怀琛著有《中国小说研究》、《中国小说概论》、《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等普及型文学史著作,其研究理念与著述体例有别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以小说类型为经,以时代为纬,讲求小说学与小说史学的融合互渗,注重把握小说文体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宏大结构。胡怀琛以现代意义的小说观为参照,重新整合经史子集中具有"小说"意味的文本,藉此重新发现中国的"小说",并重建各种历史文本与文类的关联性和有序性。胡怀琛将"长时段"的历史思维与解释方法运用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从"形"与"质"两方面勾勒出中国小说历史演化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2.
杨庆东 《东岳论丛》2004,25(1):99-103
文言语符与白话语符在小说文本建构中的流变意味着20世纪初中国小说文体的现代性转换,这一转换历程在《小说月报》中得到了形象化地展示。恽铁樵与管达如各自建立于古文章法和小说本体之上的白话理念共同呈现着前期《小说月报》同人之于现代性小说文本建构所进行的前瞻性探索。但由于其文化心理与哲学理念的制约,这一探索在后期《小说月报》同人发现了"人"的哲学后才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并最终完成现代小说文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小说叙述的"影像化"意味,主要来自独特的影像化修辞设置,本文以《天鹅绒》、《望着你》、《陆犯焉识》等为例,分析新世纪小说各类影像性修辞设置在文本中的配合;探讨相对于其他非影像性文本,所表现出的"叙述的场面化"、"人物对话的叙事化"的总体特点。这些影像化修辞设置营造了新世纪小说独特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西小说人物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小说在经历早期的“人随事转”的阶段之后,共同以对人物客观行动的描写塑造出典型形象;接着一起向主观转折,描绘出只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人物;最后又共同回归到客观写实,并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心理刻划。中西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共同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其间人物的行动性又是中国小说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力图在动态结构中体现历史发展和内在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叶朗同志新著《中国小说美学》,描述了中国小说美学历史演变的轨迹,揭橥了中国小说独特的理论范畴,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如“小说的美学风貌”、“情节要适应读者美感心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闲笔”等,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中国小说美学关于人物塑造这一基本课题的理论阐释和总结。重性格的美学传统《中国小说美学》认为,“中国小说美学强调,小说的中心是写人,是塑造典型住  相似文献   

6.
研究一下《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分析其中诗词与小说结合的特点,以及诗词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而且对我们从中取得借鉴,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等,都是有意义的。 在评注本《聊斋志异》的四百三十八篇作品中,有三十三篇中含有诗词。其中除断句、联句共十六句外,完整的诗十八首,词曲五首。下面试就《聊斋志异》中诗词与小说结合的特点,《聊斋》诗词在小说中的艺术作用以及中国古典小说中小说与诗词结合的情况,作一些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作“成因探”之前,需要对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基本特色作一勾勒。笔者在《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演进轨迹探》一文中认为:在人物心理构成方面,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的认识、情感、意志三种活动过程均有所描写,并能较好地表现人物个性特征。人物的认识、意志活动过程一般以单向性发展为主,由此构成的心理冲突则较为平缓。认识活动多处于感性阶段,但以认识、意志为主构成的谋略心理则具有较强的认识性、逻辑性,有助人物性格的表现。心理构成的另一方面——情感过程随着情节的展开,相对来说,有较多的起伏变化。在人物心理的表现方法方面,直接与间接,静态与动态的描写手法交相辉映,但仍以可构成情节的因素(如神态、动作及细节、情境等)进行间接表现为主;直接的心理描写多系描述型,并常使静态心理动态化,较少理性的剖析。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刻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短暂的三十多年历史,研究者摩肩接踵。许怀中教授近著《美的心灵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以大量作家作品为基础,着眼现代小说人物的心理内涵,概括了现代小说发展的演变过程,探索了现代小说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使用的审视角度和思维方法,给人以新的艺术启迪。鲁迅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石。此后,各种创作方法、文艺流派的小说纷至沓来,异彩纷呈,在构建现代小说史殿堂中,文学史家们各展才思。许怀中教授则从心理学切入,从现代小说人物的心灵轨迹观照现代小说史,拓宽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美的心灵历程》以全新的审视点,突破旧有的框架,从人物的心理内涵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描绘,对现代小说人物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类,勾  相似文献   

9.
侯桂新 《云梦学刊》2011,32(1):95-9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知青小说对前期作品中的理想主义进行了彻底解构,最具代表性的文本包括孔捷生的《大林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大林莽》对理想主义进行反思和质疑,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与历史的关系。《黄金时代》以性为突破口,强调个人话语,通过将人物行为非道德化的手段,瓦解意识形态对个人的压抑,客观上解构了知青小说的理想主义叙事。  相似文献   

10.
刘林 《文史哲》2023,(5):122-132+167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16世纪中国小说,认为“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以反讽为主要方法改造“说书”传统和民间素材,极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形成“中国小说的兴起”。浦安迪之论在世界小说史上为中国小说争得一席之地,其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中西互释、古今融通的方法都颇值得肯定与借鉴,对研究者不无启迪之功,在海外汉学家中亦属凤毛麟角。但创见与误读瑕瑜互见,也暴露出某些问题,如运用反讽过于宽泛,对小说中的反讽实例解读或可商榷,将小说人物的塑造问题过于简单化等。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与莫泊桑《一生》中的约娜是两个天使型女性,两人共同的悲剧根源是文本的男权语境和宿命意识。这是男权文化和宿命论思想在作者心理世界的积淀,并成为他们创作的心理动力“意”,男权语境和宿命意识就是“意”在文本中的变体。  相似文献   

12.
以原始来批判现代文明是沈从文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共有的原始主义倾向.但其成因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沈从文小说的原始主义倾向主要是在苗族文化心理、道家文化价值观念、个人文化自卑情结共同作用下作出的文化选择.这也决定了沈从文小说对原始主义倾向的表现从内容到形式将拥有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凝固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模式不能认识一个作家的真面目,尤其对于沈从文。“避免由社会阶级的方面而力图由文化方面评价历史,是沈从文区别于同时代作家,的自己的选择。”当我们冷静地观照、测量沈从文的“《边城》体系”的文化价值之后,我们说沈从文是中国新文化继鲁迅之后第二个在封闭民族传统文化之内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小说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人物,另一种是一群不属于人物的东西。”后者就是小说人物之“象”外的“物象”,物象上的思想感情是一种隐喻式的思维。我们现在有必要来还原一下沈从文对于文化——这个难解的斯劳克斯之迷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悲剧作品的典范之作,其悲剧性精神在本质上是人的悲剧,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深入传达出曹雪芹悲天悯人的现实情怀。因此《红楼梦》中的悲剧性精神还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与探索性。《红楼梦》文本全面而客观地展示出在以伦理道德统治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个人或群体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导致了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和人生悲剧的产生、交织与纠缠。《红楼梦》悲剧性精神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曹雪芹的悲剧性人生经历与小说中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异质同构,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影响,还有时代、社会、历史、民族审美心理等重要元素的建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生发共同建构起《红楼梦》文本悲剧精神的高楼大厦。《红楼梦》的悲剧性精神形成了《红楼梦》崇高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和其他任何事物的成长一样,有它的童年时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和古代神话不同,它所描写的对象不是那样远离现实,任凭幻想只在神的世界里驰骋,使那些神话人物那样难以为人理解;它和产生在“《庄》、《列》之前”、被称为“古今小说之祖”的《汲冢琐语》也不一样。它将幻想和现实之间拉近了距离,不再注重对“和凡人不同的”“古来建大功的英雄”  相似文献   

16.
杜贵晨 《河北学刊》2012,32(3):88-92
中国古代小说以"物"写"人"的传统自唐代发生,至元明间《三国演义》、《水浒传》逐渐被突出起来,但至明中叶《西游记》写"紧箍儿"始,才有了真正作用于人物性格命运的物象设计,至《金瓶梅》写"胡僧药"、《红楼梦》写"冷香丸"而渐次发扬光大。其后先相承,显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在"文学是人学"方向上的进步,而其为物之来历与作用大都神异怪诞,表明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尤其是中心人物形象,虽在细节的写实上可能精妙绝伦,但其基本性格命运却多因作者的意图而成,很大程度上是作家理念的产物,与西方所谓"现实主义"的风格相去甚远。我们切不可只是套用西方文论来解读中国古代小说,而应从文本出发,适当参照西方理论,独立自主地发现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点与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7.
"才子佳人小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对于此派小说的界定学界有不同的意见.但都缺乏从古今文学演变的视角对此派小说的流变进行梳理."才子"和"佳人"随时代审美的变化而变化,才子和佳人的爱情故事也必将是文学表现的永恒的主题.现当代文学中,此派小说在人物、情节、叙述模式、表现主题上呈现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面目,但是此派小说古今演变的轨迹没有中断,仍暗藏潜伏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伊恩·麦克尤恩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及小说《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叙事特征.小说文本在场景安排、人物摹写、"色情"意象和叙述技巧等方面都体现了超现实主义梦幻、荒诞等特质.显然,这些超现实主义叙事方法的运用凸显了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本真思考与质疑.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本细读和跨艺术的阐释可以看出,沈从文的文学写作中渗透了深厚的的音乐素养。以小说《棉鞋》为例,《棉鞋》可以作为一支变奏曲的小说文本,其变奏的"音乐性"既保持了总基调的完整,又装饰和改变了主旋律的和声。其形式和结构,不单纯是承载内容的容器,也具有本体的意义,由此生成出摇曳多姿的叙事特质。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早期小说受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影响。《边城》的产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不是突兀的现象,同样得到《迟桂花》的深刻启迪,沈从文始终关注着郁达夫的创作,并抱着不变的钦服之情。郁达夫和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嬗变,也具有着某种相似的面貌。另外,《边城》人物的塑造,也有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的影响。但是,《边城》依然是一部超拔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