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康熙四十五年在北方出现劫杀行旅的老瓜贼社会问题,清延非常重视,立即制定了有关治理对策.雍正初年推行保甲制与缉盗的同时,严厉打击老瓜贼,河南巡抚田文镜执行最力.乾隆帝即位后,就将包括老瓜贼在内的盗贼列为四大社会问题之首,认真治理.乾隆六年十二月,清廷全面细致地探讨并制定了捕治老瓜贼的方案,随后开展铲除老瓜贼的行动,山东阳信知县邱天民破获了重大老瓜贼案件,基本灭绝老瓜贼.康雍乾初盛时期,人们外出并不安全,清朝治理老瓜贼的一套体系发挥了作用,治理卓有成效,体现出清朝统治运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翰林花园及其由来北京西郊著名的园林古迹之一——清代的翰林花园,一般人都不知它在今天什么地方了。其实它就在今天圆明园旧址东南面,北京一○一中学西毗邻的东北桃园(现名西苑果树队)。该园最早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唯据吴振械记载,知为“康熙朝大学士索额图赐园”;又成亲王永理也说“园为康熙朝索相国所居”。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其为大学士索额图的赐园,已属确凿无疑,按索额图正黄旗满洲人,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傅,他是当时有名的权臣,曾帮助康熙帝收回了八旗兵权,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奉旨同帝俄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自以功劳甚大,不免骄纵,气焰日张。后于康熙四、五十年间(1701年—1711年),由于卷入诸皇子与皇太子争位之中随即被捕,死于狱中,园子也充了公。至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复将此园赐给大学士张廷玉、朱轼,尚书蔡珽和内廷供奉的翰林吴士玉、蔡世远、励宗万、于振、戴瀚、杨炳等人在此居住,其所以俗称翰林花园者,当即由此。而它的正  相似文献   

3.
清圣祖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励精图治,政绩显著。究其原因,是和他的选才用人分不开的,本文拟就其用人政策谈些看法。 康熙统治的前期,政治上积弊严重。他八岁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大臣辅政,实际权力掌握在鳌拜手中。鳌拜结党营私,“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  相似文献   

4.
封建王朝之刻书,均不及清王朝,清代又以康熙、乾隆两朝为最盛。康熙朝,于武英殿设修书处,由大学士总领其事。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编纂的书,则下设专馆,专任其事。如康熙二十三年设会典馆,纂修《大清会典》。二十四年设一统志馆,纂修《大清一统志》,四十八年设文颖馆,编修了《皇清文颖》等等。校对人员,写刻工匠等等,也均隶属于武英殿。故凡  相似文献   

5.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学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感化里(今安溪湖头镇)人,康熙三年(1664)以试策论举于乡,九年(1670)中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历任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直隶巡抚、工部侍郎、吏部尚书,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宦海生涯近50年,是康熙一代具有影响又有争议的人物。长期以来,由于对他贬斥过甚,妨碍了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1992年9月底在福建省安溪县召开的有北京、湖北、福建等地学者参加的“纪念李光地诞辰150周学术讨论会”上,与会学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李光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特予综述,供作进一步研究李光地问题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简略与歧异,造成了自晋代以来,一千多年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三顾处和草庐对的争论问题,形成了一桩旷日持久的历史悬案。近期我对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进行了细致地查阅考辨,谈一些个人的意见以请教专家学者。 一、历代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直言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谥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定例,凡大臣应否予滥,由礼部先行奏请,得旨允准后,再行知内阁撰拟溢号四字,恭候钦定。由翰林投职之员及官至大学士考,上一字坐谥文,死事之臣上一字坐溢忠。惟文正则不敢拟,悉出特恩。清代谥文正者仅有八人,他们是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和孙家鼐。清代的谥典@任闻  相似文献   

8.
在徽州古城内,屹立着一座八脚四面石坊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国石坊”。坊额上擘窠大字“上台元老”、“先学后臣”、“大学士”等题额,传出董其昌之手。因为石坊的主人许国,万历年间,曾是董其昌的中式恩师。老师要在家乡树牌坊,凭其是历官三朝的元老,时居内阁次辅之位,董其昌为其题额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清代邑人吴梅颠在《徽城竹枝词》写的:“八脚牌楼学士坊,额题字爱董其昌”是不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9.
清代康熙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在反贪倡廉、肃清吏治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措施,他的廉政思想和主张对于康熙帝整肃吏治和康熙朝的大政方针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陈廷敬在其一生的宦途中,尽管以清廉著称,但是仍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折,那就是发生在康熙年间震动朝野的张沂贪黩案。陈廷敬因为和张沂是亲戚而受到了牵连,但很快就被洗雪。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陈廷敬始终奉行清正廉洁的做官准则,他的清廉作风被世人所公认,因此取得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和信任,成为康熙帝最倚重的大臣。  相似文献   

10.
靳辅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顺治九年由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先后任国史院学士及内阁学士,康熙十年授为安徽巡抚,十六年授为河道总督,总河十一年,治绩显著,实为我国治黄史上有数的治河名家。一靳辅治河始于深入调查,细致探求河敝原因,确立治河的战略思想,改革治河的组织和制度。康熙十六年三月,辅受命为河督,日夜兼程赶赴治河工地,随后带领助手陈潢,历时两月,泥行千里,“偏(遍)历河干,广咨博询,求贤才之硕画,访谙练之老成,毋论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臣莫不虚心采  相似文献   

11.
夔东十三家名称,出自清初毛奇龄的《后鉴录》:崇祯流寇,多与二贼(按指李自成、张献忠)桐终始。故主名虽多,大抵附二贼以见。……而夔东十三家贼者,徒以全蜀摷(剿)绝,乘间窃发,仍仰借二贼游魂,或分或合,以极于败亡。早在崇祯八年(一六三五年)农民军荥阳大会时,即出现了以高迎祥、张献忠等为首的十三家七十二营的称号。以后农民军常用  相似文献   

12.
《万历起居注》所记资料虽然限于明神宗的日常活动(以外廷活动为主),及有关言论、文书和内阁大学士的奏疏,但其所涉及的朝政却是领域广泛,而且多半是当时朝政中最重要最急迫的问题,在记述同类资料的文献中,它也是收录最齐全、最准确的一种。研究万历时期的历史,对它应予以足够重视。诸多传播途径使《万历起居注》出现了多种版本,各版本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3.
康熙年间,旅蒙商人来到包头,与蒙古地区的牧民做买卖,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蒙古行。为了适应蒙古行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牲畜、皮毛贸易的牲畜行、皮毛行。以蒙古行为中心,在进购货物阶段,需要牲畜行、皮毛行为其垫付周转资金,办理业务税务;在输出货物阶段,牲畜行、皮毛行虽有不同的交易市场及销售渠道,但最终是为蒙古行说和买卖。三大行业在相互支援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成为包头经济的支柱。  相似文献   

14.
读屈大均《广东新语》李默《广东新语》,从《天语》至《怪语》共二十八卷,成书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刻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是屈大均生平五种得意之作《屈沱五书》中的一种。屈大均精熟广东地方文献,并遍游各地,随行随记,证以书史。他曾参加《永...  相似文献   

15.
赵吉士     
赵吉士(1628~1706年),字天羽,号恒天,休宁县人,清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康熙七年(1668年)。授山西交城知县。境内交山是盗贼的巢穴,由于范围广,山高谷深,道路险阻,官府对盗贼一时也无计可施。吉士到任后,定先抚后剿之策,对投降者,宽大处理,并叫他们招抚其他的党羽。同时选拔乡兵,将百余名武艺高强的人组成一队,命令缙绅之家每户出一丁,一同承担护城任务。行保甲法,凡匿贼者连坐,使盗贼不敢名目张胆的下山抢劫。  相似文献   

16.
李光地(1642—1718),康熙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湖头人。康熙九年考取进士之后,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使,兵部侍郎、顺天府学政、工部侍郎、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要职。在48年仕途生活中,李光地勤政、廉政、善政,政绩卓著。他还勤奋著述,著作等身,是清初著名的学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自乾隆之后,一些学者在撰文论史时,对李光地却采取极不公正的态度,对开创康乾盛世作出贡献的李光地或不屑一顾或妄加攻讦,诬之为“假名臣,真小人”。造成李光地“声名狼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是全祖望捕风捉影地把“三案”罪名强加在李光地身上。  相似文献   

17.
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福建福清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万历、天启年间,他两次入阁为首辅,长期主政,维持明王朝国家机器的运转。对叶向高在明末政局中作用的考察,无疑是研究明本历史的重要部分,不应忽视。一、叶向高与皇帝1、以首辅维持政局。叶向高中进士后,授庶吉士,进编修,历官南京国子司业、南京利部右侍郎等,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擢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政府中枢。次年,因其他大学士或卒或辞,叶向高遂成独相,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始得致仕。天启元年(1621年)至四年(1624年,叶向高复入…  相似文献   

18.
对王守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语,现在一般都作如下的解释:“破山中贼”是指镇压农民义军,“破心中贼”是指泯灭劳动人民造反的念头。我认为,这样来解释“破心中贼难”是不妥的。在此略加辨析: 此语出自《王文成公全书·卷四·与杨仕德薛尚谦书》。通观全信,就不难发现“心中贼”决非是指劳动人民的造反念头。为说明问题,特将全信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合集》3522"贞:我家旧■臣无害我"中的"■"字,我们认为当考释为"■"。■和眯是同源字的关系,都从米得声,当读为迩,训为近。"■臣"即文献中习见的"迩臣",就是"近臣"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关于乐府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乐府诗的几个问题曹道衡(一)关于七言诗的起源关于七言诗的产生时代问题,历来学者行不同的说法。其实我国历代传诵的许多名篇,很多都并非纯粹的七言句,但人们早已习惯于把它们视为七言诗了。现存诗歌中最早的一首纯七言句的诗歌,相传是汉武帝和他的臣下们所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