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并对国内外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内容,介绍了公允价值在国外的应用;随后探讨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使用,对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应用的三个阶段作了简要的回顾;最后就合理使用公允价值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6年发布的会计准则多处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公允性,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文对公允价值应用做了分析,指出在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科学有效应用公允价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邵莉  吴俊英 《西部论坛》2012,(3):102-108
基于FAS 157的公允价值层级理论,采用Ohlson价格模型,以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为切入点,通过对A股金融行业的实证分析,研究公允价值层级信息被我国资本市场的认可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层级信息的披露有助于公司提升股价,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资产比第二层级公允价值资产更具增量价值,而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资产以及公允价值负债的三个层级均未呈现显著的价值相关性。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公允价值层级披露的统一标准,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其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这将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产生重要影响。论文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分析了公允价值的特征,从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应用前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在国际会计领域中颇受关注。当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对某些特殊会计业务进行准确计量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显示了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对于是否应当立即推行全面的、统一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会计学界从未达成过共识。本文将从介绍公允价值概念及计量展开,从理论基础角度阐释公允价值全面推广应用的历史必然趋势,并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主要疑惑作出相关的理论解释,同时结合会计实务具体操作中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考虑,预测近阶段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现实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在对资产的会计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属性是国内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反映了会计计量属性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说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及其约束条件,然后提出信息经济学发展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牛红军 《兰州学刊》2007,(8):55-57,63
文章从会计计量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国际会计界及我国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背景和根本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引入对我国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事项的计量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规定不够明确、缺少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缺少相应的政策环境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公认计量属性,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暴露了其固有的缺陷,从而引发了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广泛质疑。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公允价值以及我国企业界如何应用公允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被广泛提及和运用,但是公允价值的这些运用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将很可能影响到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本文就公允价值运用上的这些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在我国合理运用公允价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新兴计量工具,在公平交易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学习和研究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极其限制,提出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困难和问题,阐述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徐焱军 《学术论坛》2012,35(5):131-134,199
与历史成本会计相比,公允价值会计具有理论上的优势,但实践中公允价值会计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这既有来自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利益集团干预的原因。文章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优势,从内外两方面归纳了公用价值会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后就我国推进公允价值会计的总体策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广泛的思考空间。从金融危机中各方对公允价值的争议出发,通过对公允价值的背景、定义、计量方法的回顾及其优劣势的分析,在肯定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刘晓飞 《东岳论丛》2012,(3):169-171
对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现有研究主要是从金融体系角度来分析其扩散和放大作用的,而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关系的并不多。鉴于此,从会计计量角度,通过研究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关系找出金融危机扩散和放大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此次次贷危机中,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依次出现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也是依次从大到小。这和三类金融机构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密切相关。简言之,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大,越先受到冲击,受冲击的程度也越大。因此可以认为,公允价值扩散和放大了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价格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公允价值在特殊时期更容易加剧市场的起落。当市场处于急剧变化时,"以市值计价"存在放大风险的作用,增大经济萧条期下的悲观预期,从而引致资本市场的剧烈震动。但公允价值的推出是具有理论基础和环境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仍是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应废除。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应建立一套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框架,完善金融体系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强化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决策有用性在财务报告框架和具体准则制定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对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成为相关各方关注的焦点。基于公司治理机制的视角,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上市公司信息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按第一、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组合的信息风险逐层递增;高质量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信息风险,且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可靠性越差,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越能够有效地降低其信息风险,但对于负债项目来说,并没有起到显著降低信息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新兴计量工具,在公平交易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学习和研究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极其限制.提出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困难和问题,阐述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成为一大亮点,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有所采用。但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和运用环境,从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本文从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现实环境入手,阐述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进而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为知识经济时代大量涌现的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提供了更加合理、更加有用的会计计量模式。文章重点讨论的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背景和历程以及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质。公允价值会计的核心是现值的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和使用已是大势所趋 ,为我国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也必然会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会计中对公允价值的估值是一个难点。立足实际,通过对公允价值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在明确公允价值各估值方法的依据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公允价值估值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在现阶段市场不完善、相关信息不易获取的制约条件下,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准确的估值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难点分析——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iue Accounting)推向争论的焦点.在一定的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独特的顺周期效应会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作用,说明市场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难点后认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公允价值运用环境不成熟、估值的复杂性等因素无法有效保障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难以真正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预期目的--提供相关、可靠、可比的会计信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