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北民歌的迭词与叠音艺术谫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种类 ,都有与之相应的表现手法。陕北民歌也是这样。陕北民歌这朵在黄土地上绽放的民间文学奇葩 ,也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表现艺术 ,其中迭词与叠音艺术的运用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探讨陕北民歌迭词与叠音的运用方式及表达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揭示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语气词“口览、叻、哩”等的使用是陕北方言选择问句的主要特点,连词并不重要。由于所插入的语气词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陕北方言的选择问句可以表示多种多样的体貌意义。本文对陕北方言选择问句的结构特点及用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无力的出走:历史上陕北民歌的精神主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出走”与“逃离”是历史上陕北民歌的精神主题,也是陕北人万难更移的刻骨情结。其中,“出走”的卓绝同“逃离”的无望使陕北民歌形成表层热烈、深层苍凉的异质性结构。  相似文献   

4.
贫瘠的黄土高原,动荡不安的生活现实,人种血缘的融合重组,造就了神奇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在艺术脉络上传承了《诗经》国风的赋、比、兴创作手法,托物传情,以物拟人,直抒衷肠。歌词一般为上、下二句七言体,与《诗经》的四言四句体迥然不同,但它在七言体基础上所作的灵活变通的处理,却与《诗经》一脉相承。就此而言,陕北民歌是对《诗经》的一种新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陕北民歌中的数字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是一种语言艺术 ,数字之于修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陕北民歌中大量出现的数字构成了特定的修辞格 :借代、夸张、反复、镶嵌等 ,其修辞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6.
1947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一年,国共在战场的优劣强弱对比逐步发生了有利于后者的巨大变化。而变化起始于围绕陕北延安的一攻一转的博弈之中。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进程中一次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性转折。它推动解放战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战争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一招。中共中央无论是主动放弃延安、留在陕北还是转战陕北都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深入研究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及其启示,不仅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转战陕北的重大历史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战略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庙会书是陕北说书的主体形态之一。作为民俗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庙会书具有相对固定的仪式行为和说唱程序,赋予说唱浓郁的宗教气息,是人们敬神、愉神、祈求护佑的一种行为方式,从中折射出陕北农村村民的民俗信仰和文化心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剧,陕北农村庙会书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培育、保护更为健康的艺术生存环境,应成为陕北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庙会书是陕北说书的主体形态之一.作为民俗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庙会书具有相对固定的仪式行为和说唱程序,赋予说唱浓郁的宗教气息,是人们敬神、愉神、祈求护佑的一种行为方式.从中折射出陕北农村村民的民俗信仰和文化心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剧,陕北农村庙会书现状不客乐观.如何培育、保护更为健康的艺术生存环境.应成为陕北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对黎族民歌的分类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有助于黎族民歌的传承保护与研究传播。《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是目前涵盖范围最广、收录数量最多的一本黎族民歌集。该书以民歌挖掘整理为主要目的,主要采用了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以方言为标准将黎族民歌分为哈方言民歌、杞方言民歌、润方言民歌、赛方言民歌和美孚方言民歌五大类;二级分类以题材内容为标准,在一级分类下又将黎族民歌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五大类。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落脚陕北是历史的必然:红军长征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目标和方向上为最终落脚陕北提供了可能;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保证了最终落脚陕北;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客观条件是红军选择落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春秋后期,<诗经>作品的创作已经进入尾声,只有郑国诗歌还保持较为旺盛的势头,产生一批带有那个时代诗体特征的作品.同时,郑诗也已经结集在<郑志>中,使郑诗得以较多的进入<诗经>.郑诗的散文化倾向,以及运用语气词较之以往增多的特点,体现出春秋后期诗风的转变.郑诗多数产生在春秋后期,与孔子所处的时段一致,加之它又用新声演唱,因此对孔子的刺激更为直接强烈,遭到孔子的反复批判.  相似文献   

12.
民歌的音乐形态主要指民歌的曲调在旋律、节奏、调式、结构、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形式或表现。海南黎族民歌的曲调俗称"唱调"或"歌调",主要以衬词、内容、流行地域、曲调长度等来命名。由于族源、人口迁徙和社会发展等原因,黎族民歌的音乐形态既有与大陆中原音乐相一致的形式或表现,又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诗经》没有"民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志强 《中州学刊》2005,10(6):195-201
<诗经>中有许多"民歌"的观点可谓源远流长,但这种观点不符合<诗经>中全部作品的实际.现存<诗经>中没有"民歌",其中绝大部分诗作是周王朝各类贵族的"宴语";周王朝各级贵族中的文化人是<诗经>作者的真正主体.对<诗经>中体现出的浓郁的"人民性",完全应该抛开"民歌论"的解读思路,并能够从更科学的视角来作出正确阐释.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15,(3):40-47
崖州民歌是古崖州一带用崖州方言和声调咏唱的,且格律严谨、自成一体的一种民间汉族歌谣。2006年崖州民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它包含着文艺学、语言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信息,蕴藏着珍贵而又丰沛的"软实力"资源。而它在艺术表现上所呈现的美学境界更是古崖州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根在崖州民歌之乡黄流的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5.
崖州民歌是古崖州一带用崖州方言咏唱的一种民间歌谣,崖州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婚姻爱情诸方面,有着重要的旅游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原生态民歌研究视阈中,缺少必要的公共理性支撑,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严重的结构缺陷.其中,对原生态民歌兴起的缘由、原生态民歌本质的界定、原生态民歌审美评价等三个带有基础意义问题的关注明显不够,使原生态民歌研究一开始就出现了视觉盲区和偏差.这种状况可能使原生态民歌研究走入歧途,应该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对价值取向进行结构性的优化和调整应是当前原生态民歌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艳 《学术探索》2013,(6):106-109
畲族民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广为传承。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畲族民歌出现了严重的传承危机。我们应该从传承主体、传承形态、文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人手,对传统畲族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并力图创作出新时代下的畲族新民歌作品,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8.
周怡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25-26,22
本文指出黎族民歌需要和现代审美相吻合、与通俗文化形式相结合,并借助文化的传导和教育的教化手段走向艺术的前台。  相似文献   

19.
所谓俗文学,一是民间文学,二是文人拟作。于是若讨论民歌,还须观照“拟民歌”,尤其是具有民歌视阈的理论,它们虽如散金碎玉、吉光片羽,却也实在是价值不菲。自文学“自觉”之后,雅化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回归“本色”、“亲风雅”、“真性情”的宏论间出,但皆“羽弱声微”,未能唤醒学界,民间文学始终是文人文学的附属物。虽然民歌、拟民歌早已登上大雅之堂——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但还没有真正走进现当代文学史。学界并没有正视民歌一次次地对文人诗的挽救,并没有看清音乐性才是诗歌一以贯之的红线。  相似文献   

20.
古代民谣的怨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怨谣和哀谶构成了古代民谣的主要内涵,确立了民谣的哀怨讽世基调,因此民谣基本上属于政治怨刺文学。民谣的怨刺方式———既有直刺,又有婉讽;直刺犀利痛快,婉讽深刻谐趣,显示出浓郁的民间文学特色,也超越了一般士大夫文学温柔敦厚的传统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