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鼓     
《今日南国》2010,(5):52-53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七世纪左右诞生于滇中万家坝一带的铜鼓,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东移到滇池地区的晋宁一带,随后便呈扇形向东、南、北三面传播开来。一路沿着南盘江东传,经过现今的红水河,传至桂中的贵县和桂东南一带,并与那里独特的文化相结合,达到了它的鼎盛期,产生了三种代表型——北流型(甲型))、灵山型(乙型)、冷水冲型(丙型)。当人们把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大量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对冷水冲型铜鼓的族属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考证,认为冷水冲型的铜鼓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骆越人创制的,而中晚期则为骆越人的后裔──僚人所铸造和使用。文章还对《中国古代铜鼓》一书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4.
分布于广西左江流域的花山崖壁画,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它无疑是一部浓缩的史书,一部壮族古代社会形象的历史。花山崖壁上的图像之被称为画,是后人强加的。在壮族祖先眼里,那崖画上冷峻投影式的形象不过是他们供奉的神。具体地说,那些被称为蛙形舞姿的形象是古代壮族祖先所崇敬的民族守护神——蛙神,花山崖壁画不过是当年壮族祖先的祭神圣地。它对当年的瓯、骆人,就象阿拉伯半岛的麦加、黄河边上的黄帝陵、历代帝王的陵寝及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的一束瑰丽的艺术之花。其流布之广,数量之多,是世界历史上仅见的。解放以来,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对铜鼓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从体系来看,有的学者把它分为两个,即云南型体系和两广型体系。笔者认为,按体系的分法是正确的。因为云南出土的早期铜鼓和两广出土的早期铜鼓,不论从其型体、纹饰、大小、重量以及铸造方法等诸方面看,都各有特色,目前还看不出它们相互间有承袭的关系。在两广型这个体系  相似文献   

6.
铜鼓和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原始艺术的突出代表,是壮族神话意识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艺术方式的反映,是壮族神话以物的形式的记录。下面,笔者对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神话内容和原始宗教背景试加阐述,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铜鼓航道地理位置及水流泥沙条件。根据2008—2009年铜鼓航道5次水下地形测量资料,结合铜鼓海区水文泥沙环境,从航道沿程水深变化、航道冲淤分布、航道回淤量和断面形态变化4个方面,分析了航道的时空冲淤分布特点,并计算了铜鼓航道的年回淤量和平均年淤积强度。得到如下结论:铜鼓航道年平均回淤量为573万m3,平均年淤强为0.82 m,并且回淤呈现洪季多淤、枯季少淤和主槽回淤较多、边坡回淤较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铜鼓文化是壮族人民主要的传统文化形态.铜鼓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是壮族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风貌的映射,是民族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类型来看,瑶族文化可分为铜鼓文化和长鼓文化两大系统。即布努瑶族系的铜鼓文化和盘瑶族系的长鼓文化。此文不是论述瑶族文化问题,而是根据我在桂、湘、黔、滇等省(区)瑶族地区调查收集的资料,略述布努瑶地区铜鼓分布、历史、打法、社会作用和收藏等问题。瑶族地区铜鼓的分布和使用的历史瑶族,全国有一百四十多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五个省(区)  相似文献   

10.
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然是贵州使用铜鼓最普遍的一个民族。相当多的布依族村寨现在都还有一个铜鼓,少数的村寨有两个或三个。今日布依族使用的铜鼓都属于“麻江型”(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器型而得名),即黑格尔分类的Ⅳ型铜鼓,或闻宥分类的丙式铜鼓。这种铜鼓体态小巧,高一尺许,鼓面直径约一尺五寸,鼓身只分胸足两段,鼓腰呈突  相似文献   

11.
铜鼓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集冶炼、铸造技术和装饰、音乐艺术于一身,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礼乐器,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古代常用于祭祀赛神、祈年求雨、节庆娱乐、发号集众和指挥作战,是社会财富、地位和权威的象征。上图为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所藏负蛙铜鼓,出土于我国西南地区。正圆,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高52厘米,鼓面直径86.6厘米,底径86.5厘米。鼓面中心有隆起的光体和光芒组成"太阳纹",便于打击和定音;以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博物馆于1975年在楚雄市东南三公里万家坝二十三号墓中出土的四面铜鼓,经科学测定年代距今2635±85年,定名为万家坝型,又称云南型Ⅰ式鼓,成为迄今世界上铜鼓研究领域里可靠的最早物证。本文拟通过近来在滇西北高原永胜县发现的两面早期铜鼓调查所得,并结合川西南地区会理县的铜鼓材料,对云南型铜鼓的传播路线,冒昧地提出管窥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13.
铜鼓立体饰物研究李伟卿1铜鼓的立体饰物,是指有别于平面纹样的各种小雕塑。现知的近1600面铜鼓中,有立体饰物者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属第Ⅰ类型者约140余面、Ⅱ型者300多面、Ⅲ型者近80面①。常见的母题是蛙类,其他还有人物和牛马……。现按母题分...  相似文献   

14.
铜鼓雌雄论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在使用时经常成双成对,这种成双成对使用的铜鼓往往被称为“雌雄鼓”,或曰“公母鼓”。最早提出铜鼓分雌雄的是明代著名学者邝露,他在《赤雅》一书中说:“伏波铜鼓,……东粤二鼓,高广倍之,雌雄互应。夷俗赛神宴客,时时击之。”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雌雄铜鼓的区分和使  相似文献   

15.
壮族文化生态有一个从依生美向竞生美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壮族的神话传说和铜鼓艺术.壮族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传说,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竞生的愿望,但它们只是一种幻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生,体现的只能是一种悲壮之美.壮族的铜鼓,开始体现的是依生与竞生并存,神性与人性交织,形成了高大厚重而繁缛瑰丽之美.到后来铜鼓的神性因素逐渐消褪,人性因素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精巧平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壮族文化生态从依生美向竞生美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铜鼓的主要使用区域之一.各族人民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铜鼓的制作和纹饰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铜鼓文化.铜鼓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相互融通、融合的实物见证,也是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历史见证.各民族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精髓的完美结合,使铜鼓的文化内涵变得无比丰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铜鼓在四川南部南广河流域发展流传的历史表明 ,川南人是一支拥有巨量铜鼓的古代民族。珙县悬棺岩画中众多的铜鼓形象 ,是川南人铜鼓文化与悬棺葬俗交融渗透的历史记录 ,它们蕴蓄着人铜鼓文化的丰富内涵 ,积淀着人社会发展的原始文明  相似文献   

18.
壮族巫文化与壮族麽教文化、鸡卜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青蛙文化、师公文化、道公文化等一起是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而巫信仰和麽教信仰则是壮族原生型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壮族巫信仰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9.
铜鼓是广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乐器,是体现广西历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市场制度下,以提倡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和整合铜鼓文化品牌资源,从铜鼓文化馆、铜鼓文化知识、铜鼓音乐、铜鼓舞蹈、铜鼓数码新科技开发五个方面打造立体铜鼓文化产业,建设独特的壮乡文化品牌,延伸铜鼓文化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一九八五年贵院第二期学报所载《铜鼓的纹饰、造型和壮族祖先的宇宙观》一文中,在论述雷神在铜鼓上如何表现一节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说来也巧,近年在浙江越人故地出土了一种描写祭祀场面的铜屋,屋顶的图腾柱身上铸满雷纹,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