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求职期间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有关学生进行状态-特质焦虑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得到如下结果: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状态-特质焦虑(STAI)得分高于非毕业生,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毕业生群体中,高焦虑者占5.05%;总体显示情绪不愉快,但并未呈现出极度紧张不安状态.毕业生焦虑状态的成因在于求职过程中学历、专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对少数高焦虑者,有关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胡定安是民国时期江苏卫生和教育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公共卫生实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担任南京特别市卫生局局长期间推动卫生行政建设,开展公众卫生运动;二是筹建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并任教育长、院长以及国立江苏医学院院长期间,培养卫生教育与卫生行政人才,大力倡导卫生教育,与陈果夫等发起成立中国卫生教育社、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为民国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胡定安的公共卫生思想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务实、深受陈果夫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国家为了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与管理,陆续将现代的警察体系引入到乡村基层,以图改革中国传统的乡村治安体系。然限于警力缺乏等因素,这就导致了民国时期基层警察体系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便是存在名目繁多的警察之补助组织,这种状况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向基层政治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国时期国家对基层控制之薄弱。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国时期甘肃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变革,是中国教育由古代社会旧式教育逐步演变为近现代新式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变革时间上从1902年一直到1930年代,从层级上分为省级和县级两个层级,具体的体现则主要是机构设置变动和人事变动;甘肃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变革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为甘肃当地带来了面向世界的全新视界,但限于时代局限和现实政治的巨大影响,教育行政始终未能摆脱易受行政干涉、教育政策连续受阻、长官任命没有制度保障、教育经费经常被挪用等问题,因而变革缓慢;甘肃的近代教育变革是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行政长官,在中央政府为教育部长,在省政府为教育厅长,在县政府为教育局长。局长厅长部长之权力与责任虽彼此不相同,而各级良好教育行政长官之整个人格似有彼此共通之条件。个人之才具有大小,宜于做局长者或不宜于做厅长,宜于做厅长者或不宜于做部长。但此种差别,是量的而不是质的。本篇所要讨论者为良好教育行政长官之各种特质而非此种特质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乡村基层教育督导被誉为教育机关的耳目和喉舌,对教育的兴废改革起着较大的影响。民国乡村基层教育督导工作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地方不靖、经费不足、交通食宿不便、名额不足、职责范围太广等诸多现实困难,使得基层教育督导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中,金陵女子大学女学生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与当时的大多数学生迥异,本文认为教师的性别观念所形成的教育文化环境、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家庭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形成金陵女子大学学生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选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任期制,是指从制度上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规定一定的职务任期,任期届满,按规定程序自然解除领导职务,由任命机关根据其任期目标完成情况或任期表现重新予以任用(包括连任)。领导干部任期制明确了任期内的责任目标,打破了干部终身制,有利于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有利于干部正常的新老交替,有利于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是历史的进步。但当前一些地方的干部任期却出现了短期化、随意化倾向,如果任其持续蔓延下去,势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国家法律和党章规定,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5年为一任期。但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奠定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其中师范类教育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民国时期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的教学》,是一本记录当时学院章程、制度、课程、言论、文集等内容的综合类资料汇编.该书在探究当时师范类教育,尤其女子师范教育、学科设置、学生思潮、学界动向,乃至民国学制等都有相当丰富的资料支撑,其细致而全面的记录甚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河南发生灾荒的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这不仅受河南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且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掠夺使得国困民穷,无力抗灾;战争频繁,加重、制造了灾荒;吏治腐败,水利设施长期失修,灾民得不到及时救济,等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相侵袭是造成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