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词“没”的使用主要受时制方面的限制,它表示的是“已然”的时制意义,可以用于先事时、方事时、过去时、现在时,但不可以用于将来时、后事时。位于句中的“了1”至少包括两个,其一是具有先事时意义或者过去时意义的时制助词“了11”;其二是具有动词意义,充当补语的动词弱化形式“了12”。因为“没”和“了11”具有相同的语法属性,所以不太能在同一小句中共现,一些共现的情况要么语感接受度不高,要么受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或其他语法条件的限制;“了12”与“没”的共现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
描述时间概念,利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等时间概念在使用上的对照特征,分析了“简单现在时”各主要用法的时间意义,论证了“简单现在时”与“现在时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三”能作“终”、“极”解,是同古代哲学思想分不开的;“三”言“多”时,往往可直接释为“多”或“多次”等,言“少”时,需随文释义;“三”反映了古人“三位一体”的思维逻辑;“三”与“参”在古文献中常互通互训;“三”在古文献中有时同《易》学和五行说搭界。  相似文献   

4.
“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时指四季运行,又指天道。《周易》中“时”与“动”相关,凡“动”必依于时,因此有“时变”、“时报”、“时成”、“时中”等等,《周易》卦象中乾、艮、震、兑、巽、坎皆为时。  相似文献   

5.
针对不定时量的模糊性与主观性问题,采用例证法,以《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为范本分析了不定时量“一会儿”、“一阵儿、”和“V一下”的模糊性与主观性,对研究不定时量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提出“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翻译即生态平衡”三大核心理念,并将文本生命、译者生存和翻译生态作为三大研究问题域。通过分析外宣文本《中华源·河南故事》的“三生”主题,探求外宣翻译是什么、谁在做、如何做、为何做四大基本问题。此外,从译者的适应选择视角分析该文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译者如何运用“十化”译法实现文本成功移植和翻译生态平衡。研究发现:译者翻译生态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自然化”译法;翻译物质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原生化”译法和“补生化”译法;翻译社会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译生化”译法和“多元化”译法;翻译神话传说负载词时主要采用了“原生化”译法,同时以“适境意识”为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儒家"用夏变夷"思想与理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夏变夷”是儒家民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孟子首次提出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其精神实质和具体内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大体说来,它经历了从孔子时的“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到孟子时提出“用夏变夷”的思想;从先秦时的“外夷狄”、“正朔所不加”到汉唐时的“华夷一统”、“夷狄进至于爵”;从先秦汉唐时的“不予夷狄之主中国”到金元时的“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不时御神”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不时御神”的“时” ,旧释为“善”。据《诗经》语法 ,认为“时 ,善也”之“善”乃“嘉善”之义 ,“不时御神”的“时” ,当为“识”的音误  相似文献   

9.
“时”和“体”是有关英语动词的两个语法范畴。“时”以动词的形态为主要依据,分为现在时和过去时,表示动作或过程发生的时间,“时”与时间不同,“时”是时间这一自然概念在语言上的表达方式。“体”的构成以句法组合为依据,分为完成体和进行体,表示动作或过程在某一时间的表现方式或进行情况。“体”必须借助于“时”才能体现动作所表示的时间。每个“时”可以和一种“体”结合,也可以同时和两种“体”结合。“时—体”之说要比时态之说更具有可分析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寻”“常”及其连用关系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考释了“寻”和“常”的本义和引申义 ,也考察了它们同义连用的意义来源 ,推定“寻常”做形容词时 ,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是由“寻”和“常”的本义连用的比喻义引申而来 ;当“寻常”做副词时 ,为“经常、常常”的意思 ,是“寻”和“常”的本义分别引申为“经常、常常”的意思 ,再同义连用而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理论语言学的观点 ,通过对传统语法和现代语法理论对比 ,探讨英语动词的“时”和“体”,认为英语动词的“时”和“体”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 ,并提出了“两时两体”的观点及其理论依据 ,此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审读科技期刊时发现,相当多的期刊在正文中标注参考文献的起讫序号时序号间的标志符号使用了“~”、“-”和,”“,  相似文献   

13.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提出了“有天有人,天人有分”这一命题。通过对比和分析,此篇“天”和“人”的涵义和所指既源自与孔墨相关的传世文献,又有顺应时世变化和发展的新义。“天人之分”指人与社会各有职分,揭示了社会的偶然性对个体的制约和限制,认识到“时”“世”“遇”作为命运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这一认识的提出,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此时也正是论辩和道术极大发展的时期。《穷达以时》“天人之分”为我们认识先秦天人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通俗文》、《一切经音义》等古代辞书及其它语料,考证“映”本义为“斜照”,补正了《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映”本义为“照、照耀”的说法.并且否定了两大辞书关于“映”有“未时,午后一时到三时”义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释"喜"     
分析了“喜”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为上“”下“口”的上下结构。“喜”字为会意字,其形体表示人们在面对具有浓烈喜庆色彩的鼓时发出欢乐的呼喊声。“喜”一词的上古音本身即为人们在欢乐时发出的愉悦赞美之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岳麓秦简“毋夺田时令”的分析,认为“中县道”是内史辖县道,“春秋试射”是县吏召集黔首参加的射术教学、演练和考核。“毋夺田时令”规定了两事项,分别需要和相关律令条文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黄义正 《阅读与作文》2008,(1):31-31,42
小学生写日记,常常有忽冷忽热的毛病:“热”时,每天一则;“冷”时,整个星期都“忘记”写了。追究根源,他们常常说不是忘记了,而是没有材料写了。这也确实,要他们坚持天天写日记,就要教给他们应付“没有材料时”的一些方法。“目标日记”就是针对这个而提的。怎样引导小学生写“目标日记”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对开江话中“倒”和“起”的语法特征进行了描写 ,分析了“倒”和“起”分别作为助词和作为补语时的同和异。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重要表时标记“的”。表时标记“的”所在句子即为表时“的”字句。文章从语义入手,在外显作用、表义重点、使用条件、否定对象、分布位置、语法意义等方面,对表时标记“的”进行了多维度语义考察。考察结论;外显作用上具“外显已然”语义特征;表义重点上具“凸显焦点”语义特征;使用条件上,句类选择具“倾向认识句”语义特征,谓动选择具“唯动作性”语义特征;否定对象上具“否定凸显焦点”语义特征;分布位置上具“唯谓后性”语义特征;语法意义上具“强化现实性”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一书重在“时”义的阐扬,书中论“时”者共四十一处,而《彖传》中言“时”即有二十四卦,可见“时”义的重要。《周易·彖传》中,赞叹“随时之义”者有《随》卦一卦,其要义在于“时”。文章就随卦来研味其理,而识其时义。《随》卦其“义”,在强调“随时”。“随时”,除具有“浅事而有深意”之“义”外,还兼具“用”的作用,及“大事大变”的“时”之功能在。《随》卦的义理如下:1)《随》在随时从善。基于“天下随时”的原则,“随”就要“刚来而下柔,动而说”,不能完全坚持己见与利害,需要容采他人智慧与见解,同时兼顾他人的利益,唯有将自身智慧与利益和团体智慧与利益相结合,当下与长远利益及理想目标相结合,方能“得人心之归”,创造幸福逸乐的社会。2)《随》时大用在明哲。《随》卦之“时”义其用在于与时行。时行则行,时止则止,随顺自然而动静不失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