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0.1 双宾语句指述语后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其靠近述语的为近宾语,远离述语的为远宾语。如果用V表示述语,O_1表示近宾语,O_2表示远宾语,其句式可归纳为“V+O_1+O_2”。如: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史·廉蔺传》)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左·襄十四年》) ③晋侯饮赵盾酒。(《左·宣二年》)  相似文献   

2.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绛侄周勃世家》)一文第二小节开头云:“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对这个复句里的“将以下骑送迎”这个分句,各家理解不一。原上海中师教材《语文》(2)(1979年版)的编者,沿用《古代散文遗》的“注文”注释说:“大将以及属下的军官都骑着马送迎(皇帝)”。于在春同志在其《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一书中,将该句译为“将军以下的大小军官都骑着马欢迎、欢送。”  相似文献   

3.
《辞海》“河桥”条云:“河桥,古桥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西蒲州镇之间黄河上,战国秦昭王建,黄河上建桥始于此。”学者多从之。黄河桥以秦昭王所造为最早,此说实有舛误。  相似文献   

4.
《论积贮疏》篇末“可以为富安天下”一句,高中语文课本注解翻译为“(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又解释了句中两个词:“为,做、形成。富安,指食用充足和政治安定。”大意是不错的,但如果对照原句的用词和造句的特点来看,就值得推敲了。首先,在译文中,“为”字的意思没有得到落实。其次,把“富安”做为一个词来看待,又是使动用  相似文献   

5.
《左传·子鱼论战》有这样几句: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在发行量较大,影响不小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余在春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把这几句译为: 子鱼说:“你还不懂得打仗。强大敌方的兵士,处在不利的地形,又还没有摆好阵势,这正是老天帮助咱们呀!” 从上面的译文看来,余先生把“天”释为“老天”,我对此却不敢苟同。“天”字固然有“老天”、“天意”之意,但在这里以  相似文献   

6.
导弹外壳板弯机中的“改进型”轧辊半径之确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将日译汉翻译课的形式分为与"词译"(生搬硬套搬字典里的解释)"句译"(在整体把握原文意义基础之上进行翻译)两种类别.并例举大量例文用以说明"句译"是我们应当提倡的翻译方式,而"词译"方式则不可取.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翻译史论和译论文献,《法句经序》实乃中华译论之发轫,故钱钟书视其为严复所倡“信达雅”三难之本源。然而后来学者解读该序言时因断章取义而出现了一些误读现象,因此有必要重识该序言,旨在正本清源,挖掘其传统中华翻译诗学精神,向西方译界展示中华传统译论之魂,为中西译论平等对话提供理论资源。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观出发,通过逐句分析,认为该序言既阐明了有关《法句经》翻译的五个问题,证实了钱钟书先生之论断,同时也表明了支谦“求信”、“求雅”的翻译诗学观,揭示了翻译诗学与本土诗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现中学语文课本注“王之”为“以他为王”,有的文言语法书上也有把它当成动词使动用法的。在教学中,几经琢磨,我以为不妥。译成“以他为王”,是用“之”代“先破秦入咸阳者”。单就选文来看,似乎还通,但从《项羽本纪》全文和《史记》中其他有关文章对这件事的记述来看,我觉得其中的“之”不是指“先破秦入咸阳者”,而是指的“秦”(即“关中”)。  相似文献   

9.
译文词汇密度(译文LD)是指翻译单位汉语文言句读平均使用的英语单词数量。首先,译文LD以汉语原文为其外部参照,不受英语词汇体系和语法结构的影响,因而无需区分实义词和功能词。其次,译文LD可用以分析译文及其语句和篇章并呈现其在译解、语式和措辞上的风格。再次,Pound和Ku(辜鸿铭)的《论语》英语译本明确了现有的《论语》英译在译文LD区间[5.91,9.13]内波动。该区间在译文LD的数值上界定了多重《论语》英译甚至文言英译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有大量关于“赀”的法律条文和法律材料。“赀”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律措施?在秦的法律制度中,居于何种地位?这对于了解秦的社会政治生活,对于我国法制史的研究,都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现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来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它作出必要的说明。一关于秦的“赀”,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多。《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秦昭王有病,百姓里买牛而家为王祷。公孙述出见之,入贺王曰:“百姓乃皆里买牛为王祷。”王使人问之,果有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  相似文献   

11.
狗盗鸡鸣亦作“鸡鸣狗盗”。①学雄鸡啼明,装狗进行偷窃。语本《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钕伦心  相似文献   

12.
(一) 晋国为什么作爰田作州兵? 《春秋左传》卷第十四曰:“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晋侯“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僖公十五年十一月“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俘虏“晋侯使(大夫)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原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译者兼作家,余光中积极反对译文“翻译腔”“恶性西化”等现象,其翻译理念在翻译作品中是否有所表现?文章基于余光中译作《梵谷传》、《老人与海》及其对译本的平行、类比语料库,以被动语态为个案分析,考察源语透过效应在不同译本的反映,尤其关注余光中的译文处理方式。研究发现:受源语透过效应影响,对译本“被”字句使用频率更高,且歧义被动句及增译被动句等现象也更频繁。余译本被动使用更灵活,使用频率及表达方式更接近汉语母语表达习惯,“被”字句与其他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给”字句使用频率较高。研究表明源语透过效应对余译本影响较小,也与余光中一贯坚持的“西而化之”“文白相辅”等翻译观相呼应,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城史是中华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的长城为中国长城史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其中尤以秦昭王长城,更是涉及秦国发展史中的重大问题。这条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就流传一句格言:“Traduttore——traditore”(翻译者即叛逆者)。马克思1875年曾经告诫人们。“删节给翻译者(traduttore)变为叛逆者(traditore)提供特别方便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1972年,第34卷,第139页).翻译是困难的,文学翻译更难,诗歌翻译尤其难。在诗歌领域中,最难翻译的要算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了。1927年,在译成波兰语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集的序言《致波兰读者》中,马雅可夫斯基曾经写道:“译诗是件难事,翻译我的诗尤其难.  相似文献   

16.
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为中心,把是否“忠实”原句和原作者作为衡量译作优劣的标准,导致译者常处于原文附属的边缘化地位。直到“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出现,使译者这一翻译过程中最积极的因素从“隐形”逐渐转变为“显形”,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越发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著名翻译家陆谷孙翻译的英国散文名篇《战前星期天》为例,研究译者在处理原文中的转折关系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转折关系的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可以促进译者主体性这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为广大译者在英汉翻译中处理转折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科技同声传译过程中采用“顺句驱动”的原则能够迅速地把信息与意图传递给目的语听众,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对译、断句、概括总结和储存等翻译策略是科技同传“顺句驱动”的主要具体表现形式,“顺句驱动”原则的灵活运用能够达到更好的同传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 翻译文言文,应该做到“信、达、雅”。而要做到“信、达、雅”,必须对原文句子的内部结构搞清楚。蔡镇楚编著的《实用文言语法表解》(上海教育出版社)里把《鸿门宴》中拔剑切而啖之”译为“拔出剑来,切着吃掉它(指生猪腿)”。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学院编著的《文言文释译》中译为“拔剑把它切着吃了”。我觉得,他们翻译得不太恰当。因  相似文献   

19.
秦、楚同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尤其是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战国策》),出现了“中分天下”(《淮南子·兵略训》)之势,但在长期的角逐中,楚却为“独霸西戎”、社会经济原较落后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科技同声传译过程中采用“顺句驱动”的原则能够迅速地把信息与意图传递给目的语听众,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对译、断句、概括总结和储存等翻译策略是科技同传“顺句驱动”的主要具体表现形式,“顺句驱动”原则的灵活运用能够达到更好的同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