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近期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3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的顺差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本文正是从我国近期国际收支双顺差这一现象出发,分析了其原因及消极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现象加剧,外汇储备也随之增加。分别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两个方面进行顺差原因分析,指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储蓄投资失衡,鼓励出口政策,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引起国际“热钱”的流入。  相似文献   

3.
1994年至今 ,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帐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持续的“双顺差”(1998年除外 ,资本与金融帐户为逆差 ) ,开放经济下这种“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有其特征、形成原因 ,亦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上虽然有些国家出现过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但都是相对短暂的.而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着居高不下的趋势,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但从2012年开始,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有所缓解也于第二季度资本与金融账户重回逆差状态,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首次出现年度逆差.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自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首次出现年度逆差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负面效应及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至今,我国持续保持了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和政策决策层的热切关注。双顺差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其内在原因是什么?双顺差是否会延续下去?本文拟从制度层面对此进行分析,结论是持续双顺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经贸政策和制度安排,而现阶段这种安排已经不合时宜,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效应,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的外经贸政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交易规模逐年增加,并于200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上升到4.3万亿美元,而同时国际短期资本也大量流入我国,特别是隐蔽性短期资本流入的规模急剧增加,大量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必然会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资本与金融项目结构以及外汇储备和国际偿付能力造成影响。因此,逐步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逐渐放松资本管制将减少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冲击,避免国际收支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储蓄——投资失衡与国际收支双顺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我国国内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在存在过剩储蓄的情况下又过度依赖外资,这种国内储蓄一投资失衡的状况是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资本市场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发展失衡、内需不足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的原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我国转型经济复杂性的主要表现及其内在原因与关联,进而论证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失衡决定了中国外部经济的不平衡增长.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型工业化阶段、外资政策调整与金融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以及盘根错节、互为因果的改革局面等因素,极大地制约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发挥调整贸易与国际收支、优化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刺激国内需求和推进整体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文章指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平衡问题是制度、政策、结构和特定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定的长期性、客观性和趋势性.应该历史、全面和理性地来对待和处理这一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9.
虽然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的经常帐户就取得了持续顺差 ,但外资的大量流入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两个帐户所带来的“双顺差” ,而忽略了经常帐户顺差背后的基本事实 :中国成了事实上的资本净输出国。有学者据此将中国划归为新兴债权国。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并考察了双顺差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尽管我国公共政策研究面临的任务艰巨而复杂,但是研究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科学防范或修复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现实而迫切的需要。本文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完善的实践出发,以心理控制逆效应理论和公共政策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构念,然后对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的形成机制、主要变量、心理负荷等基本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最后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设计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的关键变量测量指标,初步阐述了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理论提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原理和实证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结算的发展趋势谈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 ,由于国际结算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国出口企业受到一定的冲击。文章分析了国际结算的发展趋势 ,研究了现阶段我国国际结算的现状 ,并就出口企业如何灵活运用国际结算方式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降低收汇风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外贸易活动已经连续几年快速增长,并维持较大的顺差,在这之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然而,进入2008年以来,这种增长趋势有所回落,顺差增长幅度也有所减少。文章结合最新数据,通过对目前的外贸顺差现状的描述,探讨了外贸顺差问题带来的正负两面影响,并结合现状提出了促使贸易平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当前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大问题。借鉴发达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有益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今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应放在转移支付目标的确定、补助方式的选择及制度的规范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已超出了最优规模.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大部分以美元形式持有,在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必然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产生大量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损失,而且超额储备对经济也有不利影响之处.为了克服这种不利影响和避免损失,有必要对外汇储备资产进行积极管理,使其在保值升值的同时,发挥更大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解决国际支付的法律冲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解决管辖权、法律选择适用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解决国际支付的纠纷。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际农产品金融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对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动态变化研究的不足,引入了状态空间模型和BEKK-GARCH模型,基于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的月度数据,对传递系数的动态变化特征及金融变量对传递系数的影响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农产品金融化背景下,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农产品价格向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系数为正,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国际石油价格、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流动性水平均对传递系数有正向促进作用;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流动性水平相互影响,对传递系数存在ARCH型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服务业日益崛起,服务业国际转移渐成趋势的背景下,利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给移入国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理论阐释,分析了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四大效应、两大影响因素和有效转移的条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本文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入手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局限性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阻碍作用 ,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途径  相似文献   

19.
转轨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均衡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府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多重目标:实现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矫正外溢性及其他经济政治目标。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终极目标追求的是区域间财政能力或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我国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虽然在实现纵向平衡方面有明显成就,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区域间财政能力的均衡,但总体而言,从设计到实施,在矫正区域间的横向均衡方面缺乏成效,没能有效地控制区域间财政能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要进一步发挥其区域均衡效应,必须进行转移支付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