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弼、何晏第一次把“本末”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来加以探讨,强调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形成客观唯心主义的“本末”、“贵无”思想,催化了文学本体论思想的产生,对此后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弼“言不尽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论,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特征,另一方面启发了象外之意,言外之意,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弼“名教”出于“自然”以援老入儒并进一步糅合儒家道家思想,弥合并解决追求人格独立自由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矛盾;阮籍、嵇康等“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自我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反映到文学艺术创作中,追索个体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追求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催生了文学乃至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魏晋文学中的死亡想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情方式,作者借悲伤的歌诗艺术而实现情感净化与自我慰藉。它沿曹植一陆机一陶渊明的大致走向而展开,渐次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既呼应了此期尚悲的社会风习,也无形中加速了对建安风骨的背离。  相似文献   

3.
俞灏敏 《南都学坛》2000,20(1):38-41
游仙文学在秦汉是宗教的或政治的附庸,它在魏晋六朝的崛起,一般认为是受到同时兴起的道教的影响,但实际上与以汉末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契机的文学的自觉有更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创作上表现人的主题,追求美的创造,从而汇入到当时的主流文学中。  相似文献   

4.
“魏晋文学自觉论”的迷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上流行已久的"魏晋文学自觉论",其理论支撑不外乎"纯文学"、"人的觉醒"以及"审美"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无一例外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魏晋六朝时期不可能产生这些现代性的观念。用现代性支撑起来的"魏晋文学自觉论",不过是一个虚构,一个自觉不自觉使用西方观念改造中国传统的伪命题,它本身是经不起学理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与政治上的分裂动荡形成鲜明比照的,是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不论是在政治思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还是在对人生的探索、人性解放的追求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势头。两汉以来,占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衰落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筑起来的旧传统,在黄巾起义的冲击下,濒临崩溃,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开始是法家思想的引入,曹操重才轻“德”,以法治军。继之是老庄思想的抬  相似文献   

6.
一代文学千古独步——魏晋清谈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魏晋知识精英创造出的口头文学清谈,其内容超越析理玄学,而带有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倾向和言理咏怀、体物审美的特质;又表现出诗歌艺术形象意境之美,典型的清谈对话更表现出心生言立、情以言迁、创作随意识流动的口语艺术特有之美,有的还表现出正统文学罕见的俳谐美。这千古独步的口头雅文学,应是足以媲美汉赋的“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7.
魏晋六朝时啸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大批士大夫爱啸 ,他们成为啸的主角 ,使啸的主体发生变化 ;名士和隐士之啸享誉一时 ,啸成为社会时尚 ,普遍地参与到社会文化、名士风度和魏晋精神文化的建构中 ,士大夫把魏晋之啸推向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文学产生虽然很早,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却是魏晋才形成的,这是文学自觉的深层内涵.文学场域是在整个文化场域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中蕴含的权力因素使统治者依靠不断走向自主性的文学去夺取文化权力,文学场域在整个文化场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关于魏晋六朝的精彩评价:“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①魏晋时期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生活,为广大士人提供了比较宏大的历史舞台,也流传下来很多堪称不朽的文学作品。卫绍生研究员的大作《魏晋文学的多维观照》②,从建安文学研究、竹林七贤研究、陶渊明研究、魏晋文体学研究四个方面,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作者30多年来对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和深入思考。作为一名热爱学术研究、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卫绍生先生开阔的学术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执着的儒家情怀,对于从事传统学科研究的年轻人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中有关隐逸思想的论述,在魏晋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文章分四个时期,对此作了具体分析汉魏之际的避隐;正始时期阮籍、嵇康的尚隐,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西晋时期的以隐为乐;东晋时期陶渊明的真隐。从魏晋文学中隐逸思想的这一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文人对人的个性认识日益突出,并逐步确立了人格独立意识。隐居不再是一种逃避,而是他们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于是文人便有了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因而使这一时期的隐逸诗文具有了更丰富、更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考察傅玄的模拟作品,能提请人们注意魏晋文学的血缘,管窥魏晋之际的文学变迁。入晋前,傅玄的拟赋旨在张扬儒家人生观和儒家文风,以对抗玄学人生观和玄学文风。拟骚和拟乐府之作则化俗为雅,重在以裨风教。傅玄通过自己的模拟,牵引着文学朝一条有别于建安、正始文学的路上走去,魏晋文学的变迁由此而始。入晋后,他则凭借文坛前辈的地位,通过制定礼乐和组织同题共作等活动,排摒玄风,推行儒家文风,从而实现了魏晋文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复杂的活动系统中,主体的文学活动具有何种属性,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从人类的整个文化现象,从社会意识形态层次,从文学活动的独特的个体形式出发,作一次由宏观到微观、由外到内的透视,我们便发现,主体的文学活动至少具有三方面的特征。即:主体的文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价值活动,是一种人格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觉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促进了文的自觉,其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个性的张扬发,二是个人情感的抒。当文人开始追求自我情感的抒发和个人价值的表现时,自我的外貌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也必然引起具有先觉意识的创作者的重视。表现在文学中就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刻意"修饰"和对美的追求。基于此,魏晋文人逐步认识到文学有自己的特点,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并且认为文章是需要有审美要求的,这就标志着文学的觉醒的肇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自传文学,有一个由书籍自序式自传至诗文自传、由附属于正史子书到诗赋自传独立状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在魏晋时期得以完成。子书类自序式自传和自传诗充分体现这一点。前者自东汉起便以突出自我为中心,而至葛洪《自叙》标志着纯粹自传的成立。后者由场景诗演变而来,自魏至东晋逐步发展,从蔡琰、嵇康至陶渊明,终于发展为成熟的自传诗。自传性是陶渊明诗、文的本质特征,他的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自传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长啸的历史源流及其在魏晋的形式特征,随之勾勒了长啸普被于魏晋的轮廓,继尔论证了魏晋长啸的特定内容;既是一代士人飘逸、粲傲、任达个性与气质的体现,也是其精神苦闷的象征和思想超脱的反映,从而揭示出魏晋风度的一个新侧面。  相似文献   

16.
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不同意鲁迅先生所提出、并为多家所沿用的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的说法,认为从文学观念的发展演进、专业文人创作的出现和专业文人队伍的形成、多种文学体裁在汉代的发展和成熟、汉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等方面来看,文学的独立和自觉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它从战国后期开始初露端倪,到西汉中期已经相当明确,这个过程的完成可以刘向对图书的分类作为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巴蜀地区仅出文学家14人,较之西汉巴蜀本土文学的辉煌及魏晋时期其他一些地区本土文学的发达,显得相当寂寥。所以如此的根源在于:蜀汉的人才政策与立国方针不利于巴蜀本土文学的成长,西晋巴蜀政治地位的下落有碍巴蜀文家的显名于世,西晋末年及东晋时代巴蜀政局的动荡导致巴蜀本土文学的整体衰退。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比较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文学不再仅仅当作政教工具和附庸,它本身的审美作用被充分肯定,并且出现一支强大的专业文人队伍进行自觉的文学创作。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的说法,最早是由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提出来的,现在已为各种文学史和批评史所通用。        一 对“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现在有些人提出了异议,认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从魏晋上推到汉代,也就…  相似文献   

19.
魏晋风度论     
所谓风度,本指风格与态度,这里所论的风度是指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范,指风靡一代甚至几代的文化思潮的特征。魏晋风度就是指魏晋时期文化上的奔放、洒脱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范。确切地说,风度作为魏晋特定文化的术语,既表现为社会风范,也表现为意识形态,两者分属于世俗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后者集中反映前者,又推动指导前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东方文学,即亚洲和非洲的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东方文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具有了自己的特征。那么,与西方文学相比,东方文学具有哪些特征呢?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