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足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建立VEC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就两大行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很不平衡,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明显推动制造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推动湖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平台,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升级。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以河南省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进行探讨,从相互需求和波及效应两方面出发分析,旨在为河南省的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互动作用不稳定;制造业产业层次稍有改善,其中,中技术产业占主导,高技术产业发展进步缓慢,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力仍显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处于升级阶段,现代服务业利用率增加缓慢,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有限。有必要加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从政府优惠政策及人才培养方面巩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董驰  梁源源  王超 《南都学坛》2023,(6):109-117
依托数字经济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之路,是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数字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力和作用机制。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轮联合驱动模式,突破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困境,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研究发现,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共建共享数字体系等措施,数字经济能够加速两业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推动两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讨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及其机理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基于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研究了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状况。研究显示,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程度不足,部分原因在于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据此,就优化河南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提高对于制造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相互依赖、共生互动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价值链角度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可得到二者互动共生关系:即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我国制造业相对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却较为落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正确地选择促进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战略路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动力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顺利发展。从技术驱动、环境推动及运营需求三方面对互动融合动力进行分析,提出关于动力驱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相关假设,构建互动融合动力关系理论模型并以动力关系理论模型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动力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六项动力对互动融合系统运行均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但驱动的效应不同。其中市场环境对互动融合发展的驱动力最强,其他动力按照驱动总效应递减顺序依次为政策推动、技术发展推动、收益动力、决策支撑和技术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背景下,本研究利用福建省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结合融合均衡度、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率和影响力系数等指标,分析福建省制造业整体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融合与互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处于非均衡融合形态,两大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以制造业为主,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渗透;生产性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且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主要是传统服务业部门。在此基础上,提出鼓励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引导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发展,以及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政策建议,以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本存量、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制造业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固定资本存量和从业人员数均是制造业的格兰杰原因,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为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三个变量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顺序依次为固定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数、生产性服务业,由此表明重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对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征,除厦门外,多数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模式、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途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对调衡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及"协同创新"两方面对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其次,从空间布局、协同模式以及互动关系三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机理进行分析;再次,对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考虑"一带一路"倡议对两大产业协同创新影响情况下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下行的持续与积累,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预示着进一步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是我国促进经济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进一步挖掘多维联系空间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综合互动关系,对借助两业互动逻辑来精准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进而助力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纳入两业空间不匹配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研究框架进行完善,从复杂网络联系空间出发对两业互动关系进行重新审视。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事实,且不匹配程度正逐渐加剧。第二,产业维度联系空间内,两业空间不匹配事实会制约两业有效互动。第三,将产业维度联系空间拓展为复杂网络联系空间时,两业互动表现出了显著正向的溢出效应,且外溢效应明显大于本地效应。第四,复杂网络联系空间内,两业互动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仅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挥了显著溢出效应。第五,对比发现,复杂网络联系空间还能通过弱化两业空间不匹配对两业互动的负向影响,间接促进两业互动有效产生。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认为以数字化赋能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招才引智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扩张、以优化两业空间布局推进生产要素跨部门有序流动是助力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有效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联动问题,选取辽宁省阜新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阜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阜新制造业发展呈现低端繁荣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产业联动平台是阜新产业互动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建立健全产业资源配置和整合机制、推动制造业业务流程重组、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机制和产业联动创新机制等实现阜新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以期为阜新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创新源泉,并呈现出与制造业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徐州市为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希望通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2002、2007、2012年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分析,运用中间投入率等指标测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融合程度,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融合关系,但关联效应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分析制约两大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提出要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提升广东制造业层次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扶持行业发展、引导产业空间聚集发展,吸引高素质人才,优化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含量和深化制造业分工,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涉足价值链的高端。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制造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分析入手,探索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在将武汉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上海、北京对比的基础上,得出了武汉制造业升级亟待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武汉制造业升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江苏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分析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得出结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动很大,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突出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并以生产性服务为中心将制造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是发达国家后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克服资源要素的制约,有利于深化制造业分工、降低产业成本,有利于涉足价值链高端、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服务化是当下中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途径.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是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构建制造业服务化和生产性服务业FDI渗透率指标,可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FDI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从细分行业来看,金融、交通运输和商务服务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因此,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应提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程度,持续大力推动服务业开放,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持续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实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主要结论是:目前我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二者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都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且各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制约我国区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体制性制约、制造业低端化生产、外资企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的关联度低、城市化水平低及人才支撑能力弱等。各地区应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