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柱 《中华魂》2015,(3):22-26
毛泽东为我们党创立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党立足和发展的生命线。群众路线的本质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工作路线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内化为党的工作路线,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大贡献。群众路线是同我们党的活动相伴随、相始终的,贯彻群众路线就应当帮助广大干部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转变工作作风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而真正把人民群众看作是历史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有两个重要的理论渊源:其一是中国历史上“以民为本”的思想,其爱民、惠民、养民、教民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所吸收;其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要善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应用和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理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的应用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主体原理应用和发展."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理论整体,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实践的指南.  相似文献   

4.
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群众观的基本内容是: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创造了党做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毛泽东的群众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简论党的执政为民理念与群众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群众史观,是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哲学基础;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得以确立和发展;从群众路线视角求解执政为民理念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并确立了我们党在一切实际活动中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立足点在于对"人民群众"范围的科学界定;其基本观点包括: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个方面。群众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重温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实践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一,邓小平人生价值观的主体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有了人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多次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依靠力量,“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求完成。[1]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贸工农一…  相似文献   

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也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取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智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显现的客观性和价值内涵的辩证性特征,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整和了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把历史创造主体与历史发展规律创造性的统一起来,辩证展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从多维视野揭示了自己的全面价值,体现了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的和辩证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要求在全党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指出这是贯彻好中央决定的各项内容,完成好党的各项工作的思想保证。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根本原理之上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在如何估价人民群众的作用这个重大的社会史观问题上,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曾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他  相似文献   

10.
"群众路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做出的创新和发展。它经历了萌芽和形成、成熟和完善、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在当前新的形势下,研究"群众路线"的多重内涵以及形成和发展,不断探索群众路线的践行路径,对于新时期密切干群关系,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探索挖掘群众路线思想的哲学内涵,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理论,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结论。主体的迷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实践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正确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规律,体现了历史主体性的觉醒与革命实践发展在哲学上的辩证统一,因此才能够成为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现实的人”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内在地包括了历史认识主体、历史创造主体以及历史评价主体,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性关联,构成了一个内含丰富的图谱序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与"三个代表"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贯彻和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是党和人民所需要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14.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历史就是践行群众路线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深化,在党领导人民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百年历史进程中,群众路线从萌芽走向发展、恢复和创新,为党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党。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富有特色的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其实践基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对党的政治认同提出了挑战,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对党服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挑战,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变化对党自身的公信度提出了挑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应凝聚中国力量,以实现中国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凝聚价值共识;应健全党服务人民群众的制度设计,以切实转变工作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分析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是把"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实现了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8.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硕果的基础,从具体国情出发,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新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置身于新的环境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从理论上去理解相关含义,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群众路线可能遇到的复杂课题,在实践中创新新方式、新方法。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民性标识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党品格."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历史密码、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动力,铸就出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的磅礴伟力.领导人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理论逻辑;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历史逻辑;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认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实践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回首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光辉历程,党的领导力历久弥坚正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信、历史自觉与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根本要求上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必须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一立场来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在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不同内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革开放的评判标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社会发展理念,这些具体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反映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思想表现更具时代性、导向更具目标性、需求更具多样性、落实更具艰巨性。这就要求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我国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导向,以人民利益为最终评价标准,只有坚持这些标准才能调动并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