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然而,在对其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不足、整合力度不够、利用效度不够等问题。解决的对策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其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育人功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全社会多元化投资开发新体系;加大开发整合力度,坚持整合化、系统化的开发原则;加大开发利用效度,时其产品确立立体化、动态化的展陈开发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时玉柱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5-30,82
红色资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宝贵资源。近年来,江西省探索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效果比较明显。目前,大学生对红色资源还存在认知有偏差、情感有疏离、动机不纯正、学习娱乐化等问题。需要协同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力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联合政府主张的夭折,内战的扩大以及国共力量此消彼涨的变化,受英美影响,以追求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为宗旨的自由主义者,从民族和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中共的态度经历了从批评和指责——理解和同情——团结和合作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折射出自由主义者对自身政治理念的修正,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一切法律的立改废都必须遵循其要求,《招标投标法》亦不例外。作为规制我国招投标行为的法律,《招标投标法》颁行已久,弊端甚多,亟待修订。《招标投标法》的修订,重点要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充分体现法的自由、公正、秩序、效率价值,对监管体制、强制招标范围、招投标方法、惩戒措施、质疑与投诉救济等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付粉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120-1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表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周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其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品质和因革损益的革故鼎新精神对于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的锐意进取精神、谦逊宽厚品质及求变创新精神有着积极意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6.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著作权法》的立法旨意、具体法律规则及表达范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尤其是《著作权法》第3条对作品定义及类型条款的修改,蕴含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的内涵要义。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该条款还需司法机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独创性”作为评判作品的核心标准,同时确定不同智力创造成果的“独创性”标准,方能公正裁判,求解个案正义,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报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体现了分众传播的思路和特点。运用传播学中的分众传播等相关理论,以《共产党》和《劳动界》发刊词的比较为例,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报刊的不同定位、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报刊在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3个方面分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报刊的分众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从"小众"传播到"大众"理解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回顾和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2)
"直过民族"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发育层次相对较低,在党带领全国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发起最后冲刺之时,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部分"直过民族"地区成为党中央关注的重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在"民族直过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效激发了"直过民族"民众在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在社会层面的跨越发展,在个人层面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9.
王雯雯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
党的十八大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解读,《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如何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每日头版专栏的典型报道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法宝,报道先声夺人,精神具象落地,评论深度解读成为烘托典型报道的有力因素。同时,典型报道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也需要主流媒体对自身的报道路径做出正确有效的应对。 相似文献
10.
七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活动的重要日期,举行相关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宣传方式.纪念活动作为传统的政治仪式,通过举办七一纪念可以更好地树立党的形象,增强全体党员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建国以来,党的历次七一纪念活动都会以某个时期党和国家发展要求,产生对应的核心概念,向民众展示党和国家发展面貌及未来发展路径.《人民日报》头版文本中关于党在建国后的七一纪念活动始终围绕着完善党的自我建设;动员群众投身社会建设;总结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进行,起到了更好地培养中国人民的政治情感,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宏岩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4-108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四门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决定着本课程的目标,二者在内容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此课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创新教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需要该课程教师强化自身,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联合政府主张的夭折,内战的扩大以及国共力量此消彼涨的变化,受英美影响,以追求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为宗旨的自由主义者,从民族和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中共的态度经历了从批评和指责——理解和同情——团结和合作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折射出自由主义者对自身政治理念的修正,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刘显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3):39-42
以敦煌藏经洞出土《大智度论》写本为对校本,以南宋《资福藏》本、元代《普宁藏》本、明代《永乐北藏》本、日本石山寺本和日本正仓院圣语藏本五种为参校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讹误之处,凸显了敦煌写本的校勘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东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1-119
董事作为公司法人机关,执行职务过程中造成第三人的损失,应当先由公司承担责任后,再向有过错的董事追偿。实践中,第三人往往面临公司欠缺偿付能力,而又不向董事索赔的窘境。立法机关为维护第三人合法权益,在《公司法(修订草案)》中引入董事对于第三人责任制度,第三人直接向董事主张损害赔偿变得于法有据。第190条在性质上应当被界定为特别法定责任,而非特别侵权责任。责任成立需要满足董事针对职务懈怠行为存在主观过错,第三人遭受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侵害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相当因果关系等条件。责任形式上董事对第三人的直接损失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对间接损失仅负有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15.
魏宝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3):35-40
《文艺报》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此种关联有助于我们梳理刊物本身与文学批评舆论建构的密切关系。在新时期文学批评舆论建构的初始阶段,《文艺报》以"介入与建构"彰显着主导文学评论刊物的媒介价值观与立场。这主要表现在总结态势与成绩",漫谈"文风的"回归"与延续,刊物栏目的"回归"与"新创",举办座谈会和编发会议报告、讲话及读者来稿",作品讨论"的出现与坚守,以及舆论的"视觉"诉求等等。 相似文献
16.
史广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28-31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所收墓志包含许多唐代科举资料,其中明经科及第年份可考者二十人,年份不明者三十九人,均对《登科记考补正》有补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PCK体系视域下,基于教师教材中语言领域活动类型与幼儿年龄,着重关注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以《创造性思维发展整合课程(教师用书)》为例,分析332条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目标,发现幼儿园各种语言活动类型比例失衡;教材目标中体现的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不全面;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年龄特点不明显。因此,建议平衡各语言活动类型,提高游戏化水平;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全面发展;根据幼儿年龄和核心经验制定全面发展的活动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借助集体记忆理论,通过分析1981年至2016年《人民日报》关于女排精神的报道文本,研究媒体如何建构女排精神,使其成为一种激励国人的精神力量和集体记忆.研究发现媒体对女排精神的内涵阐释从改革开放初期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到改革攻坚阶段的不忘初心、永不言弃、实现中国梦,这一变化是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加强了国家认同.集体记忆是一种选择性记忆,政府为媒体议程设置,媒体对女排精神的传播以影响民众.媒体在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发挥了再现记忆和创造记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时期留守在后方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带领下广泛投入农业劳动生产战线,苏维埃模式的劳动实践以及“劳动解放妇女”的观念进入妇女日常生活。选择《红色中华》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相关文本,考察苏区时期“劳动解放妇女”的话语实践过程。革命话语对传统劳动观念进行改造,赋予劳动以政治道德,苏区妇女的劳动实践同时也是国家主人翁的生成实践,妇女成为政治与经济意义上的主体;在光荣与愉悦的劳动情感中,苏区妇女重建长期被剥夺的作为人的尊严,作为情感主体而存在;在组织起来的、阶级互助的劳动活动中,妇女学习技术、互帮互助,成长为自觉的且具有阶级意识的劳动主体。多维度的主体地位赋予劳动以解放性内涵,激发妇女自觉投入苏维埃广阔的劳动实践,释放“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妇女解放与苏维埃建设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了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