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沿海经济的繁荣和海洋工程数量越来越多,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存在现实和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文试图对我国海洋工程污染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以往防治海洋工程污染的法律、法规、政策等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治海洋工程可能带来的污染危害,在法律制度的完善上提出自己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治理污染经济手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向外排污可以用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来解释。企业排污不仅对社会有害,同时又是免费的,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污染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作用才能缓解,这包括:征税、财政补贴、实行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管制和罚款。就我国目前的管理水平而言,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罚款手段比税收等措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与财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中小企业污染存在上升的趋势.尽管污染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最优的污物排放量并非为零,而是取决于不同污染物的边际控制成本和边际破坏成本.为了控制中小企业排污,促使中小企业对污染进行治理,必须严格执法并制定一系列的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污染转嫁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环境污染转嫁是将原生地产生的环境污染转移到“异地他乡” ,其危害不言而喻。我国目前 ,污染转嫁呈上升态势。因此 ,必须充分重视对污染转嫁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立法和防治对策进行认真探讨 ,采取切实措施 ,从政策、法律、制度诸方面加大对污染转嫁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环境变迁的最大特征是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是海洋污染日益严重;二是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影响包括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发社会冲突等.而导致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陆源污染,二是海洋开发所带来的污染.要解决海洋环境问题,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海洋观;尽快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促进海洋科技进步,转变海洋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排污费改税与环保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排污税效应模型说明排污收税制度对于环保技术创新具有直接的激励作用,然后分析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对环保技术创新的制约,最后提出为加快我国环保技术创新步伐,有必要实行排污费改税。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与一般的海洋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不同,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对日益成为风险社会下危机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不可否认,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体系存在一系列困境,综合协调机构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缺失与滞后,综合性环境保护法律的缺陷与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程度不高,应急信息沟通和信息发布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等.基于风险理论的视角,我们应用协同学的相关原理,尝试性地提出构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新模式:完善协同治理的法规制度、优化协同治理的应急管理机构、健全协同治理的公众参与制度、搭建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借鉴协同治理的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期,因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河道之中,导致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如何消除对河水的直接污染,防止各类流行性疾病的大规模爆发对城市居民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对当时的英国社会构成严重挑战.英国政府和工程界也对关于防止和治理泰晤士河污染的设想和思路展开了热烈讨论,隔离排污的方案历经波折,在1860年代经过大都市工务局的努力,通过在伦敦都市辖区内泰晤士河两岸修建独立的排污干渠的方式,将其付诸实践,改善了泰晤士河市区段的水质,并奠定了今天英国防治泰晤士河污染的基本思路与格局.  相似文献   

9.
雾霾天气与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关系密切,治理大气污染迫在眉睫。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排污费收费标准偏低、排污收费范围有局限、排污单位的处罚力度偏轻以及环境监测技术薄弱、监管成本高等问题。及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改革排污收费制度,贯彻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参与权,提高环境执法水平等措施将有助于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排污许可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项环境管理基本制度,是法律对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行为提出具体排放标准要求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以约束排污者的监管措施。但是,排污企业在获得排污许可证后并不可以任意排污,排污许可制度下企业承担环境责任需要法律的约束与自律并行。在严格遵守法律约束的同时,建立自律机制,尽量减少排污的数量,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前提,是其生产经营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环境正义与环境效率的具体彰显。为此,首先需要企业更新理念,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内化到经营理念之中,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效益最大化。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加强社会公众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情况的了解和监督。再次,政府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的有效衔接,在项目规划阶段有效预防,在企业运营阶段有效监管。最后,要加强对企业污染排放的治理,改革排污收费相关制度,在法律法规上健全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